第1章 前言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出版后,获得了众多妈妈甚至爸爸的认可和支持。从他们的购书反馈里我了解到,他们觉得这本书促进了自己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科学的育儿理念,使得他们不仅重视孩子的身体成长,还学会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遇到教养难题懂得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被情绪主宰。总之,在教养这件事情上,他们变得更有信心了。

一些妈妈还说,在阅读过程中,懂得了育儿是爸爸妈妈都要参与的事情,缺少了谁,都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遗憾。于是,很多妈妈读完后还让孩子爸爸看。有的妈妈是和孩子爸爸一起看的。还有的爸爸看过后,推荐给了自己身边的好朋友。

这很符合我的写作期待。

看到家长们购书后一条又一条发自肺腑的留言,我被鼓舞了。读者受益了、孩子幸福了,我的写作初衷就实现了。爸爸妈妈们已经懂得,在育儿的路上,需要不断学习、自我修行,才能走得更顺畅。

在外人看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自然而然的、变化的过程,但对教养者来讲,却是一个不断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了解孩子个性特点、知悉孩子发展情况、促进孩子发展的历程。如果教养者不学习,即使孩子还在幼儿阶段,爸爸妈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也会很焦虑,常常“搞不定”孩子,觉得孩子不争气、不聪明。当孩子落后于同龄孩子时,他们就会急躁,但吼完孩子又会后悔。他们还担心孩子因自理能力差在幼儿园里照顾不好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好一点儿,愁孩子跟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莫名地担心孩子的未来,等等。

和世上的任何事情一样,我们要做好教养这件事,难免会遇到困难、会出现不如意的情况,会迷茫、会失落,关键在于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该抱持一种什么样的教养心态,如何建立一种能指引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的科学教养观。

历时近十年的思考和学习,我又写了《3—6岁,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这本书立足于3—6岁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点,解析日常教养过程中孩子的特别行为,帮助教养者看清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力促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建立起一种面向未来的“全人”发展观。

这本《3—6岁,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不仅是送给妈妈的育儿心理书,也是送给爸爸的育儿心理书。书名中之所以用了“好妈妈”,是为了表述方便,更是为了督促每一位养育者都能给孩子如“妈妈十月怀胎”般亲密、贴心的爱。

本书秉承《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一书所具有的科学、实用的理念,虽仅着眼三年,却是把这三年嵌在孩子的一生中来研究,使得家长在把握这三年的教养重点的同时,也获取对孩子整体成长的认识和思考。本书立足心理学理论与实验,从科学与发展的视角详细解析了孩子的日常表现,不仅深挖了五大领域的关键点,还包括家长们特别关心和容易困惑的内容,以及这个年龄段非常重要的成长任务、容易忽视的方面等。

3—6岁这个阶段,仍然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呢?本书首先让家长看到3—6岁孩子的认知处于什么水平、具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然后结合日常生活环境,给出家长怎么做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使他们变得更聪明的方法。

3—6岁还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塑形期,因为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倾向,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或中坚结构。虽然后天通过教育或者自我修正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进行改造,但往往是量的变化,而且需要外界的强烈刺激或者自身的艰难挣扎,否则,一个人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倾向是很难改变的。

那么,爸爸妈妈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的性格塑形呢?首先要帮助孩子完成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社会化任务。家长可以透过孩子的行为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鼓励符合孩子成长需要的行为,从日常小事中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更具体的做法,在书里会有清晰的呈现。

除以上谈到的内容,本书还包括3—6岁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游戏游玩、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生活等,都是与3—6岁孩子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都是需要爸爸妈妈以科学方法来对待的内容。

总之,在孩子3—6岁这个阶段,爸爸妈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做到:分清孩子的行为性质是成长表现,还是问题行为;正确地爱孩子,而不是溺爱;懂得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不与孩子的情绪较劲儿,不打压、不嫌弃;重视运动和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会陪孩子一起玩,在玩的时候做好孩子的“脚手架”;在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努力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孩子各方面的水平提升。

每一个成长得好的孩子身后,都有懂教养的爸爸妈妈。他们看似云淡风轻地就养出了好孩子,实则在教养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耕细作的脚印。他们眼光长远,深入了解儿童心理,不断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坚守养育好孩子的初衷。岁月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收获了最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