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未来会发生的事

李易看着痛哭的李世民,还有不断柔声安慰的长孙皇后,脸皮抽了抽。

有些嫌弃的朝着边上挪了挪,这一幕,实在是过于辣眼睛。

另外这唐高宗李治,李易着实也有些看不上他。

无他,就凭他立武后,将国玩没这件事,着实有些亮瞎眼。

盛世的容错率其实是很高的,作为继任之君,李治真的非常幸运。

而他最后交上来的答卷是什么呢?

对外,诸族多叛,吐蕃成长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对内,李唐改朝换代,太宗皇帝的子孙被屠杀大部。

本人死了第二年合法继承人被废,不到七年时间,国家直接被过户。

新旧唐书基本都指着鼻子骂。

诚然,在权术,厚黑,掌控拿捏群臣面前,李治算是极有天赋手段,他在位期间,唐朝疆土扩大到极盛。

简要的黑他几句:

出生靠妈妈,长孙皇后所出,有继承权;

上位靠舅舅,长孙无忌推了他一把,虽然长孙无忌最后被他整的不要不要的,也不知道最后长孙无忌后不后悔;

中年靠老婆,白手套武则天;

烂摊子靠孙子,玄宗李三郎兜了底。

名誉方面,后有神龙政变,权归李唐;流量方面,有一代女帝武则天,成了后世影视剧的常客,出镜率极高,就是存在感不强。

哭了半晌,李世民渐渐止住。

长孙皇后默默招呼内侍来将被砸坏的茶具换走,重新换来新的,并且还亲自煮茶,为李世民和李易都斟满倒上。

看着妻子递上来的茶水,李世民顺手接过,吹了吹杯中漂浮的碧绿普洱茶叶,饮下一口热茶,逐渐冷静下来。

“方才朕有些失态了,卿家见谅。”

李世民幽幽的歉声道。

李易非常识趣的配合:“人之常情,陛下不必介怀。”

“哼,你说的倒是轻松,雉奴那小混蛋,连个女人都掌控不住,将我李唐江山葬送,朕安能不怒!”

李世民将茶杯重重的砸在石桌上,依然有些愤愤不平,翻脸比翻书还快。

“陛下其实无需忧虑,纵使有过些许动荡,不过到了最后,依然有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帝退位,复辟唐朝,史称神龙政变。”

“而后经过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努力,大唐逐渐走向极盛,国力达到空前,铸成了历史上中夏的最巅峰的盛世,开元盛世!”

“虽说有过短暂的混乱时期,但至少结局的是好,江山虽短暂旁落,但那只是些许无关痛痒的芥藓之疾。”

李易大咧咧的说道。

李世民闻言,人都被气笑了。

“你小子说的倒是好听,如此骇人听闻的事迹,到你口中却只是无关痛痒?”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后世将大唐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高祖皇帝李渊起事建国,至玄宗皇帝治下达到巅峰开元盛世,此为第一阶段。”

“在一阶段里,虽说过程有些曲折,但总得来说,国力却还是不断攀升。”

“而自开元盛世的一场大浩劫后,大唐的历史走向第二阶段,唐朝自此由盛转衰,直至灭国,对比大唐中后期的问题,武周代唐,实在不算什么。”

“那女帝继位后,虽说改了国号,但大体的制度和规则,还是沿袭旧制...”

李易侃侃而谈道,在他提到灭国时,李世民眉头的青筋跳了跳。

“武周代唐?!那女子姓武?”

李世民很敏锐的提取到关键词。

“......”李易不小心说漏嘴了。

“回答朕,是不是?”李世民追问道。

见避不开,李易只得点点头道。

“其实告诉陛下也无妨,那女帝确实姓武,不过现在不过只是个幼女,难道陛下要举起屠刀,因为未来尚未发生,甚至不会发生的事情杀害一幼女?”

“非常之事行非常手段,知晓有此祸患,朕必将其扼杀!!!”

李世民坚定道。

这一幕,让李易略微皱起眉头。

“陛下你手下,可有一武人名叫李君羡?”

“嗯?李君羡?不是谈论女帝么?为何会说起此人?”

李世民有些不解道。

“贞观二十二年,民间流传一句谶语,“女主武王有天下”,为此陛下以“欺君压民”的罪名下令处决李君羡。”

“在未来,竟有如此奇异之事?那这李君羡,难道与那女帝有关?”

李世民忙问道。

“事实上,李君羡完全是冤死的,当时是这样,太白星屡现于白昼。史官占卜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民间又广传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

“贞观二十二年,宫廷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陛下闻之一惊,遂掩饰笑道:“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当时李君羡官职左武卫将军、这是第一个武,而他的封号为武连县公、这是第二个武,属县为武安县、这是第三个武,乳名又叫五娘子。陛下因此疑忌,遂革其禁军职。此后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落了个全家被抄没的结局!直到女帝继位后,为了证明天命在自己,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陛下认为,李君羡冤不冤?”

“这......”李世民语塞了,思虑再三后,方才说道:“确是朕的过失,枉杀一良将。”

“因为个莫须有的罪名,李君羡被枉死,这还是史料所载的人物,而那些未记录在史册,和‘武’扯上关系的人呢又被陛下杀了多少呢?”李易反问道。

对此,李世民只得沉默。

李易道:“我告知陛下未来之事,其中担忧的一点,便是我的话语有借刀杀人之嫌。倘若这天下间有人得罪我,我故意罗织个莫须有的罪名告知陛下,陛下又当如何?”

“我猜陛下的答案,应当是即行诛灭,防患于未然。”

李世民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若如此,陛下可寻纸笔来,我将未来那些造反的,女干臣,全都写下,或许他们此时尚未出生,但陛下大可找他们的父辈,爷辈,祖宗辈寻仇,陛下认为妥否?”

李易提出个大胆的计划。

“此....虽说儿孙有过失,但千百年后的罪过,却不至加于当前无辜者身上!”

李世民忧虑再三,方才慎重道。

“李君羡也好,女帝好,未来在大唐搅局的人也好,那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杀了一批人,历史因此改变,可随着时间流逝,又会冒出新的反贼,难道陛下还能把天下人杀绝吗?”

李易又问,这次李世民答不上来了。

“那女帝,为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贞观十一年十一月,陛下驾幸洛阳宫,听说此女“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我已经告诉陛下,至于如何处理,陛下就自己去定夺吧~”

李易没隐瞒,况且从他直面李世民的爆出来自未来后,这些东西也瞒不住。

“朕固然知晓你所说的道理,可为保我大唐江山永固,许多事,无论朕愿不愿意,出于防范,也是不得而为之!”

李世民倒也坦荡。

“陛下,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历史记载,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在我们后世之人的眼中,大唐是颗非常耀眼的明珠,陛下作为开创者和继任者,理应感到高兴才是。”

“笑话,你在朕面前说出如此诛心之言,便不怕朕治你的罪?况且,那一次王朝建立,不是多少能人将相奋斗半生的成果,朕为天子,怎能不想让我大唐国祚连绵不绝?二百八十九年虽说不短,却远远不够!”

李世民冷着脸沉声说道。

“陛下真觉得世上能有万世一系的朝代?你的子孙后代,个个都是明君,代代有贤臣?”

李易皱眉,非常不客气的说道。

“远的不说,你作为皇帝,水平不错,交出了一份令历史足以心服口服的答卷,可你的继任者高宗皇帝,把国家玩没了。”

“而后经过玄宗皇帝的治理,大唐再次变得伟大,然后呢?陛下认为我口中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明君?”

“既能开创盛世,如何不能称为明君?”

李世民非常不解问道。

“呵呵,单就玄宗早年的功绩,称他一声千古一帝又如何?可晚年的玄宗又是如何呢?”

“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加上一连串的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陛下应当知晓,能被史家笔触定性为‘乱’的大事件,破坏力该有多大?”

“个人小节方面,玄宗设法将儿子的媳妇变成女道士,后又下诏令其还俗,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

“玄宗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我不知道陛下知不道有一水果,叫荔枝,此水果产自岭南,玄宗为了让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后有唐人写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后,大唐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贵妃兄长也平步青云,虽无任何才能,却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都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你看,这位缔造开元盛世的明君,可他晚年的所作所为,与昏君何异?,这位带领大唐走向极盛的君主,亦是安史之乱的第一责任人,陛下认为,他是明君,还是昏君?”

李易半点不客气。

既然你们那么想知道历史的走向,那就干脆剧透到底。

而这一桩桩,一件件,如同一根根钢针扎在李世民的心头。

“难道就没有谏臣言官,指出国家与皇帝的弊病?”

李世民想起他所设下的谏言官职,不死心道。

“陛下真以为所有的皇帝都像是你,所有的臣子都是魏征?”

“跟你说个玄宗的小趣事,这位玄宗皇帝,曾在一天之内以“谋反”的名义,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名皇子先是全部废为庶人,后来又全部赐死,连其家眷也没有放过,亲子尚且如此,区区谏官,哪里还敢多言?”

“便是陛下你,未来照样有被魏征说的愤怒不已的时候,数次想要杀了哪位名臣。”

“其中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事件,某次陛下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陛下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长孙皇后当时面对盛怒中的陛下,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暂时没理会你,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你面前表示祝贺,陛下感到十分惊奇,询问皇后的用意。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陛下听了这才转怒为喜,此后更加重视魏征。”

“你看,当时若无皇后居中调和,魏征尚且性命不保,咱们做个假设,倘若当时陛下真把魏征杀了,你猜的臣子们还敢不敢继续进谏?”

李易反唇相讥道。

说的同时,刻意捧了捧了长孙皇后。

“陛下乃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你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出现过失。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陛下,护佑贤良。”

“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我们后世之人,将皇后娘娘列为古代四大贤后之一,在我看来实至名归,得娘娘安抚庇佑,不知多少朝臣幸免于难!”

“贞观朝就流传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得罪陛下可以,开罪娘娘不行,得罪陛下,娘娘会出言安抚,开罪皇后,那就是九族诛连,属于不用审,直接判的罪过!”

“历史上,未来皇后娘娘逝去后,陛下你的杀心可谓是陡然增大...”

......

“住口,别在朕面前提及观音婢的死.....不幸之事,否则朕定不饶恕!”

李世民打断李易,怒道。

“二哥莫要如此,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李卿家所言,妾身还能侍奉陛下七年,虽说不长,但妾身已经很满意了。”

“甚至还能被后人称为贤后,已经是莫大的殊荣。”

长孙皇后轻轻握住李世民的手,细声细语的安慰道。

“不可,观音婢莫要如此,有李易在,你定可长命百岁,万万不能说那些不吉利的话,朕与李易说过,只要能治好承乾,为你调身养气,不过多大的代价朕都愿意付!”

李世民反手握住皇后的小手,一改对李易的愤怒脸色,和风细雨的夹着声音安慰道。

“观音婢大可放心,无论承乾还是你,李易要是治不好,朕定要狠狠惩戒他!”

李易:“??????”

安抚完老婆,李世民继续道。

“朕的不肖子孙,安敢如此!”

“此后,难道我李唐皇族便没有争气的子孙?代代昏君皆是不成?”

“那倒也是不是,安史之乱延续八年,对大唐破坏巨大,但最终也被平定,并且之后,唐朝还存在了一百四十四年,其中不乏明君匡扶社稷,比如大唐中后期的宪宗,武宗,宣总,能力并不差,并且数次出现中兴的局面,但那也不过是让垂垂老矣的帝国再次焕发一丝生机而已。”

“陛下您的子孙,并没有丢你的脸。当初高祖皇帝起兵于晋阳时,或许并未想过这个国家能延绵二百八十九年!”

“有唐一朝,经历过安史之乱,奉天大难,甘露之变,黄巢起义,最后帝国被藩镇,朋党,宦官,农民起义裹挟,国都六陷,天子九逃,大唐能撑二十八十九年,生命力已足够顽强。”

“陛下想要防患于未然,觉得一柄屠刀就能将威胁彻底扫除,但经由我所述之事,陛下难道没发现,未来的走向,无论你如何挣扎,历史自会寻找到它的出路吗?”

李易一席话,将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说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