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到底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有没有可能用精确的年数、天数、甚至小时数,来衡量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还需多久才能修成正果?普通人是否也能取得和天才一样的成就?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万时定律中找到答案!
成就一件事,或者说实现某个重大目标,到底需要花费多少年的时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四十多年前。
四十多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学大师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和威廉·蔡斯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研究专业知识方面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国际象棋领域没有速成专家,更没有速成大师。所有的大师级棋手,都无一例外地花了至少十年的时间进行专门训练。任何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少说也得花一万个小时盯着棋盘。这就是万时定律的萌芽。因为该理论仅限于象棋这一领域,所以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西蒙与蔡斯的论文发表之后,心理学家约翰·海斯又接着研究了76位著名的作曲家,发现他们在写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谱曲。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肖斯塔科维奇和帕格尼尼只用了九年时间,埃里克·萨蒂仅用了八年时间。后来,心理学家们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职业道路,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后天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表明,在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内,是不存在“天才”一说的,没有谁刚完成外科轮替训练就能走进手术室直接去做世界级的神经外科手术。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那些学小提琴的孩子,只要能坚持一万个小时的锻炼,都能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
英国神经学家兼音乐家丹尼尔·列维京通过研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技能,之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几乎所有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都需要花上不低于一万个小时,才能让自己的某项技艺臻于完美。
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在他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个小时,大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级人物。
2008年11月,作家格拉德威尔通过调查研究,在作品中指出,世人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他说:“只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人人都能从平凡变为超凡。”换言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级卓越人士,就必须经过一万个小时的艰辛锻炼。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将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一个人的天分无关,只是练习时间多少的问题。到底需要练习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专家级的人物呢?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数字——一万个小时。
格拉德威尔还专门调查一所纽约的中学,因为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发现,他们的成功奥秘其实非常简单,老师敬业,每天比其他中学的老师工作时间长;学生刻苦,做的习题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表面上看,这有点像中国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其实,所有人的成功都必须遵循同一路径,那就是合适的方法加上辛勤的努力。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不管是体育界、书画界、音乐界、科学界、文艺界、IT界,无论是运动员、音乐家、发明家、文学家、企业家甚至中学生,一万小时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这就是万时定律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万时定律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成功的临界线,极少有人能够例外。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还从没有人仅花3000小时就能够达到某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准。8500个小时也不行,必须要用10000个小时,这是底线。
无论你是谁,要想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级人物,差不多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每天不低于三个小时。万时定律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通过一万个小时的训练,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途。
换言之,世间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可以看成是他们愿意花一万个小时去做一件事。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傻子,只要他愿意花一万个小时去做事,其事业巅峰就会出现,想不成功都难。
万时定律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成功法则,对成功学理论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代表当今世界的最高智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的出现对人类对世界都产生了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