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人都有恐惧症

1 人为什么会患上恐惧症

网上有一位90后姑娘患有气球恐惧症,看到气球就会身体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对她来说,每逢重大节日,满大街的气球就是巨大的折磨。

恐惧症发作常伴有明显焦虑、紧张不安、心慌、出汗等症状。患者通常会有特定恐惧对象,知道恐惧反应不合理,却不能防止和控制,总能找到推动恐惧继续的借口。

陈晓冉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姑娘,私底下和姐妹们聊得相当好。一到公众场合,她便完全失去平时的从容,说话声音发颤,双腿瑟瑟发抖,一句通顺的话都说不出来。心理医生确认她患上了“演讲恐惧症”,陈晓冉十分不解,自己性格大大咧咧怎么会这样呢?

陈晓冉小时候经常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举手时热情洋溢,结果却没有获得夸奖,心底积攒了自卑。看似十分外向,其实内心封闭。

恐惧症诱发因素往往不是立刻生效,而是随着成长植入思想中,所以,大多数恐惧症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触及恐惧症。可能是小时候从高处摔下、可能是几年前看到某东西后做了一个噩梦,也可能是身边亲人朋友的无意渲染等。

恐惧症主要分为三大类: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特定恐惧症恐惧某种特定事物,比如恐高,害怕蟑螂、蜘蛛等。社交恐惧症对需要社交的场合产生恐惧,比如在上台演讲或者表演,担心表现不好在人前出丑,陈晓冉的“演讲恐惧症”就属于此类。场所恐惧症是对特定场所产生的恐惧。比如电梯、封闭空间,一进入这些场所,浑身不舒服,呼吸困难。有人甚至因电梯突然停运而晕过去。

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恐惧紧张,并因恐惧引起严重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程度。心理恐惧可能与遗传、生物、心理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性格因素是导致恐惧症发作的重要因素,而性格的成因有一部分源于先天遗传。因此,恐惧症隐藏在性格中一并传递给下一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在恐惧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研究发现,恐怖症患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恐惧症很有可能受到了遗传因素影响。比如,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出现恐惧症同病现象更多。

2.生物因素

在生物学方面,目前研究最多的是5-HT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研究推测,社交恐惧症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受体超敏现象,但目前尚无肯定结论。

3.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可以说是恐惧症病因的主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理论:正常人能够清楚估算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以做出合理对抗;而恐惧症患者对危险的感知过于敏感、夸大,他们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的发生,从而做出完全没必要的准备。比如,我们身处新疆,却担心遭遇台风灾害。

(2)行为理论:大多数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有些行为我们主动学习,有些行为我们没有学习,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变相学习更让人难以忘却。

大脑受到外界刺激后,赋予刺激事物并不存在的担忧,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反复刺激促成恐惧。恐惧症的治疗不能依靠于特定恐惧症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疏导。有些人希望向家人解释害怕的场景,并渴求安慰和理解,以此暗示自己实际没那么害怕。

(3)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恐惧与焦虑是一对“冤家”,恐惧是对焦虑表现出的对抗防御反应。人们害怕被焦虑所支配,潜意识会找一个能够替代焦虑的外在对象,即恐惧,也就是说恐惧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无论何种因素,对于结果来说,恐惧者本人都无法预先得知,无法事先避免改变。面对恐惧症,最好在事前做到无所畏惧。

2 那些恐惧症带来的困扰

恐惧是最普通的心理问题之一,人在恐惧时,内心通常困惑而矛盾,没有勇气挣脱旧思维模式。害怕面对可能出现的真相,父母怎么说、别人什么看法,害怕压力、疾病、死亡。长期背负莫名恐惧,心理会变得怪癖、扭曲、阴沉。

每个人都会陷入恐惧,只不过恐惧程度不同。比如公众演讲比赛,大多数人上台前都会感到恐惧。有的选手却能享受舞台,尽情表达自我;有的选手不是手抖就是腿抖,话都说不清楚。从生物学角度解读,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祖先外出遇到危险,便会十分紧张,意识立刻进入警觉状态,肢体上也会出现相应反应。

恐惧会导致自卑。一个自卑的人会失去本应属于他的机会,自卑的人害怕失败,害怕周围人的眼光与评论,让自己置身于恐惧中,制约前进步伐。无论幸与不幸,必须敢于面对真相,让一切变得简单而清晰。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而这位伟大的总统患有一种恐惧症——活埋恐惧症。

战争期间他穿梭于枪林弹雨,带头冲锋陷阵无所畏惧,可他害怕被过早埋葬。1799年,他在临终前清楚表示了这一担心,特意吩咐:“至少在他死后两天,再把他放入土中,以防他还活着。”

不仅乔治·华盛顿怕死,事实上,17~18世纪的人经常患有活埋恐惧症。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发生过很多过早埋掉,又死而复活的事件。

恐惧症是死胡同,跟它较劲、钻牛角尖,永远钻不完。恐惧拥有无限可能性、无限支持它的理论和内容,“追根寻底”不过是一遍遍强化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刚走出恐惧阴影时,它难免还会不定期“到访”,不用担心,改变需要信心和耐心,需要经历缓冲期,凭空想太多基本上都是自己吓自己。在一期《奔跑吧,兄弟》节目中,嘉宾用手摸笼中之物,被吓得不轻,虽然盒子里的东西并不可怕,这归因于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怖幻想。所以,要学会停止一切恐惧假想并勇敢面对。

几天前,林安看到煤气罐爆炸的新闻,近来经常不安。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几次起身去厨房查看煤气是否泄漏。确认阀门拧紧,她还要闻一下气味,确认百分百安全。

不久之后,出现了各种奇怪想法:“地铁发生踩踏事件怎么办?”“绿灯过马路,遇到酒驾闯红灯撞我怎么办?”“在高楼层上班,地震了怎么办?跳楼吗?我恐高。”林安为此痛苦不堪。

恐惧症患者最喜欢纠结于小概率事件,用幻想加大灾难发生概率,折磨现实中的自己。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恐惧症必须从心理入手。

恐惧一件事是出于不了解。因此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系统地了解事物,包括条件、原理、过程、后果等。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宣传,没有任何根据,自己无法辨别时,千万不可轻易相信,以免与恐惧联系到一起,诱发新的恐惧。

针对某些恐惧,完全可以用行动解决。比如,疑病恐惧,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干脆去医院做个全身体检,哪里不舒服查哪里,用检查结果击破恐惧心理;担心门没有锁好,出门前督促自己多检查几遍,甚至多上几把锁。不论何种做法,需要牢牢记下检查无误时的感觉:“原来真的是我想多了。”

不要认为一句话就能让你觉悟,把注意力转到生活上,拥抱生活,做到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所有恐惧焦虑都会消失。

3 你的恐惧究竟从何而来

“恐惧”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它可以让心理学,甚至让整个情感神经科学火热起来,尤其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案例。

病人名字缩写为S.M.,她在2010年时一氧化碳中毒,患上一种极其罕见的名叫“类脂蛋白沉积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导致大脑杏仁核会硬化并失去功能。杏仁核在大脑中的作用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S.M.看恐怖片或去世界上最恐怖的鬼屋都毫不畏惧,她失去了恐惧感。

这个案例引发了广大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人既然能够完全失去恐惧支配,说明恐惧来源于杏仁核的情绪反应,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找到了恐惧来源。对于正常人来说,杏仁核作用只是一方面,心理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正是心理因素导致了杏仁核发挥情绪作用,释放恐惧感。

恐惧在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如此看来,恐惧用于规避危险都是“事前”,源于“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当下、立刻、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人在面临危险时,来不及用恐惧来避免,真正起作用的是求生本能。

思维总是跑到虚构想象中,不断地给现在的自己发出“危险”和“警告”,给想象提供了无限空间,所以我们总处于恐惧心理中。

从前有个猎手喜欢冬天打猎。有一天,猎手跟着鹿留下的足迹,来到一条结冰的河流前,河流宽阔,河面被冰完全覆盖。猎手看着冰面上的足迹皱起了眉头,他无法判定冰层能否承受得住自己的体重。最终捕鹿的强烈欲望让他决定涉险过河。

猎手在冰面上小心翼翼爬行,爬到一半时,想象力发出警告,冰面裂开的场景出现在眼前,他似乎听到了冰面破碎的声音,随时可能掉下去。在这寒风凛冽、人迹罕至的野外,跌入冰下只有死亡。

恐惧面前,猎手只想返回到安全的岸边。可是正处河面中央。他进退两难,在冰面上瑟瑟发抖。此时,一阵可怕的嘈杂声传来,他以为冰面破碎了,心惊肉跳地向前望去,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驶过冰面。

农夫看到趴在冰面上、满脸惶恐不安的猎手,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受到惊吓的疯子。

我们从来没有看清想象中的恐惧,却永远记得恐惧的感觉。打个比方,恐怖片之所以令人惊恐,是因为难以猜到下一个面目可怖的脸庞会在哪个镜头突然杀出。当我们把一件事想象成“骷髅怪物”,只想“拔腿就跑”。

有些恐惧明明已经提前得知,但出现的那一刻,肾上腺激素急速上升,就像冰面上的猎手,在脑海中告诉自己,冰层断裂破碎,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恐惧万分。

同一件事物,你感到害怕,换一个人也许不会害怕。害怕的未知基本上都是消极属性,比如失去、失败、受伤害、死亡等,所有恐惧都是源自对死亡、毁灭的消极恐惧。

有人可能提出反驳,狗和针头是已知、实实在在的东西,人为什么恐惧呢?物体客观存在呀。我们恐惧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感受和后果,对于这类未知恐惧,有一个描述词语“细思极恐”。比如,细想被狗咬,尖锐的牙齿嵌入肉体中,似乎凭想象就能感觉到疼。再进一步,“狂犬病”三个字映入脑海,被狗咬了可能得狂犬病,然后必死无疑,这才是真正恐惧的点。

恐惧症患者对于未知想象总是那么神奇,他们能把事物本身延伸到任何一种扩大化的程度,从而与恐惧搭上关系。比如,恐惧针头的人可以想象到针头刺破皮肤,进入肌肉,甚至碰到骨头。所以说,对于实物的恐惧,归根结底还是恐惧实物背后的未知结果。

从基因层面来说,恐惧来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对未知危险的警惕度,他们外出打猎必须时刻准备面对恐怖威胁,以保证生存,生存法则世代流传下来。反映到现在社会,远古荒野猛兽可能变成了无情的车祸,可能是无意中摸到的不明液体……各种各样的未知情景迫使我们在恐惧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另一端是不安和威胁。

受困于未知恐惧,前进一步是悬崖,退后一步是深渊,只能在原地盘旋焦虑。恐惧大多源于凭空想象,放下小我,活在当下,爱自己,爱生活,才能远离恐惧。

4 正常的恐惧VS恐惧症

某司机开车途经精神病院时爆胎了,他想把备用轮胎换上,结果四颗螺丝滚到水沟里了,急得他团团转。精神病人笑他蠢,司机不服气道:“难道你有办法?”精神病人说:“你从其他三个轮子上各拆下一个螺丝,这样每个轮胎上都有三个螺丝,慢慢开到维修店就行了。”

司机问:“你这么聪明怎么会在精神病院呢?”病人笑道:“我进精神病院是因为精神病,不是因为蠢。”司机一时无语。

故事中的司机把精神病当作蠢就是一种错误认识,这特别像“恐惧”和“恐惧症”,不了解“恐惧”和“恐惧症”的人一定会认为二者就是同一概念。

百度百科上对于“恐惧”的解释: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指的是人在面临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俗话又叫“害怕”。

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以过分惧怕外界处境为主要特点,恐惧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焦虑、紧张不安、心慌、出汗等症状。患者通常都会有特定的恐惧对象,即使知道恐惧反应不合理,却不能防止和控制,因为他们总是能找到推动恐惧继续的借口,只要出现符合诱发病症的情景,就会反复发作。

“恐惧”是一种情绪表达,“恐惧症”是一种心理学病症,后者远比前者严重,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正常人都拥有恐惧情绪,对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紧张或害怕,完全出于保护个体,避免接触有危害的东西,是正常的心理防御机能。如果恐惧感不受约束,掺杂了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东西,并长期恐惧、紧张,严重到反复影响生活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是心理学上的恐惧症了。

比如说,过马路害怕被车撞,这一思考合乎逻辑,恐惧感会帮助我们注意来往车辆,安全通过马路。而恐惧症会把过马路这件事当作深刻记忆,记录在恐惧小本本上,不过马路时,仍会想到这件事。

健康人和恐惧症患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健康人面对现实,恐惧症患者回避现实。人生有很多事情必须硬着头皮去干,无论多么害怕,恐惧可以在一定可控限度内,无碍于正常生活,恐惧症却不可控。

小明关闭煤气阀门是为了安全,万一泄漏了怎么办?确认关闭无误后,此事就可以放在一边,这是恐惧;确认阀门关闭后,总觉得它在泄漏,可能会爆炸,多次检查仍不能放心,脑补爆炸画面,这就是恐惧症。

陈云雷刚过而立之年,去年开始,身边不断出现朋友、亲人离世的消息。最开始是大学同学因喝酒而猝死,他感到可惜的同时,叮嘱自己以后少喝酒;后来老家几个上了年纪的亲人去世,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感叹人生数十年何其短暂。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注意一些天灾人祸、疾病死亡的新闻,一发而不可收拾:开车怕车祸,吃饭怕中毒,挤地铁怕传染病,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他太惧怕死亡了,最后患上了死亡恐惧症。

关于“恐惧”和“恐惧症”的联系,依然要从长期性、反复性出发。前面提到过,恐惧症是一种大脑条件反射,恐惧症与长时间一次次受恐惧刺激有关,二者存在单向转化关系。即将恐惧延长至一定时间跨度,把握不好度,恐惧会变成恐惧症,符合情绪引发心理疾病原理。

为避免“恐惧”向“恐惧症”转化,一定要守住心绪,不受外界因素刺激。为何现在社会有这么多恐惧症患者?与手机、电视、电脑充满着一些刺激信息有关。天天让一个人接触关于疾病、关于车祸等消极信息,都会把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与自己对号入座,久而久之形成恐惧症。

不管遇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要活在当下,无论当时多么恐惧,事情处理完毕后即刻忘掉恐惧,以免长期积压在心中而“变质”。偶尔因某件事而恐惧是一种情绪宣泄,如果长期无意义恐惧,一定要提防恐惧症,及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5 恐惧症和胆小有什么关系

张芸到街头献血车义务献血,车上突然一阵骚动,一个高高壮壮的男生被扶了下来,四肢瘫软,面色发白。事后医生说:“这个男生第一次献血,根本不知道自己晕血,血刚抽出来人就倒下了。倒是你这个瘦小的姑娘厉害,一点儿事没有。”

如果一个女孩献血时,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人们一定会夸她勇敢;如果一个男人献血时鬼哭狼嚎,甚至当场晕血,一定会被嘲笑为“胆小鬼”。百度百科解释:“晕血症”又叫“血液恐怖症”,也称为爱尔式综合征或艾倪尔式综合征,是一种特殊处境中的精神障碍,除了不能见血以外,晕血者与常人无异。因此有人就把胆小与晕血联系到一起,进而把胆小与整个恐惧症联系到一起。

那么胆小和恐惧症有联系吗?只能说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换种说法:胆小有可能引起恐惧症,恐惧症不一定胆小。前面介绍过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这里必须结合前面的观点来阐述三者在逻辑发展上的关系,以便理解胆小和恐惧症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解释一下性格与情绪的区别,性格生于先天,又与后天环境相关联,是无法改变的大局。情绪随着心境产生不同波动,是性格之下的产物。而“胆小”就是一种人性、性格,“恐惧”则是基于这种人性弱点而产生的情绪,“恐惧症”必然是在性格、情绪递进中,长时间发展形成的。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胆小有可能是恐惧症。”

霍华德·休斯是美国著名航空家、工程师、电影制片人、花花公子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一直担心他的健康,时常叮嘱他如何保护自己,母亲的安全教育让他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

他19岁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成为公司董事长。后来好莱坞投资拍摄影片时期与不少著名女星有染,不幸感染梅毒,手上长了小水疱,医生告诫他治疗时间内不要同别人握手。此后,胆小的霍华德·休斯对个人卫生和健康产生了极大恐惧,并决定终生保持卫生习惯,患上了不洁恐惧症。

1932年到1953年间,他先后创建飞机公司,创造两项世界飞行纪录,创立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却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把自己锁在黑屋子里,一遍又一遍观看以前拍的电影,每年剪一次头发和指甲,很少让医生看病。除了吃饼干、坚果、牛奶和蒸馏水外,其他什么都不吃。食品必须在消毒柜里贮藏一段时间,拿东西时坚持垫上纸巾,认为这样可以把细菌隔开。他不穿衣服,拒绝洗澡,用牛奶瓶装尿,用纸巾裹脚做鞋。因为当时没有进行心理治疗,恐惧症跟随他一生。

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影响,尤其是个人成长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当性格与经历相碰,幸运也好,悲伤也罢,或接受,或抗拒,必然会产生相应情绪。而长期处于恐惧情绪下会变得敏感多疑,事物在此阶段统统成为恐惧因子。

“恐惧症不一定胆小”,有恐惧症的人不一定是胆小鬼,可能胆子特别大。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一生指挥大大小小60多场战役,是欧洲人眼里叱咤风云的战争之神,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霸主却患有恐猫症,猫会让他感到骨头发冷。有一次,副官听见拿破仑在卧室里大叫救命,冲进去看见统帅半裸身子,大汗淋漓,挥剑朝布幔背后刺去。副官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小猫蹲在那里。

拿破仑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帝业,与其残暴的行事作风有密切关系。意大利战役中,为了震慑帕维亚,他下令火烧比纳斯科,屠杀平民。事后,拿破仑还对屠杀成果颇为自得,在给下级将军的信件中指示:“跟意大利人不能靠语言争取和平,烧掉一个大型聚落,屠杀掉平民反对者,可以给这个国家的人们以警示。”

从拿破仑的丰功伟绩和残暴手段来看,他敢于屠城、焚城,绝不可能是胆小如鼠之人。据说不仅拿破仑如此,许多试图统治世界的人都怕猫,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成吉思汗等。他们杀人放火时都不曾眨眼,可谓胆大包天,但就是这些战争狂人,竟然恐惧一只可爱的小猫咪,令人匪夷所思。

回到我们最初的观点:“胆小有可能引起恐惧症,恐惧症患者不一定胆小。”胆小向恐惧症过渡,取决于恐惧情绪的促进作用;而由恐惧症推断某人一定胆小则站不住脚,因为他们的恐惧情绪不一定由胆小的人格产生。

6 恐惧症: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说起恐惧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花花绿绿群虫聚集的密集恐惧症?幽深不见底的深海恐惧症?令人头晕目眩的高空恐惧症?或是选择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无论哪种恐惧症,都存在恐惧点,只有知道我们害怕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克服恐惧症。下面我们可以具体剖析恐惧症类型,探究恐惧背后的本质。

恐惧症分类:

1.特定对象恐惧症。比如,恐惧坐飞机、恐惧蛇、恐高等,这类型恐惧症对部分特定对象过分恐惧,而且共病率很高,很容易由单一恐惧发展到其他恐惧。

2.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面对或结束的陌生人社交表现出不切实际的想象恐惧。人本是群居动物,因此,这类恐惧症对生活影响最大。这类人害怕与人打交道,害怕会议发言,听起来似乎像是害羞,正是这种恐惧症状不明显,才让病情更持久、更严重。

3.场所恐惧症。患者对某些情景、场所感到恐惧,又无力逃脱,常见的有超市、火车站、人群拥挤的广场等,即使能够离开,也会感到痛苦万分。

4.广泛性恐惧症。患者几乎恐惧所有的事情,生活琐事、工作压力、身体状况、财务状况等,都是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件,却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以上是常见恐惧症类别,无论哪一种,都可能存在先天遗传因素,但后天经历最为主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恐惧症患者恐惧的点是:现实遭遇与以往内心创伤的碰撞。可能经历过某些心理创伤,比如,有人拿蜘蛛吓唬你,当时表现为简单“吓一跳”,其实创伤已经在心理层面形成,只是你没有察觉。一旦某天遇到似曾相识的熟悉伤害,尘封的伤口立刻就会破裂,让你深陷恐惧之中。

郑木磊看到针线盒里各式各样的纽扣就会头晕、恶心,想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他最害怕袖口黑色、圆形、4个小孔的纽扣,一看到那种扣子就心慌、头皮发麻,如果扣子掉在烂泥里,真的会立马呕吐。医生说这种心理疾病与个人经历有关。

无独有偶,英国《太阳报》曾经报道说,英国汉普郡22岁女孩吉莉安·林金斯患有罕见的“纽扣恐惧症”。当吉莉安看到纽扣会像看到蟑螂一样害怕,她从来都只敢穿拉链衫,不敢穿任何纽扣服装。英国国家病态恐惧症协会发言人说:“纽扣恐惧症”患病率约为7.5万分之一。

有医生解释恐惧症一般都与患者经历和个人素质有关,“纽扣恐惧症”患者害怕的不是纽扣本身,而是把以前经历的痛苦记忆与纽扣捆绑在一起。比如孩童时期,小伙伴捡来一粒纽扣含在嘴里,会让患者潜意识里产生厌恶感或不适感,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看到纽扣,体内植物神经会发生紊乱,导致患者肠胃不适、胸闷、心慌、拉肚子。

总的来说,恐惧点不外乎两种:先天和后天。这两个恐惧点包括了恐惧死亡、痛苦、有形事物、无形事物等,各个恐惧之间又相互重叠缠绕。比如,恐惧疾病、疑病的同时也在恐惧死亡,恐惧真正的病痛与想象的病痛难以区分。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宗教心理学》书中说:“来自无意识非理性素材的威胁,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害怕对自己的知觉。帷幕后可能藏了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因此人们宁可将意识外的因素‘列入考虑、小心观察’。多数人对未知的‘心灵陷阱’有着神秘的恐惧。当然这种恐惧绝对不是没有道理,它太有根据了。”

这与前面“恐惧的根源”相辅相成,因为害怕的东西统统指向未知世界。对于没有安全感的恐惧症患者来说,恐惧无处不在。比如死亡恐惧,任何行为都会成为“死亡”的代言人,无论如何保证生命安全,他们总能推翻这份安全,为自己制订完美的“暗杀计划”。

恐惧是本能,可以后天学习,我们害怕的是对未知事物的猜测,就像上山一样,大道灯火阑珊,小路寂寥无人,大多数人会选择大道。大道光明,路况清楚,小路却未知。我们害怕小路不能到达山顶吗?害怕小路会隐藏可怕怪物吗?小路一定会发生意外吗?如此来说,大路开车还可能翻下山崖。有人问你到底恐惧什么,有时候真的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告诉自己恐惧不可怕,它只是内心的幻象。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此时此刻没事,好好享受当下吧。

7 恐惧症能彻底治好吗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恐惧症不是简单的害怕情绪,且无法自行控制,恐惧症患者深受其害。这种损害不只体现在躯体痛苦,更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

恐惧症的危害分为三个方面:

加重精神疾病:恐惧症发作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紊乱症状,除了恐惧症,还会并发其他精神疾病。比如,强迫症恐惧症是由强迫症中的强迫性恐惧情绪演化后,逐渐形成独立病症;焦虑恐惧症持续存在,呈境遇性、发作性出现;疑病恐惧症指患者对过分怀疑患了某种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结果都不能动摇其固有成见。

降低工作效率:恐惧症发作时,患者会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症状上,如害怕死、会发疯。设想恐怖处境,产生预期性焦虑,注意力、理解能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降低机体免疫力:长期恐惧必定引起植物性神经紊乱,内分泌出现问题,常会出现头痛、头晕、心烦等症状。免疫力不稳定或降低,患病风险上升。

长期恐惧症之所以难以治疗,原因在于多种心理疾病发作,不易区分。恐惧症不仅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危害,家人也跟着担忧。恐惧症的出现多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发现时多为多种恐惧联合,一般采取情绪缓解来让患者感到一时舒服,当再次面对相同客体或相同场合时,恐惧仍会出现,而且症状不断加重。

轻微恐惧症经过舒缓治疗可以痊愈,过度严重的恐惧症一般都是采取保守、长期的心理治疗。

王慧敏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三个朋友的葬礼,有一天刚跑完步,由于剧烈运动导致满脸通红,她迅速联想到三个朋友的死亡,心里顿时紧张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总是有意观察自己,感觉脸涨红,心跳加速,手脚发凉出冷汗。去医院检查没有异常,只好开镇定药剂,吃了之后确实缓解了恐惧,但偶尔想起来就会感到心慌、肚子痛、头痛、头晕,恐惧情形反复发作。

王慧敏只好去看心理医生,原来她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成长过程并不幸福,这份焦虑与敏感隐藏在心里,直到前段时间接连参加葬礼终于爆发。医生结合恐惧根源,帮助她调整认知模式,一段时间后,小敏的恐惧症终于得到解决。

恐惧症能彻底治好。研究表明,通过有效治疗,100名恐惧症患者中有40人能够完全治愈,剩下的60人存在复发可能,恐惧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按照病症的严重程度,可单选一种或结合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中药或者西药,也可以中西医结合。在调理身体、安神静气、平衡阴阳等方面,中药有不错的效果,西药多以镇定神经为主,但切莫养成药物依赖。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心理方法,如系统脱敏法等,采取患者想象真实恐怖场景以适应恐惧。治疗过程中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以减轻患者受到的刺激,保证情绪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恐惧症既可治愈,也可预防。行为方面,定期适量运动来舒缓情绪,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等;多吃清淡食物,注意营养均衡,多休息,保证精神饱满;培养健康个性,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心理方面,过分不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完美主义容易患得患失,从而迷失自己。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很多社交恐惧症患者就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在社交场合表现出逃避,害怕出丑而不敢面对。逃避后会感到懦弱,然后责备自己,致使下一次更加紧张。不要在意身体反应,恐惧、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生理不适,把注意力集中到不适上相当于强化恐惧。不去管身体的紧张反应,当恐惧得不到强化,这些反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面对恐惧症,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此时没有走出去,可能是没有找到恐惧的根本点。一旦发现造成恐惧的最初事件,内心马上就会释然那份恐惧,调养一段时间后,恐惧症就会彻底治愈。

8 正确认识恐惧症

近年来,恐惧症患者越来越多,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明星大腕都逃不出魔掌。心理学家认为:恐惧症在现代都市中很常见,尤其是那些有成就的人,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恐惧焦虑过。恐惧症不严重时,被当作“发愁”“胆小”来对待。在普通人群中,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高达三分之一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症,销售、法律等行业是恐惧症的重灾区。

发病年龄段多数在中、青年时期,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中、青年人加班加点已是常态。尤其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他们不像体力劳动者,停下即休息,脑力劳动者时刻需要思考工作问题,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更容易患上恐惧症。

知识爆炸也是恐惧症的新来源。很多从心理疾病走出来的人说:“心理疾病都是没事找事,自己吓唬自己。”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信息爆炸时代,各类信息量呈指数增长,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很多没听过的疾病统统找上门。当初不知道某种疾病时你一点都不害怕,可现在知道后变得担心不已。

因为贪图新鲜,从信息流中摘出几条,美滋滋地放在心里自认为博学有用,这些多余信息暗示了心灵,让思维一步步走向恐惧。

恐惧是一把双刃剑,不过它的消极刀刃更胜一筹。前面谈及恐惧来源时提到,恐惧来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对未知危险的警惕度,这是一种生存本能。说明恐惧症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恐惧症揭示了内心恐惧之物,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准备,规避风险,达成目的,适当恐惧比完全放松更有利。既然我们恐惧某事物,那就把大脑注意力放在努力上,做好最坏打算,恐惧自然成为一针推动剂。

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时刻处在恐惧中,为的就是“逆天改命”,吃与被吃。猎豹睡觉时会躲到树干上,两只耳朵不断探听四周动静;小羚羊生下来不久,就要放腿奔跑,躲避猎豹追击。

恐惧症患者一旦知道恐惧点、恐惧本质,就能够提高自我认知。我们要明白: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认真思考最怕失去什么,最在意什么。比如,人际交往中,社交恐惧会让我们把“失去对方”的恐惧化为用心经营的动力,更加珍惜彼此。

恐惧是一种痛苦体验,并不完全消极有害,它来源于机体自我防卫。比如,“黑暗恐惧症”不仅仅是迷信鬼怪观念所致,而是人在黑暗中失去了视觉,大大降低了分辨和防卫危险的能力;恐惧疾病会经常去医院体检,大大降低了疾病发生概率,即使发病,也能及早发现尽快治疗;恐惧死亡会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做危害健康和冒险之事。

面对恐惧,既要看到负面效应带来的痛苦焦虑,又要看到正面意义的居安思危。感到恐惧时,不妨试着走进内心聆听恐惧背后的信息,战胜不了它,或许可以利用它。尊重恐惧,用敬畏替代恐惧感,当我们能体会恐惧带来某种安全有益的东西时,它的负面自然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