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114,朋友留不住时,就随缘

114,朋友留不住时,就随缘

我离开单位六年了,离开了过去的人和事,用过去的话说是“离开了江湖”。

我归园田居来秀岭三年了,有一次,一个朋友来电,我略有意外,因为我现在很少跟人来往,也很少接到电话,他与我过去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工作,可是这有两年未曾联系和谋面,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我一时感到恍惚,听他声音还算熟悉,脑海里他的形象有点不清晰,他的名字我几乎都想不起来了。

手机那边的声音有点踌躇,我能感觉出来,他有些小心拘谨,说话有点吞吞吐吐,支吾了几句,才进入正题,问我“你最近还好吗?”

我理解他的态度和谨慎,因为这是有原因的。2016年,我被身边的几个小人,准确的说是我的几个部下联名告倒,我主动辞去一切领导职务,提前走出了办公大楼,接着是内退,又到点退休。

在有些人看来,我身上带着“污点”,担心玷污了他们,都躲得远远的。

我也明白这一点,好自为之,轻易不与人联系,不与人来往?

这个“过去式的”好朋友过了两年给我打电话,问话小心翼翼的,我是可以理解的。

我对他说“还可以”。

他说他一直关注着我,也一直担心着我,想知道我这两年过得怎么样?

电话上聊了很长时间,我对他说了这么几点:

一是人生走过的路,走过激情澎湃的青春,闯过危机四伏的中年,走进人生的夕阳。已不喜社交扎堆,不喜疯狂颠痴,不喜热闹喧嚣,更不喜聚会聚餐,还禁烟少酒勿欲……

过上极简生活。放下原本承载着的使命、愿景和意义的包袱,物质极简、精力极简、财务极简、情绪极简、关系极简、表达极简、心态极简、目标极简,不再愤怒、不再焦虑、不再忧愁、不再彷徨、不再痛惜、不再哭泣。降减欲望,看淡生死,岂不乐哉。

人生六十给自己转个弯,既是清醒,又是豁达,更是觉悟,更是“无私奉献、造福社会、敬天爱人”最高人生价值的体现。

那样的境地没有喧哗,没有觥筹交错,没有声色犬马,只有一颗习惯孤独的心去感知万物的变化,感知天地人间一人的惬意。

柔和底下看见生命的涌动,生机而盎然的涌动,悲歌与欢悦,不知不觉细化在光阴里,似乎无痕,似乎又有着万般的姿态。

于是,在步步的走向间,细数着寸寸的光阴,细数光阴下千百的美好,从而得出诗意的境界本就是小满之状况。过后,花好月圆,过后,花谢月缺,我们得以留下足够的美意去迎接日后的沧桑。

节气隐藏在日历的数字底下,我不经意掀开,遇见许多浪漫的情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默然会在这样的节令里回归田园,在寻常巷陌寻常烟火中找寻着人间小满的清欢与意趣。

而我,即使远离田园,也可以在一阙诗词中就着浅夏初开的花沉醉一番,偷得浮生一点闲情之趣,如此时光恍然变慢一些,如此我还能够提笔抒怀一下。

二是讲我的田园生活。融入自然,追求真善美,一是离开城市,归园田居,在山村庭院独守时光,看山赏云观林沐雨听风,探寻自然的奇妙精彩,开始朝花夕拾了;二是读书写作,看清世道的变化,体会人间的冷暖,回忆道路的曲折,思想生活的点滴,悟透人生的悲凉,写出自己的心声;三是严以律已,锻炼身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个好的身材,有一个延缓衰老的容貌,尽量做到不吃药,不打针,不进医院;四是行善积德,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帮助自己村庄的孤寡老人,资助孤儿上学;五是人至夕阳,佛系悟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随缘,开始佛系人生了;六是过沉浸式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或陶醉在田野,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大自然中,一青石,一草地,一树下,一小溪旁……或深情于文学,或静于修行,独享,独品,独思。

他听着,笑了,说我的变化太大了,变得不可思议了。

我无言以对,因人生不易,多说亦无意。我在这几年的黑暗期,要自我保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正确的人生路上迟疑,而从弯道里,找到坚定下去的理由与答案。

弘一法师说: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已不争不抢,不去计较名利得失,看透,洒脱。“得到也是一种失去,失去也是一种得到”。

这位朋友说要到山里看看我,我拒绝了。

因为,很久的时光里,少社交,少张扬,少外露,少……

时光,岁月,早已把我搁置在了人生长河的一岸,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有过的美好,已渐行渐远,是过去式了。

无论是任何一段感情,当对方决意要走的时候,就要学会放手,不要纠缠下去,懂得放手,才能让自己遇到更好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唯有学会成全别人,就是在放过自己,放过一个不爱你的人,不必为了不值得的人而伤心难过,不必为了不爱你的人而卑微挽留,你始终都要学会面对别离,因为人这辈子,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就是来渡一程的,最终还是会擦肩而过。

一段情,留不住,就应当随缘放手,不纠缠,不打扰,就是成年人之间最好得默契,也是结束一段情最好的体面。

人生有聚散,有人来,就会有人离开,学会看淡和接受别人,心中坦然,学会随缘,一切皆可重新开始。

不论什么关系,走到最后,也只是相识一场,彼此之间,也都是阶段性的陪伴。你放不下的那些人和事,到最后,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感同身受,你可以消沉,也可以抱怨,甚至可以崩溃,但一定要懂得自愈,能让你好起来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缘起则聚,缘尽则散,一切随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关系,终究也会散去。

学会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行。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这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其实质,还是一个人的世界。

生活万般苦,唯有自己度。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生活只有同情,没有感同身受。

生活就是晨起暮落,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平平淡淡的过着,简简单单的活着。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找麻烦,风来听风,雨来听雨,人生百味,随意就好。

好的关系,一定是有所图的

战国时期,孟尝君深受齐王宠信。

凭借顶级的财富和资源,他广招贤士,门下宾客超过三千人。

后来,他被齐王驱逐,被迫前往封地。

三千门客在他这里看不到加官晋爵的希望,于是纷纷抛弃了他。

孟尝君心中恼怒,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刻在木板上,打算秋后算账。

同僚谭拾子却说:

“谁富贵就靠近谁,谁贫贱就远离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集市上早上人多,晚上人少一样,大家只是根据需求行动而已。”

孟尝君听完之后,把木板上的字都划掉了。

王立群教授说:人际交往的核心,是你必须有足够的价值。这个价值,更多的是使用价值。

关系的本质,就是各取所需。

一旦对方在你身上无所图,关系往往也就无法维持了。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

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是纽带,也是动力。

一旦失去,关系往往也容易分崩离析。

我现在就是一个无用的人,对别人更是无用,最好的活法就是逃离现实,离开过去的朋友圈子,哪怕没有朋友也行。

我们常说:好的朋友,是无用的。

真正的灵魂知己,一定是无所图的。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但庄子说:无用方为大用。

在我最倒霉,最落魄,最困难的时候,你对我不离不弃,还保持着继续往来。你是最好的朋友,也是高尚的朋友。我对别人也是这样说的。

但是世风日下,再纯粹的朋友关系,再好的个人友谊,时间久了,也会变味的。

因为每个人的位置与角度不一样,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生活的态度也不一样。

一个人,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也可以从爱与恨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神与佛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善与恶、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各种科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动物、植物、物种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生与死、疾病与健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文学、音乐、绘画,各种艺术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自我与非我,无与有,虚与实,真与假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城市或是农村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人为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个人、家庭、民族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还可以从快乐和痛苦,失望与满足,苦难与幸福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你虽然退休了,但是你并没有远离江湖,你还过着官场上的生活,来往有高官富豪,出行有人陪着,吃喝还有场次,还能为人办事,还有大量的人脉和关系,还能发挥很多很大的作用。

而我与你不同,远离了单位,远离了过去,远离了过去的人和事,已经跳出了江湖。也许是离开的久了,也许是年岁大了,也许是退休了,心地柔软了许多,眼神柔和了许多,心胸豁达了许多。不再絮叨,目光不再犀利,更加包容,更加通透,更加释怀。不再有年轻时的鲁莽冲动,不再有年轻时的桀骜,不再有年轻时那么多的憧憬。不再有中年时的怀想,已深知人生常有无妄。

如今,我对过去的美好,心中只能是万般珍爱,但是我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美好生活了。

对于过去关心过我,帮助过我,接济过我的人,心中是万分感谢和感恩,佛祖心中有,朋友也是心中有,从未曾忘记,但是我已经没有地位和权力及能力来还这份情了,但愿有来世,我会加倍偿还的。

或许有些人被身边的人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过,无论现在好与坏都不太喜欢让曾经的熟人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现在过的好与坏。人生的旅途就象一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到站了就会有人下车有人上车,你要相信任何关系走到最近都是渐行渐远,生与死都必须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到了一定年纪人要学会爱上和享受孤独。如何在交界中自我找寻,若将岁月开成花,人生何处无芳华。

那些曾陪伴我走过无数个岁月的人,依然是我心灵深处最美的珍藏。

一束暖阳,会让我感怀。一缕微风,会令我欣然。一弘清泉,会让我温暖。一个微笑,会令我感念生活。

各种角度,重点都是用来认识自己,所有向外的认知或是向内的认知,互为发生。

角度越丰富的人,越能理解这个世界,越能理解自己。

虽然,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但是,每个人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活好每一个日出日落,而不惧艰辛坎坷,不念过往,不惧将来,认真活在当下。

如果一个人懂得了让自己认真乐观地生活,才是真正理解了生活的内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热爱,生活也会与我们温柔以待。

其实,幸福的人生,都是因为内心的懂得和慈悲,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答案。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快乐和幸福的意义,就会知道,人生不止一条道路,用自己喜欢的活法活着,就是最好的拥有。

弘一法师说:“当你的修为越来越高时,就会开始真正理解周围的每一个人,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他们处在不同的能量频率中,显化出不同的状态,做了不同的选择,有了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明白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升出真正的爱和慈悲,也就会允许,接纳,包容,善待以及真诚。”

当你的生命修行到一定境界时,你就会理解世间所有的苦难,也接受了必须要经历的事,冥冥之中,也就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或许,只有当你安静下来,才会拥有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宽厚和理解是多重要。

你也会原谅那些曾经的伤害,让你不快乐的人,你甚至会感恩人生中多有的遇见。

如此,能让自己以平和的心态,记住生命中的美好,遗忘伤痛和忧伤,让自己坚强和强大起来,这也是一种修行。

屠哟哟曾经说过一句话:“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

深以为然,不要去苛求生活怎么对待我们,而是去努力面对生活,认真活着,最要紧的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活得开心快乐。

无论什么时候,内心的安静就是丰富的美丽,爱生活,享受清欢时光,可以在一个人的时光里,静静感悟出人生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

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度,接受每一种表达和描述。人至璀璨的夕阳,开始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已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深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惜缘即可,不必攀缘。随缘即可,无需强求。

作为朋友,缘分到了,万般无奈,总有分手的那一天,好聚好散,但是要记住一句话:“有一种善良,叫不戳人痛处”

茶坊里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歇后语,是告诉人们,在别人不愿意说某件事的时候,就不要提起这个话题,孩子懂了这条歇后语,也就明白了说话时不要谈论别人的隐私,不要碰触别人内心痛点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修养,是每个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基本功课。

出言有尺,戏虐有度。人与人交往,贵在真诚。任何有偏差的话,都要三思而“后言”。可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故意用言语激怒、诋毁、中伤你。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过去,需要“既往不咎”。如果被人当成了笑料,就是被人瞧不起。即便你后来变成了富豪,仍旧会因为过去的污点,被人踩在脚下。

有人多年没有找对象,被邻居嘲讽“没人要”,为此抑郁了好几个月;

有人参加同学聚会,因为衣着寒酸,被私下讨论“混得好差”,内心失落了许久……

生而为人,谁都有不愿被人提及的难堪,它是别人内心最隐秘的世界。

有句话说:温柔就是看到别人秘而不宣的脆弱。

当别人深陷泥泞,不戳穿对方的痛处,就是最顶级的善良。

村上春树说过,很多人都会标榜自己敏感脆弱、心直口快。

然而许多敏感脆弱的人,会无情地伤害他人;

但是那些话,听在别人耳里,却是刀刀见血。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充满了不易。

又何必撕开别人的伤口,在上面撒盐。

听过一句话:

我们手里都有玫瑰,也都有枪。玫瑰可以随意送,但拔枪之前一定要权衡。

因为子弹一旦发射,极可能伤及无辜。

那些说出的话,都像是一颗子弹,一不小心就会射中他人的心脏。

所以当你明知他人伤心的时候,就不要随意追问;

明知他人脆弱的时候,就不要随意评价;

在别人痛苦的时候,不去戳穿,是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听过一句话:“知而不言的待人之道里,藏着一个人最高明的智慧。”

面对他人的窘迫,不拆穿,你就保护了一颗敏感的心灵;

面对他人的痛处,不追问,你就呵护了一个受伤的灵魂。

为人处世,看破不戳破,看穿不揭穿,才是真正的善良。

在熟人的世界里销声匿迹在陌生人的世界里交浅言深。

旧人不知近况,新人不问过往,这种感觉还不错,人到中年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想维系的关系。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甚至包括你的亲人。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演绎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一边是熟人的世界,我们却选择在其中悄然消声匿迹;另一边是陌生人的世界,我们却能与之交浅言深。

熟人的世界,那是由过往的经历、共同的回忆和交织的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一张网。我们熟知彼此的过去,了解各自的底细。然而,正是这种熟悉,有时却成为了一种束缚。我们害怕在他们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担心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被放大。或许曾经的一次失败经历,在熟人眼中被反复提及,成为了我们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于是,我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在这个看似熟悉的世界里隐藏自己的内心。我们不再轻易分享自己的梦想和渴望,因为害怕遭到他们的质疑或嘲笑。我们渐渐在熟人的世界里变得安静,仿佛消失在了喧嚣的人群之中。

而陌生人的世界,却宛如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神秘领域。在这里,我们没有过去的包袱,没有既定的印象。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短暂的交谈,都可能成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畅谈自己的想法,分享那些在熟人面前不敢提及的故事。因为彼此的交情尚浅,所以没有过多的期待和评判。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不用担心被打击或否定。与陌生人的交流,就像是在沙漠中发现了一泓清泉,让我们干涸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在熟人的世界里消声匿迹,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珍惜那些曾经的情谊,而是在寻找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重新审视自己,摆脱那些无形的压力。而在陌生人的世界里交浅言深,则是我们对新的连接和理解的渴望。我们希望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