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陈夫子考验
-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 沐冬人
- 2088字
- 2024-11-20 09:58:08
大爷爷眉头紧锁,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你已经做了决定,我们也不会拦着你,不过有一点需要和你说清楚。
你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祖坟是没办法让你进的,丁权、丁虎这几个孩子,也是不能进我们王家的祖坟。
这些你都考虑好了吗?到时候在哪里建坟?总不能乱葬岗吧。”
古代每个村都会有一个乱葬岗,这里葬的都是,那些不能进祖坟的人。
女儿、横死者、光棍、夭折、一些外村人……
“大伯我想好了,我前些年找青羊观的李道长来看过了,后山野猪岭那地方是个风水宝地。
我打算让权儿在那里弄个祖坟,以后权儿这一脉,也不算是孤魂野鬼了。
至于我,我也不会去求丁海,就把我葬在乱葬岗就行。”
大爷爷、爷爷等人,听了都是纷纷动容,古代对于死亡看的还是很大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卖身葬父的情节。
丁权则是一下跪了下来哭道:“娘,我不要你去乱葬岗,你就在野猪岭就好,也方便儿孙去看你。”
王氏则是怒气冲冲,一巴掌抽过去呵斥道:“混账,你在说什么胡话?你要被别人看了笑话吗?”
王远看着沉默的众人,突然开口说道:“三堂姑,我这倒是有一个好办法。”
“远儿,你有什么办法啊?”
“很简单,只要堂姑父迁坟过来就行了,三堂姑到时候也能一起进去了。
这操作的难度也不大,丁海之所以还来找咱们,就是因为他儿子赌博输光了家产。
我们只要给够钱,迁个坟还不容易吗?
或者给里长一些钱,让他帮忙说说话,办法都还是有的。”
其他人都是若有所思,不过都没有表态,按照他们的想法,是不想节外生枝的。
闲聊了一番,就各自散开了。
~~~~
因为有年后,搬到县城读书的打算。所以在过年前的这些日子,王远和父亲一直都待在县城,寻找合适的住宅。
李师推荐的陈秀才住在南城,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比不上富贵的北城和清贵的东城,不过比混乱的西城要好上很多。
陈秀才家是一个临街的三进院子,最外面一个院子用来给学生充当教室,后院陈秀才家人居住。
面积比李师家的还要狭小,总共也就三个教室,只提供午膳不提供住宿。
“这位老夫子,请问这里是陈夫子家吗?”
“你们是何人?来找我家老爷有什么事情。”
“我是下河村的王远,是我蒙师李家村李林介绍我过来拜师的,这是李师给的介绍信。
老夫子,您可以送给你家主人看看。”
门房老大爷并没有拆开,只是接过后就跑进了内宅,没过一会儿这个大爷又跑了出来。
“这位汉子还有小友,我家主人请你们进去。”
陈秀才家的院子经过了大改,完全看不出以前住宅的格式,而是变成了私塾模式。
前院改成了三间并排的教室,中间的正堂改成了书房、食堂等等。
王远父子俩,跟着门房走到书房后,王远便看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正仔细的看着书信。
“见过陈夫子,学生王远。”
“哦,老夫可还没答应收汝为徒!你为何此时就自称学生?莫不是认为有了推荐信,老夫就一定会收你?”
王远听后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听出陈秀才话语中并没有责备,而是打趣的意味。
心中不由的感慨,自家师傅区区一个童生,竟然能和这种廪生有这么好的关系。
“陈夫子容秉,晚辈之所以刚见面便自称为“学生”,并不是骄傲自满。
而是学生有志于科举,先生乃是科道前辈,所以晚辈便自称为学生。”
“哈哈,有趣!怪不得忘夫兄说你天赋非凡,科道有望。
不过我这收徒十分严格,现在还不到收徒的时间,虽然有忘夫兄来的书信,但规矩不可破,你还是需要接受考核。
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我便提前考你几题,你若能通过,来年直接入学便可。
若是不行,便再回去与忘夫兄再多学几年吧。你如今这年纪,学了哪些经义典章。”
对于提问这一点,王远早就有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提问可谓是手拿把掐。
“陈夫子尽管提问,学生已经学完四书五经。”
陈夫子听了略微皱眉,古人还是很讲究谦虚的,第一次见到这么张扬的人有些不习惯,不过想到王远还年幼也就就此作罢。
不过心中已经暗暗摇头,想着提高一些难度,如果过不了,就驳了老友的面子。
“好,果真少年意气,未来必成大器。(君子不器)何解?”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为……君子不器,是为不争;君子不争,视为无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已经达到圆融善美的境界………”
“很好,果然天资聪慧,耐心打磨必成璞玉。(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何解?”
这种抠字眼果然很难,四书五经四十多万字,就考这几个字,谁能很快想到?
想了半盏茶的时间,陈秀才一直都静静等待,仿佛是正常的情况。
突然王远眼前一亮,想到了在什么地方:“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篇。
原文为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意思是……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快乐……”
“好小子,果真有过目不忘之能,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一个问题,(四年春王二月……)何解?”
王远一听到这个问题就是眉头紧锁,无他,这一听就知道是《春秋》里面的。
《春秋》的原文字数并不多一万八千字而已,但是原文太省略了,几乎没人看得懂,就多出三个人为他写注释。
分别是左氏的《左传》、公羊氏的《公羊传》,谷梁氏的《谷梁传》,这三个被统称为《春秋三传》。
这其中字数最多的就是《左传》共有十九万字,也是当今科举的专用书。
不过《春秋》也是五经中最简单的,没有各种深奥的道理,多是一些历史事件,而且还是编年体的。
只要记清楚年代,基本不会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