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山上的风渐渐平息,月光依旧安静地洒在地面,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然而,岐博却清晰地感受到体内气息的变化。金针刺入无字书的那一刻,他的身体仿佛被某种古老的力量触动,那股微弱的光芒不仅仅是表象,而是在他体内留下了一道无法抹去的印记。
岐博不由得低头,再次凝视着手中的金针。这枚家族世代相传的针具,如今仿佛承载了某种更深邃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救人治病的工具,还是解开家族命运与《黄帝内经》秘密的关键。
他将金针收回,手指轻轻触摸着书卷的表面。虽然书页依然空白,但岐博能感受到其中隐秘的脉动,那股力量像是沉睡在古老的时光深处,等待着进一步的唤醒。
岐博闭上眼睛,慢慢地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气息上。师父曾教导过他,针灸不仅仅是外部的施术,更是对自身经络与气血的调理。每一针下去,气息的流动应与天地自然相合,才能真正达到“生死调和,阴阳并济”的境界。
今晚的经历,让岐博隐隐意识到,金针的运用远超他以往的理解。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利器,还是通往某种更高境界的钥匙。
正当岐博陷入深思时,山脚下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远处有灯火晃动,模糊的光点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像是有人靠近。
岐博的目光立即转向那边,眉头微蹙。这片山脉人迹罕至,平日里几乎没人会在夜晚登山。突然出现的灯火让他警觉起来。
随着灯光的靠近,岐博隐约听到了一阵虚弱的喘息声,还有断断续续的脚步声。他屏息凝神,悄然走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几分钟后,他看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正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走。那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衣衫褴褛,满脸疲惫,脚步踉跄,像是随时可能倒下。老人手里提着一盏油灯,微弱的光芒在风中摇曳,映照出他苍老的面容。
岐博赶忙上前扶住老者,低声问道:“老人家,您怎么会在这里?”
老人抬起头,脸上满是惊慌与痛苦,声音嘶哑而微弱:“求求你……救救我的孙子……他病得很重,村里的郎中束手无策……听闻这岐伯山上住着一位神医,我一路找来……没想到,竟遇到了你……”
岐博心中一凛。岐伯山一带鲜有人来,自己也不算什么神医,按理说不该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然而此刻,他顾不上细想,急切地问:“您的孙子现在何处?病情如何?”
老人哆嗦着双唇:“就在山脚的村里……他几天前突然昏倒,不醒人事,郎中说他体内的气息紊乱,五脏六腑如同枯木……只剩一口气……若再不救治,恐怕就……”
岐博闻言,心中顿时一沉。五脏如枯木,这是极为罕见的病症,常见于大病之后气血两亏,或是被外邪侵体,令生机流失殆尽。这类病情,若单凭普通的药石调理,难以救治。
岐博没有犹豫,扶着老人急速下山。一路上,他脑中飞快地思索着可能的治疗方法。若真如老人所说,孙子体内的五脏气息已经衰竭,普通的针灸可能无法逆转病情,必须动用家族传承的秘法。
到了村里,岐博看到老人家的茅草屋内灯火昏暗,屋里弥漫着一股焦虑与压抑的气息。几个家人围坐在床边,一个苍白的少年静静地躺在床上,双目紧闭,气息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
岐博靠近少年,仔细查看他的面色和脉象。少年的脸色惨白如纸,唇色青紫,四肢冰凉,显然是体内的生机正以极快的速度流失。他轻轻将手指按在少年腕部,片刻后,眉头微皱。
脉象虚浮,几乎探不到明显的脉搏,气息散乱,果然是五脏六腑枯竭之症。
他迅速从腰间取出金针,这次的病情不同寻常,岐博明白,必须要冒险施展更为高深的针法,才能挽救少年的生命。
“各位,请退后一些。”岐博平静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家人虽然焦急,但看到岐博的自信神态,纷纷退至一旁,眼中充满了希冀与祈祷。
岐博深吸一口气,稳定心神,将注意力集中到少年的体内。他的手指轻触少年胸口的几处关键穴位,五脏的位置似乎完全陷入了沉寂,没有任何气息波动。这种状态,几乎就是濒临死亡的边缘。
他缓缓将第一根金针刺入“膻中穴”,这里是人体的“气海”,掌控着整个胸腔的气血流通。一股微弱的气流随之涌动,但依然不足以唤回少年的生机。
接着,他又取出两根金针,分别刺入“足三里”和“气海穴”。这两处穴位是调理脾胃与元气的重要关卡,若能成功激发元气,便有望唤醒沉睡的五脏。
针尖触及皮肤的瞬间,岐博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力量流过针身,仿佛从他体内的金针中透出某种神秘的气息,与少年的气血产生了共鸣。那股气息,不同于他平日施针时的感觉,更加古老、更加深邃,像是与天地的力量相呼应。
岐博心中一震,难道这是无字书所传递的力量?他感受到,金针不仅仅是在调理气血,更像是在引导某种隐藏在体内深处的生命力,将它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随着金针的运转,少年胸口开始缓缓起伏,面色也逐渐有了些许血色。岐博的额头微微见汗,神情却越发专注。他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针法,确保每一处气息都能顺利流通,修复体内已经枯竭的生机。
这一夜,寂静的茅草屋内,只有岐博的金针轻轻捻动的声音,以及少年的呼吸声逐渐变得均匀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