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开荒的艰辛

最终王凌深吸一口气,按照之前练习过的方式,驱动水牛慢慢的走了起来,犁铧碾过开春化冻、烧过枯草的土地,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沟壑。

弓月城大唐贞元十七年的春耕,开始了!

……

春耕看着持续的时间好像很长,但实际忙碌的时间也并不多,无非就是翻地深耕、选种播种、疏苗间苗、追肥施肥、除虫除草、收粮归仓的时候要忙碌一些,其他的时间并不是需要整天都待在地里的,人们可以去做一些其他的、可以养家糊口的事情。

因此,也有了农忙和农闲的区别,要真是每天都要待在地里忙碌,又哪来的“农闲”这个词呢。

要是在中原,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可以去给地主豪绅们打打短工、女人们可以在家织些布匹或养些鸡鸭来补贴家用,府兵们则会被各地折冲府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同时也能给家里省下来一份口粮——因为军训是由朝廷提供粮食的。

同时,朝廷和官府也会在这段时间征发徭役、建设工程或者起兵征战。

但是今年的弓月城就不行咯,弓月城的这片地荒了都快二十年了,早就变成跑马牧羊的草场了,开荒就要花掉大家一半的力气,想要一春就开垦出计划中的百万亩耕地几乎是痴心妄想,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开垦出能够保障下半年和明年粮食供应的土地。

就连王凌也在自己的院子里弄了几个土缸,把跟他一起穿越过来的土豆给切成块,小心翼翼的种了下去——跟他一起穿越过来未经加工的粮食只有那一小袋玉米和这几个土豆,但是那些玉米是水果玉米,做不了种子,王凌只能把这个几个土豆当种子给种下去了。

这也算是王凌为这个春耕出的一把力了,毕竟这些土豆要是真的能活了,那可是惠及亿万人口的好东西。

这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功绩足以封圣了都,怎么不算是出力呢?

其他人,包括幕府的两个司马都被王凌撵到了地里,开垦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土地了。

就这,大家还都是从日出忙到日落,甚至有时候夜里还在加班加点的干呢。

什么,你说三万多人开垦百万亩地也就每人三十来亩地很轻松?

兄台,你是不是没有在西部的农村干过农活吧?也压根没有体验过没有机械化设备协助的耕作到底有多辛苦吧?

大道理就不多说了,就是王凌的一个朋友,他们家祖上是清朝末年的时候从河北逃荒到山东的,祖上在逃荒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老婆,一家人先是给地主家打长工,就睡在地主家的羊圈里,打了五年的长工才攒了点粮食,开始在一个小山坳里安了家,父子两代人连续开荒了三十年,开垦出了十七亩耕地。

三十年!两代人,却只开出了十七亩地!

仅仅只有十七亩!

代价却是父子俩人都没活到四十五岁就累死了。

而山东的战火燃起的时候,他们家几十年幸幸苦苦攒下来的家业却被鬼子一把火就给烧没了,只能再次当起了流民,并在流亡时只剩下一个人,也就是这一个人坚持到了建国后,再次开枝散叶、成立了新的家庭。

这足以说明开荒的艰难和百姓生存的不易。

那么开荒为何会如此艰难?

最简单的答案是确实生产工具,也就是缺少大牲口和农具。

开荒和平时的耕作一样也讲究季节,春种夏管秋收,正是地里最忙的时候,肯定抽不开身去打零工,即便有空去做活,那零零碎碎去的开荒也是没意义的——草木正盛、灌木正硬,今天开了半分地,一场雨水、一夜之间,野草又铺天盖的长出来了,完全是白费功夫。

很多人觉得秋冬季开荒很省事,起码除草简单,点把火一烧,烧荒嘛!

但其实这是不可能。

水火无常,小风一刮,火苗子漫空飞舞,引发了山火怎么办?

而老百姓的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全靠妇女上山捡干柴,烧光一座山基本等同于绝了整个村子几百人的活路。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撅着屁股一撅头一撅头往下刨,效率可想而知。

秋天还好说,土层松软还是比较容易动手的,但一入冬上了冻就完了,土层冻的梆硬,一撅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儿,震的手生疼,咬牙也得继续干,换上镐头硬凿,遇上灌木老树根,又得锯又得砸的,还要把根刨出来,防止它们跟庄稼争地力。

这又需要很多劳动力,全家三口齐上阵幸幸苦苦的忙活上一整个秋冬,好不容易赶上春耕了,人累个半死,最多也就开出一亩左右的耕地。

开荒,光是把地开出来还不行,还要进行精心的打理,把地给陇平整。

为什么?

因为一般能留给人去开荒的地都是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地主嫌弃、自耕农看不上,才能留给人去开荒,这种地界一般地势都不平整,夏天一下雨,暴雨洪水带着高处的土壤往低处泛滥冲刷,把庄稼冲个七零八落,侥幸没死的也活不长,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因此还要平整土地,把高处的土挖出来,挑着担子一担一担挑到低洼处填平,并规整平地、开出沟渠、垒出田埂……

所以只要开始开荒了,那么人就会完完全全的陷在地里,那就管不得什么农忙农闲了。

而在荒野开荒,还要面对虎豹豺狼的威胁,同时春夏之际的蛇鼠蚂蚁和毒虫毒蚊也烦不胜烦,不幸被叮咬几口,染了毒、害了病,轻者费钱、重者丧命。

唯有秋后十月丰收到来年开春再次春耕的这段时间,才算是真正的农闲了——地里活忙完了,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荒草枯了、灌木干了,能砍能伐,收拾起来利索不费事,有大把的时间能用来专心干这件事。

可时间有了,还有个最大的问题亟待解决——粮食。

什么人才需要开荒?无地无房无财的盲流、穷人。

什么是穷人?就是家无隔夜之粮,就是你半夜饿了,起来掀开米缸盖一看,老耗子都是抹着眼泪走的。

而之前的四五个月里,全家都光顾着在地里开荒了,根本没出去挣吃喝,这时候万一要是断顿了,全家人都饿死了怎么办?

说难听点的,人死了不要紧,开垦出来的地岂不是都便宜了别人了?

所以,在开荒之前,必须要先攒够全家人至少半年要消耗的粮食——因此,在开荒之前,全家人要起早贪黑去给地主家扛活儿,先把一天的吃喝挣回来,然后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攒下家里的存粮。

家里有粮了,才可以正式开荒了,否则一旦断顿,开荒这事就得停下来去找吃食,不然全家人都得饿死。

可这样一来,前面在地里忙活的那些幸苦,基本上又都属于白干了!

总结下来,开荒是一件相当艰苦的事情,尤其是嗢鹿州这次的大规模开荒,荒废了二三十年来,连一块熟地都没有,全靠都督府的库存来支撑着三万余人的劳作,直到秋收之前都指望不上地里能给出吃食,一旦都督府断粮,那三万人就只能集体饿着。

因此所有人都很紧张,生怕一个弄不好就连累了其他人。

尤其是因为开垦的基本是已经成为了生地的土地,所以土地里的产出实际上士与熟地完全不能比的,因此想要达到预定的粮食收获量,就要开垦出更多的田地。

虽然都督府也向大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后勤支持,但也不能让土地上瞬间就长出庄稼来,还得大家一陇一陇的把地开垦出来,才能指望秋天有收获。

而且虽然都督府向大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耕牛,但因为能耕地的牛是需要训练的,所以并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能得到耕牛的帮助,一般都要三四家才能合用一头耕牛。

但好在都督府在各乡镇开办了学堂,把那些能吃穷老子的半大小子都给集中起来读书去了,虽然家里也因此少了小半个劳动力,但因为学堂提供了午饭,所以家里的口粮就省下来了。

其实,大家现在吃的粮食还都是都督府分配的呢,家里又能有多少口粮呢,不过就是一种说法而已——因为师资力量的缺少,幕府里所有识字的人都要去各学堂兼职授课两天,各个学堂一圈轮转下来,导致每个学堂一旬(十天)当中只有六天是开学的。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知道吧,不重要!

重要的是,都督府要建设的“大唐特色义务教育制度”正式开始实行,各乡镇的学堂在春耕之后正式开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