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曹叡大兴土木,群臣反对

洛阳皇宫,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魏国的权力中心,亦是皇帝曹叡日常起居之处。今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皇宫内即将发生的重要议事。

“诸位爱卿,今年真是一个祥和之年,朕心甚乐。”曹叡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带微笑,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语气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大臣们心中自然明了,这份喜悦源自魏国近期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外战争的连连胜利。他们纷纷起身,恭敬地回应:“陛下威加四海,八方无不臣服,恭贺陛下。”

曹叡的笑容更加灿烂,他轻轻抬手,示意众臣平身,随后缓缓开口:“既然四海皆已升平,朕欲修缮一下洛阳皇宫,以彰显我大魏之威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弥漫起一股微妙的气氛。许多朝臣面面相觑,神色复杂。他们深知,修缮皇宫意味着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乱、亟需休养生息的魏国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司空陈群,这位魏国重臣,第一个挺身而出,他面色凝重,语气坚定:“陛下,我大魏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起汉文帝、景帝之时,和一大郡相差无几。加之东有东吴、西有蜀汉,北有胡人虎视眈眈,四海皆非安定,战事四起。将士常年征战,劳苦颇多。加之大魏境内流民无数,百姓生活困苦。倘若此时再大兴土木,一旦出现大旱和水灾,大魏将置于何地?这正是西蜀、东吴、鲜卑所希望看到的。故臣恳请陛下居安思危,为我大魏做更长远的打算。”

陈群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一位大臣的心上。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曹叡却并未立即回应,他的目光在陈群身上停留片刻,随后扫视全场,似乎在寻找支持的声音。

然而,少府杨阜却再次站了出来,他的语气更加直接,甚至有些尖锐:“陛下奉武皇帝之大业,守文皇帝临终嘱托,桓、灵不废高祖之法度,文景之恭俭。太祖虽有神武,艰辛打下大魏基业,而陛下如今怎么能够大兴土木呢?始皇帝修建阿房宫,然二世而亡。陛下应遵从尧舜禹、汤、文为法则,夏桀、殷纣、楚灵、秦王为诫。否则,必有颠覆危亡之祸。”

杨阜的话,如同一把利剑,直指曹叡的内心。曹叡的面色瞬间变得阴沉,他怒视着杨阜,声音低沉而有力:“一派胡言!来人,少府口无遮拦,拖下去杖责一百。”

司空陈群和太傅高堂隆见状,连忙出列为杨阜求情:“陛下,杨大人忠言逆耳,望陛下三思啊!”

然而,曹叡却不为所动,他大手一挥,冷声道:“拖下去,朕乏了!”

众臣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今日的朝议,已经触怒了皇帝,再劝也是徒劳。于是,他们纷纷退下,只留下曹叡一人,独自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然而,曹叡并未打算放弃大修宫殿的计划。在他看来,修缮皇宫不仅是为了彰显魏国的威严,更是为了让自己享受帝王应有的尊荣。他相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是符合魏国利益的。

大年过后,曹叡不顾群臣的反对,一意孤行,下达了大修皇宫的命令。他派遣官员前往洛阳周边地区,征辟大量徭役,以投入这场浩大的工程中。

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劝谏,希望曹叡能够收回成命。然而,曹叡却置若罔闻,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散骑常侍蒋济见状,心中忧虑不已。他深知,大修宫殿将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于是,他毅然决定上疏劝谏。

在御书房内,曹叡缓缓打开蒋济的奏疏,仔细阅读起来。蒋济在奏疏中写道:“陛下若是专心攻打东吴、蜀汉亦或者是北方鲜卑,臣定当全力支持。然而,陛下如今却是要大兴土木,这关乎百姓的生计。臣斗胆忘问陛下,大征徭役,山间之地,沃野之田,谁来种植?粮食,人之性命之本,无人耕种,岂不是会死更多人?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留意舟水之喻。今贼寇未殄,猛将拥兵。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读完奏疏,曹叡的脸色变得铁青。他将奏疏狠狠地扔到地上,怒声道:“这帮朝臣,真是岂有此理!朕乃天子,修缮皇宫乃是为了彰显我大魏之威严,他们却在这里阻挠朕!”

侍中孙资见状,连忙上前宽慰:“陛下息怒,这帮朝臣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现在我大魏已基本稳定,东吴孙权已经被太子殿下牵掣住,西蜀诸葛亮一死,就凭那刘阿斗能有何作为?陛下大可放心享受帝王之乐。”

光禄大夫刘放也赶紧附和:“陛下乃是真龙天子,陛下在位才几年,四海之内无不臣服。三国一统是迟早的事,陛下何必为这些小事烦恼?”

曹叡听后,心情这才舒坦了许多。他点头赞同道:“两位爱卿言之有理。朕乃天子,修宫殿、纳后宫美姬于宫,这才是帝王之举。诸葛亮虽然厉害,但他已经日落西山了。朕现在就是要享受一番!”

然而,尽管曹叡已经下定决心要大修宫殿,但朝中的反对声音并未平息。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劝谏,希望曹叡能够回心转意。然而,曹叡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

在他看来,征辟徭役修建宫殿是利在千秋之计的举措。这不仅能够展示魏国的国力,呈现大魏雄风,更能够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说服那些顽固的大臣们。

然而,曹叡并未意识到的是,他的这一决定已经悄然埋下了隐患。大修宫殿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魏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而朝中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强烈。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止曹叡的决心。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魏国利益的。他将继续推进大修宫殿的计划,直到这座宏伟的宫殿屹立在洛阳城中央,成为魏国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