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六韬

【题解】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道家类著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载为五卷并云梁时为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否定该书为吕望所作,认为是汉以后人伪托。特别是清代,更确定此书为伪书。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有《六韬》残简五十四枚,说明《六韬》在西汉前已流传于世,绝非汉以后人伪托。《六韬》文风与战国时期的《吴子》《孙膑兵法》等相近。书中涉及骑兵作战的篇章很多,而骑兵诞生,当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书中提到的一系列铁兵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都是战国时期的事。因此可大致断定《六韬》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有六卷,分别命名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本书没有节录《豹韬》部分。书中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如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本书辑录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现存《六韬》重要版本有银雀山竹简本、唐代敦煌写本、《武经七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本书辑录的内容,主要涉及君主如何修身治国、如何选将择吏等方面;没有节录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从节录的序言可知,魏徵的目的,在于劝谏唐太宗倡行仁义,而不是用兵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