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的嫉妒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1 嫉妒来自你未满足的童年需求

电影《蝴蝶效应》中,一个情节引起了一些专业心理学家的注意:凯勒和汤米是一对姐弟,他们有个共同的好友伊万,三人经常一起玩耍。

在成长的过程中,伊万和凯勒彼此吸引,产生了爱情。这引起了凯勒的弟弟汤米的嫉妒。汤米的性格因此变得越来越偏激,凡事习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长大后,汤米一旦看见伊万和凯勒在一起就暴跳如雷,不停地威胁伊万和凯勒说一定要毁了他们,他还愤愤不平地质问伊万:“世界上女人那么多,你为什么一定要跟我姐姐在一起?”

有人分析说,汤米之所以如此嫉妒伊万和姐姐的爱情,是因为童年时代的他,心灵仿佛处于荒漠之中,既缺乏父爱的呵护,也缺乏母爱的滋润。凯勒与汤米的父母离异,母亲搬到了别处,他们和父亲一起生活。但他们的父亲性格扭曲,平时以虐待孩子为乐。

凯勒爱上伊万后,便有了情感寄托。而对于汤米而言,世界上唯一关心他、爱护他的姐姐被伊万抢走了,伊万便成了他的仇人,他无比地嫉妒姐姐和伊万之间的爱情。

有读者曾问:“为什么生活中一些人特别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另一些人性格却比较佛系呢?”其实,这可能与童年的经历有关。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嫉妒心与不良的母婴关系或亲子关系息息相关。在婴幼儿时期,若人的全能感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催发出一种无助、弱小、惴惴不安、不被爱的心理状态。长大后,为了避免产生类似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内心深处发展出了一种反向形成的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嫉妒变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后,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嫉妒心得到某些好处,这时候,嫉妒心便遭到了强化,像一团未经修剪的杂草,根深蒂固,且越长越茂盛。

依恋理论也可解释这种状态。若在童年时期,那些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或其他亲人等没有及时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嫉妒的种子便被深深种下,这容易导致我们内心深处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催生了强烈的占有欲,长大后,我们会对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无比恐惧,同时对比我们优秀的人产生深深地嫉妒。

曾经遇见过一位嫉妒心很强的女孩,她对长得比她漂亮、工作能力比她强的同事怀有强烈的敌视心理,每次与优秀的同龄人一起共事时,心里就不自在。

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很容易触及她的雷区。她的男友个性开朗、健谈,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时,正好遇到了女孩的高中同学,男友便和后者多聊了两句,想不到这件事惹得女孩醋意大发。回家后,她抱头痛哭,并歇斯底里地闹到半夜,让男友头疼不已。

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个不幸的童年。在她4岁时,她有了小弟弟。母亲平时对弟弟疼爱不已,每天都抱着他,没事就亲亲他,她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不知道怎样做父母才会注意到自己。

上小学后,她的同桌是个同龄的小女孩,聪明可爱,性格活泼,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每次开家长会回来,母亲就会叹息着说:“你要有人家一半优秀我就满足了……”

母亲给予的低评价让她愤愤不平,长大后,每当那种被忽视、被贬低的记忆被唤起,她内心都充满了挫败与无力感。那股强烈的嫉妒心变成了锁链,将她困在了童年的渡口。

女孩的痛苦心理,来自童年时她与母亲的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好母亲客体”的长期缺失,令她的性格逐步走向极端。她怨恨优秀的同龄女孩,无法忍受男友对自己偶尔的忽视,这种种表现,其实是她无比“怨恨坏的母亲客体”的一种间接表达。

BOWLBY研究指出,监护人(父母)同婴幼儿之间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模式,以及婴幼儿对这种依恋关系的重复体验,会形成婴幼儿认知内部工作模式。而后者几乎决定了婴幼儿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社会关系模式。

安全稳定的、充满爱与尊重的亲子关系会带来正性的依恋,让我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抵抗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困难。若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寥寥无几,同时父母还将自己的压力与痛苦加诸在孩子身上,就会令亲子关系扭曲、变形。在这种亲子关系里,孩子正常的安全依恋变成了泡影,而依恋缺损就意味着怨恨、嫉妒的种子被埋下。

如果你也正为自己旺盛的嫉妒心所困扰,不妨仔细审视自己的童年生活,思考自己的嫉妒反应与过去的依恋缺损有着怎样的关系。请带着成人的目光,客观地了解与认识自己的方方面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重建正确的人际关系模式而努力。

2 嫉妒心是典型的恐惧的产物

论坛上,一个女孩倾诉说,自己在朋友眼里性格开朗大方不做作,实际上一个人独处时,她却很敏感脆弱。她总不自觉地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做对比,发现有不如人的地方就会暗暗怨恨,偷偷哭泣。

她很怕将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大家面前,更怕别人在某方面超过她,所以从小到大她都极其讨厌分享。明明看书看了一整晚,却说自己一直在看闲书、打游戏;明明为了减肥饿得快要昏倒,却在朋友圈里大晒美食,嚷嚷着自己又胖了好几斤……

自从另一个女孩加入她们的小团体后,她的心态变得更扭曲了。本来,她是朋友圈中公认的众星捧月般的存在,没人比她更漂亮、更优秀、性格更好,大家都愿意宠着她。可新加入的女孩似乎比她还要受人欢迎,而且那个女孩更年轻。她越想越觉得嫉妒,经常在日记中发泄着内心的愤恨,甚至用种种恶毒的语言诅咒那个女孩。

有这样一句话:“别因为害怕变老,所以嫉妒青春。”强烈的嫉妒心和占有欲,是典型的恐惧的产物。因为太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才会想方设法地争夺、霸占想要的一切,才会任由嫉妒情绪疯狂滋长,眼睁睁地看着它吞噬掉自己的冷静与理智。

人类的恐惧其实是一种本能,我们的祖先曾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茹毛饮血的时代,野兽嚎叫,毒蛇肆虐,暴雨倾盆……有关生存的恐惧深深根植于基因里。他们时刻戒备着,警惕着,才让族人的生存概率大大提高。

可以说,这种“恐惧”深深刻印在我们的骨子里。到了现代社会,物质虽然丰富了,竞争却变得更激烈了,所以这种恐惧情绪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加上幼年时代父母相互比拼、压榨式的教养方式,仿佛在我们内心植入了一颗“炸弹”,随时随地会被引爆。我们伴着这颗“炸弹”成长,始终活得战战兢兢,不安全感如影随形。

让我们害怕的事情太多了。害怕落后于人、害怕老无依靠、害怕别人质疑的眼光、害怕失败被人看不起、害怕被嘲笑被打击、害怕失业或者失恋、害怕被人抛弃……

记得戴高乐曾说:“恐惧是万恶之源。”恐惧几乎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源头。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曾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实验过程中,他将一块足够宽的木板放在地面,让实验对象逐一走过去,几乎每个人都会一路小跑,迅速跑到那头。可当他将这块木板放在两座悬崖之间时,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地站在这头望着那头,始终不敢迈出一步。即使理智告诉他们,木板足够宽,他们不会掉入悬崖。由此可见,恐惧能够产生的负面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更恐怖的是,它还无处不在。

人们容易变得恐惧不安,又与他们不自信的心理息息相关。刊登在《发展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500个五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经历过不自信以及极度孤单的青少年在害怕友谊受到他人威胁时,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甚至会表现得极具侵略性。研究人员坦言,越是不自信的人越容易变得嫉妒。

电影《哈利·波特》最终部,罗恩本来是个活泼善良的孩子,可当他无意中看到好友哈利和赫敏亲密交谈的样子时,眼里突然燃烧一阵嫉妒的火焰。

他们三人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罗恩最害怕的东西是蜘蛛。长大后,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却变成这样一件事:“被选中的孩子”哈利和聪明勤奋的赫敏其实是天生一对,他们都瞧不起各方面平平无奇的自己。其实,罗恩内心深处一直都很不自信。

在出发去找伏地魔的魂器的旅途中,罗恩内心的恐惧越来越强烈。他对哈利和赫敏也越来越嫉妒。每当发现哈利和赫敏稍微亲密一点,罗恩的脸色就变得阴沉。因为这份嫉妒心,罗恩轻易被伏地魔的魂器侵扰了心志,差点没能完成“除魔大业”……

马斯洛说:“嫉妒实际上只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拒绝和更深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因为恐惧和骨子里的不安感深深嫉恨他人,甚至阻扰、干扰他人做出更大的成就,非但无法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修补我们的恐惧,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

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太平线》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他感到自己从来不曾如此幸福,即使在战争以前的岁月。他喜欢香格里拉独具的宁静平和的环境,它那种深刻而奇异的理念抚慰了他的心灵……他欣赏人们言谈之中那种风范以及轻松随意的气氛……”

这本书的主人公康维半生奔波忙碌,他在恐惧、嫉妒、迷茫、不安的消极情绪中挣扎沉沦,直到他来到香格里拉,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他变得镇定、成熟,不再恐惧来自外界的打击,也不再嫉妒他人拥有的美好生活,他的心跳动得无比强壮有力。

康维的改变其实与香格里拉这座城市无关。他之所以能摆脱那些负面情绪,在于他终于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这让他不再害怕。哪怕外界风雨飘摇,他也能守得住内心的平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恐惧、嫉妒的那一面,找到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3 嫉妒来自被破坏的优越感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被破坏的优越感,也可以理解为优越感被破坏后的心理反应。人们产生嫉妒心理,往往是因为人生历程中某一方面的优越感被他人轻而易举地破坏。我们因此变得失落、怨恨,内心仿佛被烈火焚烧般煎熬。

2018年,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中科院研究生谢某被高中时期的同学周某残忍杀害,后者用尖刀大力刺进谢某的背部、颈部,刀刀致命。谢某命悬一线前,周某竟举手欢庆。最终,谢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周某却毫不畏惧,扬长而去。

被警方抓住后,周某将一切和盘托出。原来,当年周某和谢某都是班里的尖子生,身边人都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后来谢某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延续着高中时期的勤奋努力,成绩一直很好。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中科院,继续着自己的学术生涯。

反观周某,发展却没有想象中的辉煌、顺利。原本他顺利考入川大,却很不甘心,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入北大或者清华。于是他退学复读,第二年考入西安交大硕博连读。可在大学期间,周某将所有时间都用来玩游戏,于是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勉强本科毕业。

一次同学会中,谢某与周某再次相遇。见谢某春风得意的样子,周某心里涌出一股强烈的恨意。席间,谢某好心好意地劝周某戒掉游戏,立鸿鹄之志。可这一句劝说却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在强烈的嫉妒心驱使下,周某做出了这等残忍之事……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别人的父母对自家的小孩儿百般疼爱时,内心只会羡慕,不会嫉妒;可当我们听到自己的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心里却难过极了。

看到那些老总、富二代们出入都开着豪车,顶多抒发一句“啥时候我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啊”;可看到条件跟我们差不多的人突然买了一辆豪车,心里顿时酸酸的,很不舒服。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自己具有优越感,并被别人超越时才会产生嫉妒。就好像平民永远不会嫉妒一个商业大鳄所拥有的财富、社会地位等,因为平民从未在这些方面获得过个人优越感,没有个人优越感也就很难引发嫉妒心理。

这也恰恰印证了“猴王心理”,而这种心理最明显的特征是“唯我独尊”。很多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强烈的“世界围绕着自己转”的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猴王”,是最强大、最不容挑战的存在。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着这一点,内心感到无比满足、喜悦。

可当自己的“猴王”地位受到挑战时,烦躁、焦心、愤恨等一系列情绪便随之而来。尤其是与自己处于同一起点或同一领域的竞争者确实比自己卓越,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自己优秀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猴王”,这让我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挫。

与“猴王心理”如影随形的是“报复心理”。除非我们拥有足够的理智去克制自己的行为,否则我们一定会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对破坏我们优越感的人施与惩罚。

战国时期的庞涓便是个典型案例。庞涓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还受到魏王的赏识并被提拔为大将军。孙膑的出现却破坏掉了庞涓的优越感。后者又气又妒,设计将孙膑骗到魏国,并让魏王挖掉孙膑的膝盖骨,造成孙膑终身残疾。庞涓被嫉妒操控,变得残忍无情。只是,任他机关算尽,最后却只落得一个惨死的结局,还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与庞涓相比,宋朝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却算得上“光风霁月”,坦荡无私。就在欧阳修名满天下,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时,苏东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书生。

有一天,欧阳修无意中读到苏东坡的书信,不由得为这个年轻人的文采所震撼。他细细品评那些慷慨激昂的文章字句,内心激动不已。可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失去文坛领袖的地位,甚至到名声寂灭、年老昏聩的地步,他心里却又溢满了苦涩滋味。

可是,这位文学大家却下定决心:“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事实证明,苏东坡后来果然大放异彩,誉满天下,并一举成为北宋文坛的中流砥柱。

可苏东坡并未取代欧阳修,两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文风与笔法被载入史册。谈起欧阳修奖掖后进的胸襟与气魄,后人无不啧啧称赞。

每当你察觉到自己正处于嫉妒的情绪中时,一定要让自己及时平复下来。想象自己正大力丢弃一个无用而沉重的心理包袱,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内心。记得佛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要你的心量够大,就可以包容这混乱喧嚣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真正的“猴王”。最强者的位子,就算坐得了一时,也坐不了一世。所以,你的“猴王心理”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既然如此,何必逼自己走上嫉妒的独木桥?你要活在正能量里,用宽广的胸怀去悦纳自己,去迎接人生百态。

4 嫉妒起源于早期的生存本能

牛津大学和华威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曾共同发起一项有关嫉妒的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在线游戏号召人们来玩,并声称玩家们有很大的机会赢得一笔不菲的奖金。而胜出的人可以选择花一部分奖金来“燃烧”别人的奖金。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选择,一开始,研究人员还怀疑是否有玩家会这样做。可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实验期间至少有2/3的玩家选择烧掉其他人的奖金。

最后,研究人员感叹道,人类的“羡慕嫉妒恨”真的如此糟糕,以至于自己做得不好,其他人就别想做好。而引发这种嫉妒心理的,莫过于人们对决定性胜利的渴望。

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本能,深深地刻印在人类的基因里。我们的大脑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原始而又强大的“警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令我们本能地进入戒备状态。为了毁掉别人的希望,增大自我存活的概率,我们甚至会做出种种不理智的决定。

遥想数百万年前,人类作为狩猎采集者生存时,残酷的竞争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没有竞争生存便无从谈起。在这样的世界中,原始人类会不断找到“参照物”与自己进行对比,只是为了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穴居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对手,或者他们渴望的东西。为了击败对手或达到其他目的,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

可以说,在文字与语言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一种本能的“嫉妒”情绪了。没有它,人类无法有效享有群居生活的效率优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的嫉妒基因也一代代遗传了下去,很少有人能规避、摆脱。这一点从孩童身上观察得最为清楚。

孩童未经世事,如同一张白纸,可他们的某些举动却彰显了天生的嫉妒心。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雷吉士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婴儿在学走路之前就不乏嫉妒的情绪。

比较民族学也认为,在孩童时期,兄弟姐妹之间会产生赤裸裸的嫉妒心,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曾有科研人员针对阿拉伯的一个村落进行一系列调查,发现年纪稍大的孩子的猜忌和嫉妒心理非常严重,甚至可达到由于他的仇视与嫉妒导致其他孩子死亡的地步。

2013年,一则新闻轰动了全国。重庆一个10岁的小女孩在电梯里对一个1岁多的小孩进行残暴的踢打,小女孩还偷偷将小孩抱回家,继续进行折磨,最后将小孩推下25楼。大家看到这则新闻时都愤怒了,不明白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恶行。

心理学家于东辉分析说,重庆女孩摔婴,其实是嫉妒心理在作祟。婴儿自出生开始,就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喜欢自己,宠爱自己,这可以说是婴儿的生存本能需要。一旦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忽然发现周围的人或者父母更喜欢另外一个更小的孩子时,他可能会对其他小孩儿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犯下罪行。

有生物学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嫉妒是所有生物藏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不只人类会嫉妒,动物也会。如果你养了两只狗作为宠物,你会发现它们总是相互较劲、“争宠”。

当你在喂食其中一只狗的时候,另一只狗哪怕在睡觉,听到动静后却会立即冲过来,争抢你手中的食物。当你抚摸一只狗的时候,另一只在一旁哼哼唧唧,希望你关注到它。

其他动物也是如此。曾有人用猴子做过一个实验:两只猴子被安排做一些搬动小箱子、椅子之类的简单的工作,做完后分别奖励给它们一根香蕉,这个过程中它们能清晰地看到彼此的举动与之后获得的奖励。接下来,实验人员开始了第二次试验。

两只猴子依旧被安排做一样的工作,完成后却获得了不同的报酬。一只猴子得到了一根香蕉,另一只猴子则得到了一串葡萄(猴子认为更好的东西),得到香蕉的那只猴子情绪立马变得不稳定,它上蹿下跳,向实验人员展示着自己的愤怒。

所以说,嫉妒情绪的产生,其实是源自生物个体“自我爱护”“自我保护”的动机,它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毕竟,进化环境中包括领地、食物、水源、配偶等资源都是有限的,想要更多地获取生存资源,有时候不只依赖于自己的表现,它也与竞争对手的表现息息相关。竞争中产生的嫉妒,能帮助我们随时调整生存策略,加大生存概率。

可是,这种嫉妒的本能到了今天,所产生的坏处已远远大于好处,正如那本叫作《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所说,背负着嫉妒情绪前行,你所付出的远远大于你得到的。

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像原始人一样,为了消灭竞争对手而无所不用其极。贬低、打压别人,无法让你生存得更好。用种种不光彩的手段阻碍他人成功或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更已到了犯罪的边缘。正视自身的嫉妒心理,勇于和自己的生存本能做抵抗,你便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5 人类的嫉妒心来自择偶竞争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莱纳德、谢尔顿等四人在餐厅吃饭,莱纳德的暗恋对象佩妮在这家餐厅当服务生。这时候,莱纳德的同事莱斯利走过来和四人打招呼。佩妮听说莱斯利也是一名杰出的女科学家,便热情地围着莱斯利问长问短。

莱斯利翻了个白眼,对佩妮极其冷漠。这是因为莱斯利与莱纳德关系暧昧,而莱纳德真正喜欢的却是面容美丽、身材窈窕的佩妮。当莱斯利遇到情敌佩妮,醋意一触即发。

人类的嫉妒心有着另一层起源:择偶竞争。当男人或女人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往往会因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第三者的介入,产生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体验,也就是嫉妒。由于性别差异,令男人和女人产生嫉妒心的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2000年,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和其他研究人员以美国、荷兰、韩国等地的45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展开调查。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求大学生们想象自己的伴侣被另一个人所吸引,这个无端介入的第三者相比自己而言有着诸多优势:五官完美、个性温柔、很幽默、身体魅力、身体力量、经济实力过硬、前途光明……

接下来,大学生们需要给这些优势排序,将那些最令自己感到不安的因素排在前列。巴斯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学生,一般男学生会将经济实力、工作前景及身体力量排在前列。而女同学们则更多地将完美的五官和无可抵挡的身体魅力排在前列。

1998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两位科研人员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他们分别让男性参与者和女性参与者读一段想象情景:在一场晚会上,你的伴侣遇到了一位异性朋友,他们相聊甚欢,仿佛彻底被对方吸引住了。接着,参与者会看到情敌的一张照片和一段描述。照片上的情敌要么相貌出众,要么平平无奇。根据照片旁边的描述,可知这位情敌要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或者情敌只是个普通人,做着一份普通工作。

最后由参与者来评价他们对情敌的感受。结果发现,男性的嫉妒心一般来源于情敌的社会地位、财富等;而女性的嫉妒则与情敌的身体吸引力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男人一般而言更在乎的是情敌的地位及资源,而女人则更在乎情敌是否年轻貌美。所以五官平平、不修边幅的莱斯利在遇到美丽俏皮、充满魅力的佩妮时,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尽管后者只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服务生,她自己却是成就显著的科学家。

男性与女性不同的择偶心理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在数万年的进化中,能保证男人和女人择偶的心理偏好被保留了下来。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标包括年龄、相貌等。对于女人来说,她的最佳选择对象莫过于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持续为家庭提供资源的男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孩子的生存。

相关研究者们对这样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决定对人类的择偶竞争进行进一步研究。2002年,格罗宁根大学两位科研人员展开了一次极其深入的调查。这一次,他们得到了一份更为细致、具体的答卷。

对于男性来说,引起他们强烈嫉妒心的情敌拥有以下特点:

拥有足够的财富;更有权势;幽默迷人;体贴入微;谈吐自信;更年长;拥有健硕、高大的身材,宽阔的肩膀;车更漂亮;更善于倾听;擅长调节气氛……

对于女性来说,让她们醋意十足的情敌的特点包括:

更年轻;拥有漂亮的脸蛋;拥有轻盈的身体;拥有更细的腰身;双腿更修长;善解人意;举止优雅,笑容充满魅力;穿得更少;完美的腰臀比;穿衣风格很时尚……

仔细观察可发现,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来说,情敌的身材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男人更在乎肩臀比,面对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情敌,他们会变得极其敏感愤怒,掌控不了情绪。

《生活大爆炸》中,当莱纳德见到佩妮那位身材健硕、高大的男友时,内心嫉妒不已。往日的他性格比较平和,较为胆小怕事。这一次,因为心中的醋意,他主动挑起事端,不断挑衅佩妮的男友,只顾发泄情绪却不考虑后果。

女性则更注意情敌的腰臀比,决不允许那些身材苗条性感的女人们靠近自己的伴侣。美剧《广告狂人》中就有这样的情节:经理聘请了一位身材极好的女秘书,他的太太便天天过来盯梢,最后她辞退了这位女秘书,亲自为丈夫挑选了一位年纪很大、身材干瘦的秘书。

除了相貌、身材外,情敌出色的社会交际能力一定会引起当事人强烈的嫉妒心。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极其在意这一点。如果你的情敌是一个风趣幽默、温柔体贴而又十分善于倾听的人,你一定会很不高兴,嫉妒的情绪像煮沸的开水,快要漫溢出来。

求偶竞争中,这种嫉妒心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嫉妒毕竟是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恋爱、婚姻需要的是光明正大的竞争,你越是嫉妒那些优秀的第三者,甚至任由自己做出种种失常的表现,便越会失去自己的优势与魅力。

倒不如自信一点,坦然地向情敌“宣战”,这种坦荡豁达的姿态会给你加分不少。即使最后在竞争中落败,也要败得漂亮,使人尊敬。你要相信迟早有一天你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6 嫉妒的根源是自我的狭隘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身边那些性格狭隘、凡事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更容易生起嫉妒心。自我的狭隘成了嫉妒滋生的土壤,这几乎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走向。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汉朝时期一位气量很小的宰相却轻易遭受到嫉妒的蛊惑,走上了一条绝路。汉文帝的丞相申屠嘉曾跟随汉高帝刘邦攻打过项羽,功绩不凡,但他为人心胸狭窄,总在心里暗暗嫉恨别人,一件很小的事便能让他耿耿于怀。

到汉景帝即位时,一个名叫晁错的内史奏请景帝变更了部分法令。此时,申屠嘉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却并没有引起晁错的重视。申屠嘉勃然大怒,从此将晁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心积虑地想要拉他下马。当时,晁错所在的内史衙门大门朝东开,来往很是不便。他心血来潮,凿墙开了一扇从南面出去的门,谁料他凿开的墙是太上皇宗庙垣。

申屠嘉知道这件事后,心里暗暗开心。他准备在景帝面前告晁错一状,并让景帝杀了晁错。这件事被晁错的一个门客知道了,他提醒晁错抢在申屠嘉之前向景帝坦白。晁错照做,景帝为他的耿直所感动,原谅了他的过失。第二天,申屠嘉上朝时果然奏请诛杀晁错,景帝却为晁错百般辩解。申屠嘉心里怨恨交加,回去后便气得病倒在床,最后一命呜呼……

所谓狭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量小、得理不饶人、锱铢必较等。狭隘心理是很多不良个性的根源,除了孤僻、猜疑、神经质外,最明显的便是嫉妒。

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人际交往面也很狭窄,他们只会与自己处于同一水平或者低于自己的人交往,却容忍不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出现在身边。这种偏执的情绪令嫉妒的烦恼如影随形,而强烈的嫉妒心又令他们做出一系列过分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泄愤。

狭隘的个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造成狭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封闭”。它既指封闭的外在环境,又指局促、狭窄的内在环境。更多时候是在前后者的共同作用下,才造成了一个人的封闭,令他变得极端自我与自私。

除此之外,狭隘心理也与人的出身、阅历、修养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究其源头,它其实是由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的。父母若对子女过于溺爱,往往会让子女变得过分骄傲、任性、自私利己。成长过程中,他们遭受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与委屈便耿耿于怀。他们不能接纳别人比自己强,更不接受自己成为别人的陪衬,对于“异己”分子心怀怨恨。

若父母为人处世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争强好胜,孩子便有样学样,将自己活成父母的翻版。若成长环境不够宽松、自由,家长一切“唯成绩论”,整天在孩子面前比来比去,孩子的眼界、心胸只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藏在心里的那团嫉妒的火焰也会越烧越旺。

人人都尝过嫉妒的滋味。当我们对某人某事产生嫉妒心理时,内心的那种愤愤不平感会将我们折磨得喘不过气来。那种患得患失、惴惴不安的感觉,让我们茶不思饭不想,内心仿若百爪挠心。而对于心胸狭窄的人来说,这些痛苦无疑会被数倍放大。

除了心理上的折磨外,心胸狭窄的人和心胸宽广的人更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前者往往四处碰壁,命途多舛;后者却处处顺心,能轻易成就事业,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据说刘邦夺得天下后,曾在宫中宴请群臣,席间,他兴致盎然地问:

“诸位爱卿,你们说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项羽为什么就输给朕了呢?”

群臣绞尽脑汁,纷纷说出自己答案。刘邦却都不满意,他沉吟片刻说:“若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谈到后勤管理,我比不上萧何;再说排兵布阵,韩信远远胜过我,但我给予了这三位俊杰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才能,所以能得天下。”

他扫视群臣说:“项羽贵为霸王,却心胸狭窄,连范增都用不好,他如何跟我比?”

心胸狭隘的人走不了多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视野与格局有颇多限制,太容易受到嫉妒心的操控。刘邦的个人才能并不突出,可他对于那些杰出人才却毫无嫉妒心理,始终能做到选贤任能、坦荡无私,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想要消灭这种狭隘心理,首先,要突破封闭的外部环境,勇于走出去。狭隘的人,见识、气量都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乃至故步自封。只有多多与人接触,甚至强迫自己结交思想、境界远胜于自己的人,不断学习别人成功的秘诀,积累对与错的经验,努力开拓自己的眼界,才能深刻认识到世界的宏大,成功走出自己狭窄的人际圈。

其次,要努力实现心境上的跃升,打开心门,让阳光和新鲜空气透进来。尽量将眼光放在大事上,对于生活中的那些看不过眼的小细节、小挫折一笑置之,无须斤斤计较。遇到不平事,多多听从别人的看法与意见,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做到待人以诚,坦荡无私。

嫉妒,并不能改变别人的优秀,也不能让我们变得更优秀。不如敞开心扉,平静地接纳命运所有好的、坏的馈赠。一旦你突破了自我的狭隘,你便能成功逃离嫉妒的炼狱。

7 互联网助长了嫉妒的生长

某论坛上,有人提出一个热门话题:“看别人的朋友圈,是否会让你感到有压力?”

有网友回答说:“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个怨妇了,总是见不得人好,每当自己看见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他们的美好生活,就感到很不舒服。大学同学发朋友圈说自己找到好工作了,我明明点了个赞,心里却特别难受。同事晒出国旅行的照片,我气得牙痒痒……”

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富二代炫富的新闻,便再也静不下心来工作,一个劲儿地怨恨自己为何没投生在富人家,嫉妒之心溢于言表,恨不得一把火烧掉别人的财富……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自信地晒出健身成果,一面厌恶地捏捏自己肚子上的肥肉,一面自暴自弃地往嘴中塞着食物,同时在心里诅咒别人减肥失败,反弹三百斤……

互联网时代,“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嫉妒这头“怪兽”就此找到了最适宜自己生长的环境,在它的挑唆下,仿佛人人都患上了恐怖的“红眼病”。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社交互动是引起嫉妒心理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令人们变得更为敏感、善妒。2013年,德国两所大学从“社交网站引发嫉妒心理,让人痛苦”这一点入手,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Facebook也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比较平台”,不断刺激着大众的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用户数目早已超过10亿,研究职员发现,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信息后情绪陡然低落,变得更爱抱怨,并且对工作失去耐心。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个人信息的用户,受到最多的负面影响。

柏林洪堡大学信息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汉娜在采访中称:“我们发现很多人浏览Facebook后会产生嫉妒心理,这让他们感到孤傲、沮丧或者生气,人数之多让我们感到很惊奇。”

来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职员们发现,Facebook上那些晒旅行中的美景、美食的照片最容易挑起人们的嫉妒情绪。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到底是帮我们改善这些欲望、维护信仰的祭司,还是利用人类的阴暗种下诅咒的恶魔?”

从现状看,无疑是后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嫉妒一直都存在,但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或更远以前,信息流通不畅,人们很难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嫉妒心往往被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而且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能够引发人们嫉妒的事情少之又少。

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包括心态都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互联网的普及让嫉妒变成一种可怕的“传染病”。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会互相交换同学录,只因大家知道这次分离后再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到了现代社会,同学录被微信群、朋友圈所取代,想要知道对方的现状,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的一切都被绑在了社交网络上。

每天打开朋友圈,发现那些与我们有着相同起点的老同学早已变成另一个阶层的人,每天优越感十足地晒着娇妻、豪宅和精美的旅游照,自己却在为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发愁,心中的落差感油然而生。打开微博、抖音,似乎人人都活得精致美好,唯有自己活得灰头土脸,于是你失望、难受,如坐针毡,这种种反应都可以理解。

庞大而复杂的社交网络,让我们所嫉妒的人的范围数一再扩大,不仅是以前的同学,还包括你接触到的每一个同事、朋友,哪怕是楼下的房东,健身房认识的同龄人,你都能在社交网络上窥探到对方的生活轨迹。随着你滚动屏幕的次数越多,你嫉妒的程度也不断加深。

为了让自己脱离这种状态,不妨让自己的朋友圈适当地“休休假”。前几年有一篇名为《关闭朋友圈之后,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的文章,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很多网友称,自从听从文章作者的建议,在特定时间内远离网络、远离朋友圈之后,他们不再关注别人的生活,也不再执着于向别人秀幸福、晒品味。他们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做什么都更专注、更认真。

远离社交网络,关闭朋友圈,一开始你可能会很不适应,时间长了之后,你却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好。既然互联网会助长你的嫉妒,不妨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去控制这份负面情绪。当你不再把时间浪费在碎片内容上后,你会发现人生变得无比美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