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安排
- 1982从小巷子开始
- 老王跑快点
- 2043字
- 2024-12-03 09:54:47
李齐呆呆的坐在屋内的书桌上,看着外面的朦胧细雨。
细雨已经持续的下了一天,渐渐的有了变大的趋势。
江南的细雨一旦开始,没个两三天,不带停下来的。
潘松已经代替了李齐的工作,现在完全是他在负责厂子里生产出来的帆布包的销售。
而李齐最近则是都待在家里看书学习,因为他老爸李明朗快要回来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老爸知道他在外面做的事,他肯定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
李明朗也不会打孩子,但和你讲道理,就能把你讲的脑子发胀。
所以为了家里的和谐,李齐最近是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待在家里装成乖乖宝。
就在李齐发着呆的时候,潘松举着伞,来到了小院子里。
迎着李齐那没有焦距的眼神,潘松轻笑了一下,放下伞后,走进了屋内。
最近他从李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一开始他就感觉李齐这位同志身上应该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值得自己去学习。
但接触久了,他敢肯定,自己还没有学到李齐的百分之一,这也是他今天来找李齐的原因。
最近天天下雨,他也不好出去摆摊,女同志们做出来的帆布包都没卖出去,所以想过来找李齐商量一下后面怎么做。
推门声,惊动了发呆的李齐,看到是潘松进来,李齐露出一个笑容。
“你来了啊,这鬼天气,天天下雨,也是够够的”
“是啊,我来就是想着和你商量一下,我们前面上街摆摊的那种模式,对于下雨天就是无解,你这边有没有考虑过,把我们的产品放到供销社去卖?”
80年代国企推销员还很少见,这个时候厂子里生产出来的东西,还都是计划内的,基本上都是等着采购员上门来采购,出门推销的还很少见,听到潘松话里意思,他是有什么想法要提出来。
李齐示意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见到李齐的示意,潘松也不再藏着掖着,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们现在肯定和国企不能比,想着等采购员上门肯定不现实,但我们可以主动上门去推销,像市里面很多的供销社我们就可以主动上门去推销”
“我们这边包也不需要票证,那些供销社的采购员看不上我们产品,但那些员工肯定能看上,我们只要给他们留一点利润出来,我相信他们会愿意卖我们的产品”
“我的想法是再多招几个能说会道的厂里职工子女,到时候我们一起去推销,应该能找到销售渠道”
“还像以前那样我们自己上街卖的话,再厉害也卖不出多少,像现在这样的下雨天,完全就抓瞎”
“而且我们这个帆布包在苏市也有了一点名气,多跑一些地方,肯定比现在卖的多”
听完潘松的想法,李齐不自觉的点了点头,但可能是这个时代人的局限性,潘松话里的意思,还是原来的那种固有销售模式,生产出来的东西,往供销社送。
只是比那些国企企业好一点的地方就是自己主动上门去推销。
但他忽略了一点,他们是三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是上不了供销社的柜台的,只能利诱那些销售员私下里帮他们卖。
现在这个时候的供销社员工,可都是铁饭碗,一般也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而拿自己的工作前途去开玩笑,除非利润让的够大。
想到这些,李齐又不自觉的摇了摇头,注意到潘松的脸色,赶紧解释道。
“我不是说你说的不对,你的想法很对,就是你忽略了一点,那些供销社的员工都是铁饭碗,他们。。。。”
。。。。。。。。
李齐话里的意思,潘松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这一点他也想过,于是开口解释道。
“我知道你说的意思,但我们的产品我算过了,其实成本不需要多少钱,我们只要把利润留的多一点,那些供销社的员工还是很乐意私下来帮我们卖的,况且我也不是只想着在供销社卖”
“最近我摆摊的过程中,也接触了很多个体户,还有摆摊的无业人员,我认为他们是我们的主力军,后面我想着和他们多合作,供销社的是作为我们的销售补充”
看着一脸自信的潘松,李齐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他总是以为这个时代对于他来说就是个咔咔乱杀的年代。
只要他想,肯定能做的比绝大部分人好,但潘松现在就给他上了一课。
他的想法就不比现在的李齐差,这件事让李齐来做,他差不多也就想到这两种方式,顶多在推广上比潘松高明一点,但这是他四十多年看到过的人生经验。
这一点没法拿出来和潘松比较的,看样子任何时代,都有眼光看的长远的人。
李齐也有点庆幸他能在创业一开始,就遇到潘松这样的人。
“嗯,你的想法很成熟了,供销社只能作为销售补充,现在老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体户才是后面的主力军,我们现在就要和他们打好关系,利润可以多让一点出来,后面我们再生产别的产品,他们也能帮我们很好的销售出去”
“我就提一个要求,要快,尽快在苏市把我们的名气打出去,产品生产跟不上的话,我们多招一些人,我想很快市面上就会出现别的仿制品”
对于中国人仿制的能力,李齐从来没有怀疑过。
一种产品,中国人只要掌握了生产方式,很快就能把它干到白菜价。
况且他们的帆布包,一点技术含量没有,后面只要有一家跟着做出来,那就说明后面就要有千千万万的仿制品要出来了。
但李齐对于这种情况也有别的打算。
帆布包上现在弄得花花草草还都是用碎布头剪切出来的。
是又不好看,又繁琐。
真有仿制品出现的话,李齐就会考虑直接上印刷了。
这个时代的国人,在产品印刷上,还没有多少突破,想要印刷的话,只得购买外国的印刷设备。
但那样的设备,往往需要大量的外汇,而这时候国人恰恰是最缺外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