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量经济学(第2版)
- 马成文主编
- 2591字
- 2024-11-28 18:46:26
1.1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1.1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这个学科名称是由挪威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格纳·弗里希(R.Frisch)于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首先提出的。弗里希后来与简·丁伯根(J.Tinbergen)、费雪(Fisher)等经济学家于1930年在美国发起成立了计量经济学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为推进对计量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该学会于1933年开始定期出版《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期刊。一般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会的成立和《计量经济学》期刊的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
关于什么是计量经济学,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弗里希在《计量经济学》期刊创刊号上指出,“对经济的数量研究有好几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就其本身来说都不应该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不是一样的。它也不等于一般的经济理论,即使这种理论中有很大部分具有确定的数量特征,也不应该把计量经济学的意义与经济学中的应用数学看成一回事。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条件,但本身都不是充分条件。这三者的统一才是强有力的工具,这三者的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萨缪尔森(P.A.Samuelson)、库普曼斯(T.C.Koopmans)和斯通(R.Stone)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根据理论和观测的事实,运用合适的推理方法使之联系起来同时推导,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的数量分析”。劳伦斯·罗·克莱因(L.R.Klein)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方法、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就其字义而言,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包含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算的意思”。
上述几种计量经济学的代表性定义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观点,即计量经济学在研究实际经济现象时都必须用到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或方法,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因此,把计量经济学看作由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那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是属于经济数学、社会科学,还是归类于经济学?对此,在该学科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同的认识。但随着计量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不断丰富和方法体系的日益完善,它在微观经营管理预测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深入,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学科属性逐步确立。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69年首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把该奖项颁发给了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获奖理由是他们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创立、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9年,共有84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1/3以上是因创新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或在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方面取得重大影响而获奖。譬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采用多种数学工具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1970年);俄裔美国人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创建了投入产出方法并用于实证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数据较早建立宏观计量模型,并据此进行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分析(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斯通发展了国民账户体系,显著改善了实证经济分析的基础(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实证分析中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1987年);挪威经济学家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建立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阐明了计量经济学的概率性基础并分析了联立经济结构(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分别提出了选择性样本理论和方法、离散抉择理论和方法,开启了对个人、家庭、企业等微观领域经济行为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新时代(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提出了具有时间波动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ARCH模型);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Granger)提出了具有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协整理论)(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和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创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分析经济如何受到经济政策临时性变化和其他因素影响提供了方法与手段(2011年)。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研究应用层面不断扩展,不仅可用于实现经济结构分析、进行经济政策评价、验证传统经济理论,还可以利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推动其他经济学科发展。正因如此,克莱茵在其《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科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时代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计量经济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全国计量经济学讲习班,邀请克莱因等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来华讲学,为我国培养了首批计量经济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随后我国便陆续引进、翻译和编写出版了一些计量经济学著作与教材,同时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我国部分高校也相继开设。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本科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之一。目前在高等院校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各专业也大都将计量经济学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必修课程。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现已成为实证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经济类、管理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研究我国现实问题的论文占有较大比重。按照目前我国学科分类标准,计量经济学被归属到经济学门类下的三级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计量经济学(三级),无论是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在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方面,计量经济学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比较快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
至此,可给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定义: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现象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从该定义可知,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学科性质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构成要素为经济理论、统计数据、数学方法,研究手段或表现形式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目的在于测度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