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张居正和戚继光
- 大明:开局弹劾老朱退位禅让
- 人本是神
- 4229字
- 2024-11-22 00:01:30
云南生乱是家常便饭。
千年来,北方世家大族三次大规模衣冠南渡,让江南的文化和经济兴盛起来,但是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文明形态始终没有在云南很好的覆盖。
一来是太过偏僻,二来当地人极力排斥。
他们多民族、多习俗、多部落,当地人都三天两头干仗,更别说服从明王朝统治了。
加上朝廷中枢某些大臣一直在跟当地部族首领暗通款曲,大力支援他们捣乱。
目的也是为了反对洪武帝的种种公有制制度,让这些大臣庇护下的商业产业受到了冲击。
云南那边生乱通常都不是小事,规模很大,动辄数千、上万人。
有时候沐英压得住,有时候也压不住,须得朝廷支援。
朱长卿百分百肯定,这是有人刻意安排的,沐英刚死就开始给朝廷添乱了。
而老朱这样的安排是个极为敏感的信号。
首先张翼、曹震很能打,常年在北方带兵。
这两个月在京休整,本来还是要去北方。
但老朱这一纸调令直接把他们送去了西南。
两人南下出征,北方防线就会变弱。
其次这哥俩都是蓝玉的铁杆,战场上的生死之交,这些年随着蓝玉军中声望无两,他们也马首是瞻。
换句话说,张翼、曹震被派到西南,等于削弱了蓝玉的左膀右臂。
朱长卿和朝堂臣工们不得不考虑,老朱是否故意打压蓝玉,释放立储信号?
朱长卿默默看了老朱一眼,没有看出异样,老朱面无表情。
这不是好事,朱长卿有些担忧,这时候打压蓝玉有点早了。
当然也不排除老朱另有深意,毕竟老朱做事手腕很高。
正常逻辑会踩一捧一,但老朱不一定。
这次看似是打压蓝玉,但也有可能是稳住秦王,最后还是把储君给了朱允熥。
或者老朱只是单纯的打压蓝玉,准备让秦王当储君。
都是有可能的。
朱长卿希望他们争一争,斗一斗,老朱这边再打一打,杀一杀。
这样他的皇帝之路压力会小很多。
不然的话,就算老朱这边禅让了,朱允熥、蓝玉和朱樉、朱棣,他们都不服,也是令人头疼,这几个人代表了大明军方,皇权交接之际很容易上头,不敲打是不行的。
朱长卿只是担心,曹震和张翼作为北方边境线上的刀锋悍将,抽走之后会不会让草原群狼和东察合台汗国心生觊觎。
毕竟按时间算,胡贵妃薨逝的讣告应该快到东察合台了。
这是他心里最没底的,他希望边境不出任何事,至少在他完成禅让之前安安稳稳。
“朱长卿,胡庸桂在大牢撞墙自尽,你调查出结果没有?”
老朱安排完大事,忽然问道。
“死的很干净,查不出任何线索。”
朱长卿有些无奈的道。
西南生乱影响不了大局,大明真正的危险从来都是内部。
从立国到亡国,一直都是朝堂这一亩三分地。
自从朱长卿扳倒东宫,老朱就变得很敏感。
搁在以前,胡庸桂被杀这种事,大家都会觉得他只是畏罪自尽。
但是文官集团的遮羞布掀开以后,胡庸桂的死就充满悬疑。
至少作为皇帝,现在的老朱看谁都有疑心。
因为郡县集权的王朝,皇帝眼里必须没有好人。
“接着查吧,咱不信他是自尽。”
老朱凶狠的瞪了群臣一眼。
又聊了些有的没的,一个时辰过去,有件事始终没有人敢提。
胡妃为什么被赐死?
宫里给出的讣告是胡氏与吕氏合谋害死太子。
但是大臣们没有人相信。
因为胡妃是出了名毒舌大嘴巴,屁大点事都藏不住,宣扬得人尽皆知,这种蠢妇怎么可能有人让她参与谋害太子。
能加入谋害太子这个计划的,必得是天底下最谨慎最聪明的那种人。
不过胡贵妃到底因为什么而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讣告到了以后,东察合台汗国的国王是什么态度。
文官们最厌恶的就是开战,从大义上来说是劳民伤财,从切身利益来说,王朝资源就这么多,一旦打仗,武将影响力就会直线上升。
尤其那种全线展开的大战,整个王朝都要被这群武将牵着鼻子走。
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不和,争的就是这些王朝资源,文臣高则武将低,武将高则文臣低。
宋明两朝尤其明显,文臣想方设法阻扰打仗,看似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操作起来的手段极其残酷。
比如明宣宗征交趾,明军惨败,就是文臣背后发力的结果,一众名将折戟沉沙,马革裹尸死在他乡,柳升率领的明军东路军七万人全军覆没。
所以局面就是这样,一旦打仗文臣的地位就会下降。
自然没有人希望大明跟东察合台开战。
只是这事宫里只发了一道讣告,其他只字不提。
是个人都明白里面有蹊跷。
以至于谁也不敢提,谁也不敢问。
渐渐的,朝堂上安静了下来。
没有人再发言。
老朱想要退朝回去休息。
朱长卿道:“臣要举荐一名武将。”
老朱愣了一下:“哦?你要举荐武将,谁?”
朱长卿道:“戚继光。”
老朱眼皮一抖,暗淡的眼神瞬间亮了:“咱听过他,孙儿崇祯跟咱讲大明的时候不止一次提过。崇祯说他战无不胜,你怎么评价?”
朱长卿道:“戚继光作为大明最出色的武将之一,带兵能力不在蓝玉之下。”
老朱眼睛一眯,这句不在蓝玉之下直接扔到他心坎上。
如今是立储敏感时期,蓝玉作为朱允熥舅爷,势头绝不能太盛。
怎么压住蓝玉的势头,当然是不让他带兵打仗。
可是老朱心里隐隐觉得,东察合台这次可能不会善罢甘休。
万一西北边境打起来,不派蓝玉又能派谁呢?
西北那块地方,只有蓝玉去一次胜一次,其他人都不灵。
因为蓝玉很适合去那种环境差的地方打苦仗烂仗。
老朱可不想承认大明离了蓝玉不行。
但短时间又没人能代替。
如果能来一个力挽狂澜的戚继光,大明边境线上将如虎添翼。
至少不用担心蓝玉一家独大了。
“让他来。”
三个字老朱说得慷慨激昂,余音响彻大殿。
海瑞两眼瞪大:“戚将军要来?戚将军正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要是来洪武朝那可就太好了。”
朱长卿点头,确实。
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44岁正是人生鼎盛的时候,结果因为上层政治建筑动荡,张居在朝堂大刀阔斧、艰难改革,波及了不少文臣武将。
连戚继光都荣耀不保,发配到长城干包工头了。
忽然沦为长城包工头,可见张居正在朝堂上的巨大压力。
史书记载戚继光和张居正交情匪浅,从张居正给戚继光的多封书信来看,两人不是朋友也没有裙带,只是符合彼此利益的同盟关系。
但是按编年记事来看,是不是张居正将戚继光发配到承德附近修长城还有待商榷。
毕竟戚继光打击沿海走私集团的力度太大了。
耽误了世家大族和贪官污吏的发财之路。
问题是张居正跟贪官污吏、世家大族是不是对立面,以至于他好心办坏事,不管史书怎么粉饰,征收银税导致明朝财政崩溃的事实有直接关系。一条鞭法实施之前,不管文官集团和世家大族如何反对,不管史书如何编排宝钞的坏处,但从朝廷主体政策上洪武宝钞依然是货币主导地位,有宝钞在,通胀或通缩就能做出有效应对,如果通胀让纸币贬值,损害的是大户,影响不到百姓的铜板,而明朝白银太少,一条鞭法等于主动让渡货币主权给东倭等西洋外国,造成币贵物贱。
正是这一政策让产银大国东倭短短十几年迅速积累财富,国力强盛,打起了高丽和大明的主意。
更不用说欧洲那些来大明贸易的国家,他们大力开采白银,利用大明对白银的依赖赚得盆满钵满。西方追赶东方的脚步越来越近。
就跟远古时候一样,当时以物易物,忽然部落的族长决定用贝壳当货币,这个建议很合理,因为贝壳稀少、坚硬、易长久保存。
但是有一天,海边来了个流浪汉,穷得吊蛋精光,可他背了一包贝壳,然后他发现他的这堆烂贝壳可以换取部落最宝贵的食物和女人,一下拥有了大量生存资源和生育资源,接下来发生什么就不用说了,这个部落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女人都将属于他,因为他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贝壳。
试想当今,上面忽然决定让白银主导货币主权,纸币崩溃,而本国产银量又极小,那么本国的经济被国外拿捏就是板上钉钉了。
张居正作为明朝最有能力的大臣,他能不知道一条鞭法的利弊,他当然知道,他如果再活十年二十年,把种种改革深入推行下去,明朝一定不是后来这个样子,但他总归是没想到皇权对他的包容度几乎为零,死后直接全面清算,也就不怪海瑞说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由于万历的暗中反击,朝堂上反抗张居正的呼声越来越高。
再有三年张居正就要去世,到时候戚继光真正的苦日子也要到了。
一代名将在穷困失意中陨落在历史角落。
更因为万历没有军权,想要培养自己的私军,于是盯上了不属于宣、大、蓟、辽任何一派的戚家军。
万历的初衷很好,将戚家军收归己有,然后暗中扩编,逐渐占据大明军方一席之地。
戚家军是很适合的,他们效忠戚继光也效忠皇帝。
但内阁是决不允许万历手握兵权的,以恶意讨薪为由,将戚家军全体判了死刑。
也有考证说没有全杀,只杀了核心成员数百人。
总之历史长河中无比璀璨、百战百胜的戚家军就这样陨灭了。
不消说,大明很可能要和东察合台开战。戚继光必须来。
东察合台那点骑兵根本不够打,问题是帖木儿帝国、鞑靼、瓦剌、兀良哈这群豺狼虎视眈眈。
他们或许不下场,但一定会暗中资助东察合台。
也就是说北方可能爆发一场影响国运的大战。
这个节骨眼上,蓝玉等于是废了,老朱肯定不让他带兵。
除了蓝玉还有很多淮西武将,有勇有谋的不在少数。
但是问题还是储君,里面很多人不能用。
大明现在需要一个猛将。
在朱长卿心里,戚继光跟蓝玉是并列的,虽然不如徐达运筹帷幄,但是作战水平和蓝玉、常遇春这些人不相上下。
毕竟常胜将军没有一个吃素的。
在明中后期大明军备如此拉胯的情况下,戚继光23年没有输过。
擅长以少打多,更擅长战术切割。
自创的鸳鸯阵打遍天下无敌手。
外面天已经亮了。
朱长卿走出奉天殿,往太庙迎接戚继光。
站在那面铺满瑞兽的高大石阶,朱长卿正要推门。
戚继光走了出来。
他懵头懵脑的看着朱长卿,又看看周围皇宫内的雄伟建筑。
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朱长卿的官服上。
明朝是第一个用飞禽走兽的朝代,文官飞禽,武将走兽。
只见他胸前补服上是一只孔雀,便是三品官。
而戚继光自己是一头麒麟,一品武将。
戚继光穿的已经是改制后的官服,属于立领。
而且材质、挂饰也略有不同。
戚继光找的就是这些不同。
生怕自己做梦。
生怕这里不是洪武朝。
“这位大人,这里真是洪武朝吗?”
戚继光拱手道。
朱长卿看着他门板一样宽厚的身躯,满意的道:”欢迎戚将军。”
戚继光一怔:“这位大人,为何认得我?”
朱长卿道:“我把你叫来洪武朝的。”
戚继光震惊了片刻,慌忙行礼:“恕我眼拙,兄台如何称呼?”
朱长卿道:“左副都御史朱长卿。”
戚继光道:“朱大人,下官既然来了洪武朝,能否不再回去了?”
虽然自己一品,但是和海瑞一样,戚继光对洪武朝也是敬仰有加,开国时代的热血和辉煌对他们这些后代武将有着莫大激励。况且这是把他召来洪武朝的人,不觉便以下官自居。
他甚至都不敢问,眼前这位朱大人为什么如此年轻当上了都御史,因为洪武朝并没有姓朱的功勋武将或者朝廷大臣,而一个人靠自己本事是不可能这么快当上三品大员的,科举三年当进士,进翰林院还要学习几年,然后才有资格进都察院这种中枢机构。
朱长卿道:“你不想回去了?”
戚继光狠狠摇头:“不想!”
朱长卿道:“那就安心在这待着吧,我带你见皇上。”
戚继光赶紧整理衣冠,两眼顿时变得明亮,紧抿双唇,一脸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