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识“我”

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我”的概念更多的是被父母长辈定义。我们第一次想要自己定义“我”。大概是在3岁这个年龄段。我们第一次想自己决定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想采取的行动并实施它。这个时候父母便会出来指引“我”的形成。他们会告诉我,你要听话、你要分享、你要友善、你要勤奋……他们还会说,你要像✕✕✕学习,像✕✕✕一样好学、礼貌、踏实;还会说,你不可以……我们确实按照父母、长辈的要求,慢慢发展出一个“我”出来,这个“我”是被他们喜欢的。可真正的我,并不喜欢这个非我意愿形成的“我”。这种不喜欢在我们的身体成长到接近成年的时候表现的更加剧烈。

“青春期”是人第二次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对于“我”的形成与稳固会表现的很强势,不太能接受外界的声音,这也是父母与长辈眼中的“叛逆”。其实这是我们对于自己决定“我”的意愿的表达,只是我们不成熟的认识、表达方式的不当,和父母“为了孩子好”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下,闹出的误会。

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自己做主”。可是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人能做到“我说了算”,都有掣肘,都有限制。这个观念,我希望每一个愿意点开这本书的读者记住它。毕竟,就连“我”这个概念,都是在别人影响下形成的,都承载着别人的期待在里面,更何况其他方面呢。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现实,想让大家接受这个现实,不要因为这些不好的过去,让自己有更多的烦恼。更不要因此怨天尤人。更应该把控现在,走好接下来的路,让自己走的舒心与轻松。

那么,我们怎么让“我”形成的比较符合自己的期待呢?这里有一个因素大家需要考虑到──我是人类社会的一员,我要与我生存生活的环境相适宜。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的与环境保持一致。具体做法是:当前这个情境对情境内的人员有些什么要求,我就按要求去做。这么做能让“我”保持与环境一致。意思看起来好像是消极被动,其实它是“我”主动提出来,也是这么去做的,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不会给我们的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作为子女的我,在跟父母相处时,我就主动的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做到孝敬父母。那么,父母的话我得听,我得尽可能的照父母的意思办事,这是面对合理要求时的处理方式。当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要知道,我还是要孝敬父母,但我不能再照他们意思去做。这时候,“我”应该有自己的正确判断,我当面答应他们“好的”,但我不按父母原来那种不合理的要求去做,我采用更好的方式去做。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属于我们自己的“我”起作用了。

“我”的形成在过去不由我决定,但从此,我们自己来定义“我”。也就是我们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我们内化一切好的性格品质来丰富“我”。让“我”变得既让自己满意,也被他人接受和喜欢。

古人说“闻过则喜”,要想让“我”变得更完善,我们要听得进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里想请大家清楚,别人对我的了解有限,我们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而且要充分肯定“我”的存在价值。不因别人好的评价沾沾自喜,也不因别人差的评价妄自菲薄。而是内心清楚的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对从过去到现在“我”的一个总结,或者是对近期我主要的表现作出的评价,不代表我今后的状况,要有“我”以后会变好的信心。当然,要切实对“我”做出改变,观念有问题我调整观念,行为方式有问题,就改变行为方式,用更好的行为方式替代不好的行为方式。我们就用这一方法,主动去调整和完善“我”。

“我”不应该由别人定义,但是别人的评价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我应当考虑到别人所说的情况,好好的修持自身。不妨把所有的现象都看成是好事,然后好好利用它们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为人只能对自己负责,也只能由自己来改变自己。就像蝴蝶破茧一样,只有自己挣扎而出,才能展翅飞翔。人也只有自己内部主动做出改变,切实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

现在,请大家别再把“我”表现不好归因于他人,归因于环境。而是归因于自己,是自己没有判断正确,做出了错误选择,自己要马上改变,马上去完善自己,做到“不二过”。当下的我们,有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多见闻,应该能够做一些深刻的思考与缜密的推理,可以辅以曾子的办法“吾日三省吾身”,检视自己,修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