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卢植

“诶,世家大族尚且会如此,更何况我等寒门?”

“其实说到底,为了我们温家日后能出个走上仕途之人,就算担负再多的骂名为父也觉得值得。为父不过是一介商人,虽然赚的颇有一些家底,但是这些家底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有权自然就会有钱,有钱却不一定有权,既然儿子你能想出如此妙计,为父自然鼎力相助。”

温隐商点点头不在多说。

温观庭却继续道。

“我们家祖上其实倒也不算是经商,也算是读过些书的书香世家,只不过我的祖父不争气,不愿意读书,反而跑去经商。经商不成,家业也没攒下,落魄流落他乡,还是等到我父亲那辈才勉强有些积蓄,然后由我发扬光大。”

“如今生了你,你年幼时候也是喜欢读书,能做到过目不忘。你弟弟与你一样,也是如此,爱读书,可惜却没有你这般头脑,不知道哭竹生笋这一计策。”

“如今,有此般妙计,无论如何,我都要让你走上仕途这条路,摆脱寒门这个阶级。”

温观庭的话里充满了执念,温隐商看着温观庭那坚定的目光,也坚定的道。

“父亲,你大可放心。我定然会步入仕途,这个编制我是要定了。”

“编制?”

“仕途的意思。”

自己这个儿子近些年来总是喜欢说一些奇怪的自定义的名称。

不过解释一番,倒是显得十分合理。

也就是有如此奇思妙想,才能想的出来哭竹生笋这一计策。

“虽然有了美名但还是需要有人举荐,要“学有所成”,仕途之路任重道远,听闻涿县卢植……”

温隐商其实后续的方向也早就有所预定。

明年,扬州刺史部九江郡蛮人造反,朝廷会派经学大师马融的弟子卢植去平叛。

彼时卢植没有还是个博士,朝廷因为急着用人,直接任命他为九江郡太守。

而卢植果然有两下子,三下五除二就把蛮人制服了,声名大震。

这样的人应给予重用,但宦官一查卢植的底细,发现他跟党人走得很近,是个刚毅有大节的人,便把他打入了冷宫。卢植失望,辞职回到家乡涿郡办私学,在那里收了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

温隐商虽然不是汉室宗亲,也不是公孙世家,但是有“至孝之名”。

操作一二,未必不能拜入“卢门”。

卢植的老师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也是外戚,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

在卢门待上两年,他过着的绝对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日子,人脉扩展,名气之广度,绝非父亲的黄白之物能够做到放。

两年后,扬州刺史部的庐江郡又发生叛乱,朝廷找不到人去平叛,又想起了卢植,再次征召他为庐江郡太守前去平叛。卢植虽不愿侍奉宦官,但朝廷有事需要自己他不能袖手旁观,于是解散私学,再次前往南方,平息了庐江郡的叛乱。

如果届时他能够以弟子身份参与平叛,这官职不就打开了吗?

马融还有一个学生叫郑玄,在学术上的名气更大。

文武全才,立过大功,名气更大。

如果不能拜入卢植门下。

郑玄也可以试试看。

……

……

“今年的雪可真大,不知道里面埋了多少人。”

“起义肯定不少……”

冀州。

白雪纷飞,万里冰封。

卢植一身暖和的狐裘,站在阁楼观雪,忍不住唏嘘。

百姓困苦,朝廷毫无作为。

他听闻附近有什么太平道反而热心救治。

纵然符纸邪术,但总归是行善为目的。

“大汉吏治将近崩坏,估计陛下都不知道民生已经凋敝至此了吧,那些宦官……”

一旁有儒生上前叹息。

卢植闻言摇摇头,默不作声。

就以太平道为例。

太平道这般行事,壮大是必然,流民这样多、世道这样乱……

可陛下本人不会把太平道当回事,甚至会觉得有个民间组织把流民组织起来,教人向善做好事,很不错。

这不是卢植的妄加揣测,陛下对经学一向不感冒,他崇信黄老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充满崇拜,陛下可能认为,这个同样视老子为先师的教派,与他的思想还有些吻合!

卢植觉得,太平道真要闹事,陛下估计也不怕。

本朝自汉安帝以来,各处大小不等的变民起义频繁爆发。

他调查过。

安帝在位19年变民起事4次,顺帝在位19年变民起事13次,冲帝、质帝在位时间都很短,也有4次,汉桓帝在位21年变民起事14次。

从安帝到桓帝,60来年光景,变民起事多达35次!

这些变民起事来势都很迅猛,轰轰烈烈,动辄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参加,但朝廷一旦出兵剿灭,就会很快沉寂下去。

陛下估计早已习以为常。

再多的叛乱也不妨碍他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