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理解新材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 (苏)苏霍姆林斯基
- 1447字
- 2024-11-14 17:53:27
可能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这样一种现象:昨天在课上每个学生对规则(定义、法则、公式)了解地十分透彻,回答得很好,并举了例子。而今天,你看吧,课堂上有一半人对学过的知识感到有些迷糊,而有些人甚至已经忘了教材内容,许多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些困难在课上并未被发现。理解并不意味着掌握,理解也不是通晓。要拥有扎实的知识,必须要理解。理解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检查自己对教材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准确,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我来举一个例子。在几何课上,学生们获得了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教师对正弦和余弦这两个函数关系给出了定义。教材没有任何难度,貌似立马全都能理解。但是,被理解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牢固地掌握住。教师在讲过之后,需要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新知识。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上直角三角形,记下教师讲的所有内容,重复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自己举例说明函数关系。在这儿,知识的复习貌似与初步运用结合到了一起。事实却是,在自我检查过程中,许多学生无法重现讲解的过程,无法复述讲解的内容。他确信自己已经忘了讲解中这样或那样的环节,便去查阅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之前,他要设法让自己想起来。
对于最“差”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专门理解新教材的阶段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那些“要点”上,这些要点实际上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让人确信,成绩不好的学生知识不牢固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不理解事实、现象、真理、规律的结合点,就是因果、从属、时间等联系的产生“点”。就是应该把差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点”上。例如,给学生讲解副动词短语,这种情况下的难“点”在于动词作为主要谓语时副动词是次要谓语。
给学生时间思考的同时,我将学习困难的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用副动词造句。他应该想到由同一个客体发出的两个动作,一个是主要动作,另一个是次要动作。
学生一边思考现实动作,一边造句子。无论课上学习的教材多么纯理论,总可能给出实际性的练习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历史和文学课,对新知识的理解经常就是让学生找出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关系及意思上的联系。例如,教师讲述了1861年俄国农民摆脱依从地位获得解放的历史。为了理解新教材(时间是五至七分钟),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沙皇政府没有解放农奴,俄国农业经济将沿着什么道路发展?1861年之前俄国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农奴解放后如何体现?1861年后,什么继续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861年改革之后,封建残余仍在俄国农业经济中继续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写在一张大纸上,讲完之后立即被贴在黑板上。我坚信,课程中一个最激烈、最有趣的阶段便开始了。学生们回想起原先学过的各个章节的内容,在课本上“翻找”(顺便说一句,在人文学科的课堂上课本首先是用来理解新内容)。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有必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在不连续阅读所有内容的情况下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内容。这样的重复是最有效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考。总之,不要怕在每节课中花尽可能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
这将会事半功倍。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需要做作业的时间就越少,教师下一堂课检查作业需要的时间就越少,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讲解教材上的新内容。要懂得这种依存关系的本质,这样你们就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新内容,因为时间都花在了检查作业上,而检查作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是因为教材学得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