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1] 王闿运和帝王学

曾国藩是王闿运寄望最深的

王闿运的帝王学主要就是“通经致用”之学,改造经学,把经学运用于当下的政治,并非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推一个人帮助他做皇帝,当然也有“致君尧舜”的意思,但不是刘伯温这样的,也不是马基雅维利。他和政治人物当然要发生关系,帝王学要行天下,要得人,一定要跟合适的权势人物合作。肃顺和曾国藩是他欣赏的人,其中跟肃顺合作的机会最大。王闿运第一次进京时,肃顺正是权势熏天的时候,又极有政治抱负,延揽天下英雄,一看到王闿运就十分投机,还想做结拜兄弟。王闿运听取朋友的劝诫拒绝了肃顺结拜的好意,但依然十分看重肃顺。如果肃顺掌权,王闿运得到重用的可能性极大。

曾国藩是王闿运寄望最深的。曾国藩是一代理学名臣,为人严谨,他对王闿运并不十分热络,对他的话也只是姑且听之,最后两人只做成了学问上的朋友而已,没有交恶,也没有很亲近。他给曾国藩写过很多很好的条陈,曾国藩一般是束之高阁。

至于袁世凯,王闿运根本是看不上的。袁称帝时,王闿运已经八十多岁了,去做那个国史馆馆长纯粹是去玩玩而已。王闿运的经学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老庄。反映到王闿运与袁世凯这些政治人物关系上面,就是他不明目张胆地做“反对派”,但他却在玩弄袁世凯。

王闿运和权势之间是互相为用的关系。他点评过晚清的这些大臣,他讲胡林翼是“能求人才,而不知人才”;曾国藩是“能收人才,而不能用人才”;左宗棠“能访人才,但不能容人才”;丁宝桢“能知人才,不能任人才”。他讲的这些人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人物了,但都不能得人才之用。所以他的遇合问题不一定是他个人的不幸,可能还是清朝的不幸。他的理想不是出将入相,他的理想是帝王学能够被重用,能大兴天下,如果没有用,就是退而教育人才,这方面王闿运是非常成功的。

帝王学是门“干部教育”的学问

对于经学,王闿运走出了一条新路,他理解的经学,就是帝王学。帝王学其实是政治学,他的这个归纳是非常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帝王学这个政治学不是面向全民的,仅仅是政治人物需要学习、具备的一种学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干部培训班和肯尼迪政治学院要学的学问,是高级干部和中枢要学习的学问。帝王学明确了是对政治人物的要求,是门“干部教育”。而老百姓,这些都不用去学去遵守,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你理学把一些本应该针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放在了老百姓身上,后果就是执行不下去,官员乱搞,下面老百姓反而被弄得很不舒服。你看西方政治学也讲政治伦理啊,什么公平正义,讨论了上百年,也只是给政治人物讨论的。

王闿运的具体结论当然有很多问题,但他对于经学的这种政治学定位是相当准确的,帝王学就是经学的政治学化,中国的传统如果要复兴,最有可能就是以这样一种高级政治学的形式复兴。

和老百姓“说事”,不要“说大道理”

王闿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说普通老百姓做事情不是根据大道理来做的,他们讨厌正儿八经的人,觉得荒谬,你要用那些经义来“绳之”,拿这些来规范他们,是“自如荆棘”。大道理讲多了,就难以避免“文革”那样的大乱。比如说释迦牟尼遇到弟子问他很怪异的事情,他从来不置可否,而且如果要引导也是以故事引导。故事就是史学,史这个字通“事”,也就是说拿过去的事情来引导,以事说事,而不是说大道理、改造人心之类的。

比如说,老百姓爱财,缺乏道德;下级谄媚上级,无事生非;那些傻的百姓被人愚弄,善良的百姓被人欺负,王闿运就说,这些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所以不要妄想通过全民改造,改造人心,来把这些事情改掉。这些事情是永远会存在的,在历史上都是有解决的“成例”的,就是要看怎么就事论事地处理它们。他的这个看法非常通达,孔子把不义比作浮云,他讲孔子并无“厌恶不义之心”,而是有“坐观浮云之乐”。他当然知道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但他觉得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要去承认它们的存在,再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这种态度非常有见识。

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是不会死亡的

王闿运的政治理论里面第一重要的不是忠君爱国,是教导君臣爱民,这是最重要的。对政治人物的要求是“格物致知”而后“诚意正心”,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很合理的。按这个路数去培养干部,就既是一个明白人,又是一个在道德上不至于太堕落的人,然后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学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哪怕是宋明理学。从王闿运的帝王学里面你可以看到,传统并不像我们一直所认为的那么僵硬、教条化,是可以变通的。

《春秋公羊传》里有“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的说法,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是不会死亡的,但并不是说它会代代相传,有可能碰到愚蠢的那一代,他们就把这个东西丢失了,遗忘了,但总有一天会有人重新找回。

百年以来的中国社会,西学始终不能落地,光靠一些浅薄的人喊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招致天下大乱也未可知。哪一代有智慧的人能够研究透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再和国际大潮流相结合,就能弄出一套很有价值的理论来。这就是我们当下读王闿运的价值。

(原载《领导文萃》2013年第16期)

注释

[1]即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