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倭乱

高丽战略不过是朱雄英海洋战略中的一环,大明最终肯定要走向海洋的,所以造船就很重要。

正好辽东基地没有建设好之前,高丽战略需要大量海洋运输船只,这样才能游刃有余,而不是真的发生高丽需要物资,大明来不及运输的情况。

朱雄英安排好高丽的前期行动,动身前往松江府和杭州府,考察两地,打算建设自己掌控的第一个对外窗口,也是第一个大型造船厂。

造船不在朱雄英的知识范围之内,他必须寻找人才,这下消息就兜不住了,有心的人都知道朱雄英要打造海船,更有人推测朝廷要开海。

之前朱元璋海禁让士大夫掌控的海商断了根,原本从海洋大笔赚钱的营生消失,他们只能想方设法走私。

开海本来是一件好事,只要开海,士大夫掌控的海商便能光明正大赚钱,那可比走私成本低多了,规模大多了,赚得钱更多了。

但结合朱雄英亲自督办造船厂,士绅们有了不好的预感,他们总觉得朱家皇帝要亲自下场海贸,甚至把他们挡在海贸门外,一个人吃独食。

以前或许不会有这种想法,可不久前的商税点醒了朱元璋,让朱元璋看到了商贸的利益,以他们对朱元璋的理解,吃独食不是没有可能。

开海肯定要开海,吃独食必须不能够。

要怎么做?很简单!

“倭寇?”

“是,一支倭寇突然袭扰松江府,劫掠一番后逃离。”

“哟吼!我这还没怎么样,居然就有人反应这么大。”

大明时期的倭寇必然与内奸相互勾结,否则倭寇不可能那么难剿,那么糜烂。

就比如历史上永乐时期,真正倭寇的劫掠对象是辽东,以倭寇的航海技术很难做到跨海进攻,沿着高丽半岛海岸线北上辽东,才是真的。

结果因为不了解辽东的情况,遭遇明军伏击,千余倭寇全军覆没,没泛起任何水花。

这就是真正的,不知道对方情况,贸然劫掠对方沿海会发生的事。

但大明以后的倭寇仿佛有如神助,总能抓住明军的空挡,打击明军集结前,打击孤军移动的明军。等明军大批集结,倭寇则早就逃跑,明军扑空。

再从时机上看,历史上永乐后,士大夫先拆解了郑和舰队,而后彻底全面接管海贸,那时候海疆一片宁和,什么倭寇,没有的事。

等到后续皇帝要像永乐皇帝一样组建船队,要么皇帝突然暴毙,要么就兴起倭寇之乱。

嘉靖时期为什么倭寇大兴,就因为嘉靖发现自己掺和商贸没有可能,又气愤士大夫从海上攫取无数利益,于是进行了严格的海禁,倭寇马上无处不在。

朱雄英要进行海洋战略,让海洋贸易的利润展示人前,才能刺激大明上下。

就像永乐皇帝一样,干了无数大事,常年对外作战,钱粮哪里来的,就是靠着郑和的官办海贸,独揽海洋利益。

朱雄英是没想到,他还没有怎么样,倭寇竟然已经找上门了。

“殿下,是否要请信国公?”

信国公汤和,自北征返回后便乞骸骨,朱元璋拜请他为国再辛苦几年,于闽浙地区沿海建设城防,以抵御倭寇入侵。

汤和领命驻守杭州,临行前朱标亲自传授汤和内功,并为其引导,使其有了气感才让其前往杭州。

与朱雄英从临清返回京师那个时候,汤和就已经获得了武功的修炼方法,这些年早已修炼有成,不说增寿年轻,至少无病无灾。

有了内功的加持,令汤和更加精力充沛,也让他确信朱元璋是真的愿意让他继续建功立业,不怕他功高震主。

南方士大夫为什么让倭寇进攻松江府,既因为朱雄英人在靠近松江府的苏州府,更因为汤和在杭州,守备森严,倭寇不敢造次。

“还不到时候,要用军队总要知道杀什么人吧。”

毛骧非常自信:“殿下放心,罪魁祸首不日呈上。”

“不够,不够。”朱雄英笑道,“这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杀一两个人是不够的,只有断了他们的根才行。”

“请殿下示下。”

“你派人监视江西烧瓷人,福建制茶家、江南丝绸商,将大批量购买这三类商品的人登记在案。”

“臣明白。”

瓷器、茶叶、丝绸,这三样是海外卖得最好,也是利润最多的商品,更是走私商的主选商品,只要盯住这三类商品,就能知道哪些人可能是潜在的敌人。

将所有人都杀了,肯定会有冤案,隔一个杀一个,必然有漏网之鱼。

“殿下要去福建,请让臣先行准备。”

商品只是走私其中之一,运输商、海船也是重点,这方面福建独霸全国,泉州这个大明第一外贸港不是说说的。

用锦衣卫监视货源很简单,人能走,工厂和瓶瓶罐罐不能跑,监视运输船只就比较难了,他们可以躲到外海岛屿上,有货再返回港口装船。

见识到方孝孺叛乱、李善长刺杀后士大夫的缩手缩脚,朱雄英喜欢上了这个战术。

儒生都讲忠孝,谋害君主是最大的罪恶,一旦爆出来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社会舆论,朱元璋便利用这一点大开杀戒,只要不大肆宣扬真正的原因,士大夫只能忍受。

朱雄英一直待在苏州府,乃至杭州府,走私的士大夫想要杀他都没有机会,所以朱雄英直接前往泉州,送货上门。

前往泉州还有另一个好处,就近观察当下海贸的运作逻辑。

最重要的是抓住海洋方面的人才,无论哪个年代,人才都是重中之重。

建造海船的船工,优秀的水手、船长,这些人才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的。

正所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算有战舰都没有战力。

朱雄英已想好第一批收纳的人才,这是一群无家可归的人,这是一群毫无归属的人,这也是一群一辈子与水打交道的人。

这群人就是疍民,因世代遭人歧视,不被允许上岸居住,实际上到了大明,这个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疍民并非全部都在船上,有一部分已经上岸定居成为农户,而且疍民的数量也不再是少数,但歧视依然存在,更不被允许读书科举。

其实疍民早已与汉人相同,说汉语,穿汉服,也有许多相同的习俗。朱雄英打算编户齐民,给他们国民相等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