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柴火灶

在海边小乡村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根娣的老人,我称她为奶奶。她已年近八旬,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奶奶家有一口代代相传的柴火灶,是她家的宝藏。

傍晚,村舍上方被炊烟轻轻笼罩,仿佛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这片土地上。厨房里,炉火跳跃,红彤彤的火苗热烈而富有生命力,照亮了添柴的双手,也温暖了整个空间。水在壶中欢快地沸腾,发出悦耳的声响,灶边的热气和烟雾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炊烟飘散,在灶边笑眯眯的奶奶旁边,依偎着一个流鼻涕的男孩。回忆起那个缺煤少电、不知道液化气是什么时代的往事,我们家做饭和烹饪全都依靠柴火灶。

这个柴火灶,见证了我家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它用粗糙的石砖砌成,老一辈人不仅仅叫它为“灶”,而是称之为“打灶”。灶台上下层次分明,上层是柴火熊熊燃烧的灶膛,下层则是承接灰烬的灰洞,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家的温馨与热闹。灶膛上方,两个圆圆的灶眼静静地伫立,那是两口大铁锅的归宿,承载着烹饪与养育的重任。灶台的尾部紧紧贴着墙壁,一直延伸至室外,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烟囱高高耸立,将炊烟引向天空,象征着家的希望与未来。灶面经过泥浆的精心抹平,光滑而耐用,而火钳与吹火筒则是灶台的得力助手,一个用于添加柴火和控制火力,一个则在关键时刻吹出明火,让柴火更加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灶台上留下了烟熏火燎的痕迹,那些痕迹是岁月赐予的印记,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变迁。当柴火灶需要翻修时,拆卸下来的旧砖块将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庄稼的优质底肥,滋养着家族的希望与未来。

每当黄昏时分,乡村里弥漫着炊烟的香气,而奶奶家的炊烟总是最为浓郁。因为她坚持用传统的柴火烹饪,认为这样才能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美味。

后来,母亲嫁进了这个家,她的到来让这个古老的柴火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母亲是个厨艺高超的人,她的双手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节日大餐,她都能用这口柴火灶烹饪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那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象征。

自我记事起,我经常和家人踏上采柴的旅程,穿梭在茂密的树木之间,寻找合适的柴火,有时中午才回来。每次回家放下柴火扛,母亲总会温柔地夸赞我的能干与坚韧。有时整天都沉浸在山林之中,直到太阳缓缓落山,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家的路。虽然身体疲惫,当看到家人露出满意的笑容,所有的辛劳都变得值得。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用柴火灶做出的烤土豆和红烧肉,总是让我垂涎三尺。烤土豆皮脆肉嫩,香气四溢;红烧肉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些简单而美味的菜肴,是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然而,随着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城市,柴火灶也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尽管现代的燃气灶、电饭煲等等厨具已经普及,但在我的老家,那口古老的柴火灶依然占据着厨房的一角。它不仅仅是一个烹饪的工具,更是家的象征,是岁月的见证,是代代相传的温暖与记忆。

一天,村干部前来拜访,他们计划将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旅游胜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他们看来,古老的柴火灶是村庄发展的障碍,应该被淘汰。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舍。她无法割舍这口陪伴她大半生的柴火灶,更舍不得那些通过柴火灶烹制而产生的美好回忆。于是,她决定站出来捍卫她的柴火灶。她与村干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她用自身的经历和故事诉说柴火灶在村庄和家庭中的重要性,充满智慧和情感,使村干部陷入沉思。

经过激烈的讨论,村干部们最终决定保留这些古老的柴火灶,作为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柴火灶得以留存,继续见证着家庭的温馨和村庄的变迁。

从那时起,母亲成为了村庄的文化传承者,她经常邀请游客到家里来,品尝家乡美食。年轻的村民们也重新认识到柴火灶的价值,希望将这份古老的传统智慧传承下去。

母亲坚守着她的信仰和智慧,保护着柴火灶和村庄的传统文化。她的故事在村庄里传播开来,成为了一段美谈。

如今,那座古老的柴火灶依然矗立在母亲的厨房里,它见证了母亲辛勤的付出和家庭中的温馨时刻,也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变迁。它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是她与家人、村庄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

每当夜幕降临,炊烟在村庄中飘荡,家的香气弥漫其中。那是柴火灶散发出的独特香气,是家的味道、是传统的味道、也是母亲一生守护的味道。它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份古老的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