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溃败,济南城也就不攻自破。
北京城中,多尔衮就当前局势召集诸王议事。
“按当前局势,明军极其倚靠大运河运粮,只要阿济格击败围困济南的明军就可以尝试南下切断大运河,届时明军无粮我军必胜。”
“摄政王所言有理,切断大运河……”
代善的话还没说完,一个神色匆匆的大臣赶来:“紧急军情,豫亲王他……他败了,所部溃散十不存一……”
多尔衮顿感头痛,身子一晃险些倾倒,“摄政王……”“我没事,赶快下令让多铎后撤,千万别被切断后路,这是我大清最后的本钱了,快……”
济南复,见识到明军实力后,山东各地不战而降接连光复,与此同时在正面战场,双方暂时形成对峙局面也被打破。
自多尔衮穷尽所有增调满、蒙、汉各方兵力增援后,双方兵力较为接近,至少和一路杀来稍显疲惫的大明征北将军朱棣所部打得有来有回,正面战场上双方前锋数次交战,最终各有输赢。
在德州等地交战的多铎因为阿济格的溃败侧翼暴露在外有了被绕后围歼的风险,只好断臂求生留下一部死士阻挡明军,其余大部后撤到保定、直沽等地。
随着德州、沧州等沿线枢纽要地与山东全境光复,京杭大运河从此无忧,粮道安稳。
此时明军距离北京不过几日的行程,挡在他们前面和侧翼的保定、直沽等地清军不过十万。
尽管多铎和阿济格残兵汇合在一处,加上多尔衮不断从后方抽调兵力支援,将可以动员的满、蒙、汉等八旗兵力全部集中在了一起,然而局势仍不可阻止的朝着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倾斜。
朱棣见招拆招,先是分兵一部攻保定以求彻底切断敌人与河南等地的联系,从而将敌人的战略迂回空间进一步挤压至京畿一隅。
明军携来连胜之威来势汹汹,而退守保定的清军多为在正面败退才重组起来的败兵,多铎心知不敌连上数奉急奏给多尔衮阐明局势,要求为保有生力量主动弃守保定。
本着得不到就毁掉的心态,多铎在没有得到准确命令前私自下令彻底放开军纪在保定等地大肆烧杀抢掠,一时之间本就饱经战火摧残的北方各地几无人烟。
北京城中,一场关于大清走向的会议正激烈进行。
多尔衮坐于首座,其下是礼亲王代善、裕亲王硕塞、以及捡回一条命的阿济格、豪格等人。
至于多铎则因前线吃紧坐镇前线,无法抽身参加会议。
“大伙都在我就直说了,军情紧急又事关大清国运,是战是和今日必须定下调子。”多尔衮的开场十分直接,在场诸王亦知形势紧迫暂时放下隔阂。
“明军不同以往,战,就是胜了怕也是惨胜,没了八旗子弟我们用什么压制蒙、汉兵?硕塞你和明军交过手,你最清楚明军的战力。”代善为诸位之长,一开口其他人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中原汉人太多不服管教,只要退回辽东任凭明军如何凶猛,我料其也不敢追来。”
诸位看向坐在下方的精壮男人,裕亲王硕塞随多铎一同南下,是诸王中真真切切和明军交过手的人。
“明军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以往明军没有战心,我率精骑一个冲锋大部分明军就得惧怕散开阵型逃命,可现在的明军精骑冲锋数次都破不开口,要我说大清勇士不比明人弱打是可以打但问题是值不值得?”
二人接连提出问题,多尔衮不能不开口,是他力推入关也是他下令南下,当下情形不利他这个入关政策主导者也就被自然而然地被架在了火上。
多尔衮明白诸王代表着八旗,他们不想打从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下面的八旗子弟也不想打。
多尔衮叹息一声:“或许,咱们确实还没做好入主中原的准备,既然都觉得不能打,那就撤吧,回辽东。”
“平常撤好说,人扛马驮就是把整个城搬空都行,可明军不会轻易放我们走,总得有人拦住明军争取时间。”代善紧接着提出一个致命的问题。
多尔衮看向阿济格,阿济格面色难看,锅总要有人去背。
多尔衮是摄政王不可能脱离中枢,其他人与多尔衮本就是对手,那这锅也就只有身为兄弟的阿济格来背了。
阿济格自然不愿意,他现在后悔赶回来了,这场会议说白了就是对他下的套,只要他进了城就逃不了。
“兄长为帅我放心,有什么要求弟弟我尽量满足。”多尔衮一开口,事情也就板上钉钉了。
“明军其实也好打就是人太多,英亲王向来善于以少胜多,我看妥当。”代善也跟上。
两个决定性的人物一开口,阿济格知道这口锅自己是不背也得背了。
“我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拖也得有个时候不是。”
多尔衮心中早有定数,“十五天,我只要你拖住明军十五天。”
阿济格还想争取减少一些时间,多尔衮严肃地告诉他:“入关之后,所获钱粮、珍宝,还有大批包衣都要带辽东,这些是我大清日后再次入关的本钱,十五天是我能给你最宽裕的时间。”
阿济格还能说什么,他一个败军之将只能认命。
“那就十五日,不过我要三顺王还有平西王随我同行,他们擅长防守。”
多尔衮答应了他提出的部分要求,但对于吴三桂却不肯放行:“吴三桂不比三顺王,他靠不住。”
“那也只好如此。”阿济格最终带着强征的数万包衣接过多铎的指挥权和一部分军队驻守直沽和通州。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多尔衮等人发动可以发动的所有人,意图将整个大明都城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
粮草、珍宝,沦为包衣的汉人,从京师到辽东,一支世界罕见的强盗队伍试图将抢来的所有财物运往老窝。
至于沦为空城的大明帝都,他们也没打算放过,女真人将柴火堆放在大明的皇宫、太庙、百姓的居所内,浇上火油只待一把火将明人二百余年的建设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