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高产作物

不多时,朱毛便把早就做了的蛋糕送了过来。

不要问怎么提前做并保存的,作为穿越者的朱慈煌,制造点冰还是轻而易举的。

孙瑶瑶这小丫头一看到蛋糕便两眼放光,吭哧吭哧便大口的吃了起来。

朱慈煌在一旁看着,笑着问道:“最近你娘不是给你安排了绣娘要教你女红吗?你怎么还有时间来我这儿?”

孙瑶瑶一口吃下一块蛋糕,随后才道:

“我才不要学女红呢,太无聊了!我要跟我爹一样驰骋疆场!”

说着小丫头还挥舞了一下汤匙。

“哈哈哈,就你个小丫头片子?还想当女将军?”

朱慈煌笑着摇了摇头,小丫头却不服气的叉着腰道:

“怎么?不行吗?我要跟秦夫人一样领兵作战平定一方!成为鼎鼎大名的巾帼女子!”

前些年奢崇明叛乱,秦良玉仅凭五千白杆兵和六千精兵与四川左布政使朱變元一同将其彻底剿灭,那一战绞杀叛乱三万,俘虏两万,彻底平定了叛乱饶命西南安稳数十年的土司叛乱,随后朝廷便开始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不少土司自是不愿意的。

但是在这位女将军的坐镇下,朝廷对于西南的改土归流依旧有序的进行着。

可以说秦良心就是如今大明在西南的定海神针,也是时下众多女子的偶像级人物。

特别是武将家的女眷,更是以其为目标。

“行行行!当然行!快点吃你的吧,就算想要领兵,你也得等长大之后啊。”

孙瑶瑶这才哼哼的重新坐了回去继续吃起蛋糕来。

这时候朱慈煌忽然想到一件事,随即便问道:

“对了,孙伯伯最近有没有给家里写信?”

孙瑶瑶闻言停下了动作,想了想后点点头道:

“有!今天早上刚来了一封。”

朱慈煌眼睛顿时一亮,忙问道:“有没有关于我的消息?”

对此孙瑶瑶却摇了摇头道:

“我不知道,是我娘拿去看的,我先来了这里,所以不知道。”

朱慈煌顿时有些失望,但是既然有信来那自己这边的消息显然就不会晚了。

自从孙传庭去陕西任职开始屯田后,朱慈煌就打上了他那边的主意。

正好他在大规模的种植红薯,朱慈煌便也就送了些种粮过去,让他种植。

本来以前朱慈煌还奇怪,明明大明的时候红薯和土豆都已经传入了大明,但是大明为何却没有推广开来这两种高产作物?

但是等到他开始种植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原因。

原来是当地的那些地主士绅们在阻止这两种作物的传播。

相比于能够让百姓们吃饱饭的土豆和红薯,他们更倾向于让百姓们吃不饱饭,从而一直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兼并更多的土地,才能让百姓一直欠他们的银子,给他们当牛做马。

是整个大明的地主阶级在抵抗着这两种高产作物的推广。

所以当朱慈煌想要试着推广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推不出去,最后他只能自己买地去种。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花那么多银子去买地的原因。

而其他地主家的百姓看到他这里的产量这么高,想要弄点种子去种的时候朱慈煌也是极其愿意的。

可是当地的地主立刻就进行了阻止,并且放话说谁要是敢拿这两种东西种,那地就不租了!

没地的百姓们没法子,明知道有高产作物,却也不得不继续去种回原先低产量的粮食。

而那些自耕农在这几年的年景里多多少少也是借了些银子的。

也在那些地主阶级的发话下不得不放弃种植土豆和红薯。

这顿时让朱慈煌的推广计划泡了汤。

所以当孙传庭前去上任并打算实行屯田政策后,

朱慈煌立刻就凭借以往的关系找到了他,并且将红薯和土豆推荐给了他。

想要让他在陕西种这两种作物,以此来达到推广的目的。

如今已经是推广的第三年了,不知道今年如何了?

就在朱慈煌猜测的时候,房门忽然被人轻轻敲响。

听着这有节奏的敲击声,朱慈煌神色一动,随即说了声进来,房门便立即被打开了。

一名小二快步走了进来,来到朱慈煌面前单膝跪下呈上了一封信。

“公子,陕西来的情报!”

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朱慈煌脸色一喜赶忙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果然是说有关于屯田的红薯和土豆种植情况。

截止到目前为止,如今孙传庭已经在当地清剿并收回了四十万亩土地。

本来西安四卫共有军屯田两万余顷。

也就是两百多万亩土地。

但是随着当地豪强及官员的侵占,等到孙传庭到的时候,整个山西四卫两万四千人编制的军卫所,手中还有的田亩总数居然不到一千亩!

还不到原有数目的千分之一。

当时带着圣旨去的孙传庭气炸了,直接在四卫淘汰老弱组建了新军后就开始清查被侵吞的土地。

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已经收回了土地五十万亩,剩下的一百多万亩有的在逐步收回中,有的却是连孙传庭都无能为力。

因为侵吞这些土地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地的皇亲国戚。

其中领头的就是从开国之初秦藩传承下来的永寿王府。

孙传庭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三边总督,但是面对永寿王府却也是无能为力,更不敢轻举妄动,更别说其他的皇亲国戚。

但是想要仅凭这50万亩土地养出如今的十万大军却是不够的。

以大明如今亩产二百斤的产量,再加上陕西那地方一年一熟的环境,一年的产量也就一百万石粮食。

看起来很多是吗?

但是作为军人,军中这些大肚汉由于没有油水,一天就要二斤粮下肚。

一个月就是六十斤,一年就是720斤。

这只是一个人的口粮。

十万人就是七十二万石。

但这仅仅只是口粮!

武器装备的铸造、维修、养护、还有战马的喂养、作战的奖励、牺牲的抚恤等等等等!

这一百万石粮食根本不够自给自足,每年还要朝廷贴补。

但是朝廷军饷的大头都给了辽东,能给到陕西的少的可怜,

于是当孙传庭得知朱慈煌手中竟然有产量很高的作物后立刻就同意了换这些来种植。

自此,土豆和红薯在大明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正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