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那一年(代前言)

君不见,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那一年,玉树临风的李白吟唱着《峨眉山月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把背影留给故乡,将书剑许给明时,过三峡,入荆楚,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胜境中,拜谒长安面圣归来的帝王师司马承祯,憧憬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前景,遥望八百里秦川,寄心三万里长安,探索气象万千的大道如青天。

君不见,长相思,在长安,举杯断绝歌路难。

那一年,踌躇满志的李白下扬州,游金陵,家安陆,访襄阳,事干谒,寻出路,四处碰壁,颠沛在囧途;乃背负长剑,西游北上,初入秦海,仰瞻天子之居,寻求王公大人之盼顾。在玉真别馆,秋霖滂沱连绵,李白将宫阙望断,一筹莫展;在长安市井,李白踌躇彷徨,拔剑心茫然;太白山巅叩天关,以手抚膺坐长叹,长安大道行路难。

君不见,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那一年,仙风道骨的李白春游泰山,秋饱鸡黍,忽得天子征召,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直上长安彤庭前。长安不再远,大道在眼前。李白此番在长安,有过著书独在金銮殿的荣光,有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唱,也有过花间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有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明主收了沉沦,也将他赐金放还。熙熙攘攘的长安道上,李白脱颖而出,也零落归山。

君不见,长乐坡前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那一年,历经沧桑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根本没有预想到,会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与头戴斗笠又寒瘦无比的杜甫重逢于长安城的长乐坡前,但这不是目的,因为他是来长安报忧的。李白此番走上长安道,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救危。他亲历河北,探知了安禄山在幽州坐大的异图,忧心如焚,赴京陈情却报国无门。徘徊城阙之下,熬煎五内之中,此际长安已非明时,当日李白犹思报效。

君不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君不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君不见,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君不见,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

君不见,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君不见,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君不见,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时时刻刻不敢忘长安,年年岁岁都在望长安,甚至从璘获罪,甚至身陷囹圄,甚至长流夜郎,甚至终老当涂,此心亦丝毫未曾改变;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受道箓,炼金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夜飞度镜湖月,心中也未曾真的放下长安;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对此可以酣高楼,狂歌痛饮,醉吟漫舞,也未曾真的忘却长安。

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这是李白一生诸多追求中最核心的两端。

敢效微躯,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追周比汉,圣代再现,这是士人李白宏伟的政治理想。士人李白的追求离不开长安,李白一生的高光低谷、起起落落、颠沛流离,总是与长安相关,总在长安道上。

文窃四海声,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赓续诗骚,再振大雅,出以新声,这是诗人李白美好的文学理想。诗人李白的追求与长安若即若离,遥望长安道,逐梦长安道,流连长安道,回望长安道,追忆长安道,一边行走,一边书写……

君不见,诗歌落满长安道,风雅长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