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善于处人的法宝:重点是恭敬

1 被尊敬是男子的第一需求

一个人,最看重的是什么呢?有人说享有事业成功、名誉地位、物质财富。其实这归根结底都是被尊敬,得到人的尊敬。人和人相处一起,最关注的就是被尊敬。

既然他希望被尊敬,那你提供恭敬,自然就能获得好感。

敬,就是神色、态度和身体语言上的敬,我们可能觉得这是老调重弹,但是一看孔子的相关论述,觉得它他对于生活、工作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孔子说:“貌思恭,事思敬”,那就是恭和敬使用的场合还不一样,恭是容貌神色上的,而做事,比如祭祀时,完成职事时,行动要敬。

孔子说:“仁就是平时特恭敬,对职事特敬业,与人相处很忠。这些要求,就是跑到夷狄那里去生活,也不可抛弃。”

忠信和恭敬,即便去了夷狄的社会,也是通行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共性。

有普适的人性吗?孔子认为有,那就是被尊敬和忠信。

忠不是忠君的概念,而是人际关系和朋友相处的要求,全心全意替对方考虑。孔子常把忠和信连起来,合称忠信。其实就是忠厚。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19】

2 忠信

子张问:“怎么才能在哪儿都行得通,吃得开?”

孔子说:“说话要忠信,出门去哪里要笃敬,这样,就是去了蛮夷的地区,也能行得通,吃得开。如果不这样,无忠信笃敬,就是在州里(指文明地区),也行走不了。你立着的时候,就要看见仿佛忠信笃敬就在眼前,坐车的时候,这四个字就车衡上,这样,你就行得开了。”

子张把这话都记在了自己腰带垂下来的长条上。

忠信,就是厚道的意思,相当于现在说的这人靠谱。忠信,就是说话靠谱。

晋惠公继位,天子周襄王从洛阳派来天使召武公、内史过,给晋惠公正式颁赐册命文告。这是必须有的程序。在接受上岗证的时候,这个上岗证其实是一块玉,晋惠公表情怠惰,下拜也不把脑袋碰到地面,意思了一下,就站起来了。两个天使心说,这人也太牛气了吧。

回去之后,俩人对周襄王报说:“我们看晋侯怕是未来无后于晋国吧。”

周襄王问道:“是吗,那为啥啊?”

内史过说:“大王赐给他册命,他却惰于受玉,这是证书都不要了,何以会有子孙之继呢。而且,礼,是国家的根本,敬,是礼的载舆。不知道敬,礼就搞不好。没有礼,上下秩序就昏乱。晋国如此怎能长享其国?”

晋惠公当政十四年后死去,他的儿子果然丢了君位。

在礼仪方面,敬的态度,是一种开放和谦虚的表现,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朋友。而傲慢,就传达了轻视别人的信号。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第5

注:蛮貊(音mò),指蛮夷。】

3 出门如见大宾

出门如见大宾,这是当时的格言。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的时候,神色就要像接待贵重的宾客一样,管理民众就像操办大的祭祀一样(恭恭敬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家里边,不要怨,在家族里,也不要怨。”这些就是仁了。

这里强调的就是恭敬。既然人最渴求的是被尊敬,那么你就应该适当输出恭敬,这样就能得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