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写字不是迎合他人,而是尊重自己
- 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 冰千里
- 1808字
- 2024-11-21 15:26:20
我在娜塔莉的《写出我心》中看到两个故事:其一,美国的一个城镇突遭恐怖袭击,当恐怖分子拿枪对准人群时,作者的一个朋友高举双手,大声喊道:“别杀我!我是个作家!”;其二,一辆拥挤的长途公共汽车上,一个人突然站起来,掏出枪,乘客纷纷蹲下,这时,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带着哭声喊道:“别怕,我只是想让你们听听我最近写的几首诗。”你凭什么认为你是作家,他就不会杀死你?你凭什么威胁别人听你读你写的诗?我想告诉你:不要用书写来索爱。
求学年代,我深感困惑:我写了那么多字,居然只能自己看,写满了诗的本子只能躺在我锁着的抽屉里,这不公平。于是我开始投稿,开始应聘编辑,当时发表了不少,赚了点稿费,很多文章还随着广播回荡在校园上空,而我喝着啤酒,在凉台的某个角落,得意地听着每个字。我为什么得意?因为我在索要关注,我要让别人看见我,我就像那个一手拿枪、一手拿本子的作家。而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文字也就变了味道,它迎合了太多的商业和世俗要求,我知道,它离我的心,越来越远了。
前阵子,大学广播站的同学聚会,我又找出了曾经的文字,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发表的诗歌与散文,而是几十本沉甸甸的日记,以及没有寄出去的半兜信。我一口气吹散了上面的灰尘,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每个字都像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热情地拥抱我。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席慕蓉:“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说到这儿,我才发现,我又重新拾回了那些闪光的字,它们是那么可爱、那么朴实,就像我旁边的纸杯,安静地待在我身边。而我,并不需要用它们来索取关注。
可能你有太多情愫,然后把它们注入一项工作、行动里,到最后才发现,它们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索取爱。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无助的人,他们在现实中生动无比,甚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一个简单的要求却终不能被满足,也许只是妈妈的一个拥抱,渴望落空,久久无法释怀,最后只能将这种渴望化为繁忙或是强迫。
心灵书写也是一样,因此我建议你审视内心,问问自己:我的书写目标是被爱吗?
我认识许多人,他们写东西只为上头条,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看见他们。他们右手叉腰,左手拿着自己的文字,振臂高呼:“你们看啊,我就在这儿。你们快点给我点赞,否则我就‘开枪’了!”此时,他们已经变成了绑匪,捆绑的是心灵,绳索就是自己的文字。他们在用文字束缚自己的心灵,越是高呼,绳索就越紧,自己就越被勒得喘不上气。这时他们往往失望,垂头丧气:“我不能再写了,都没有人看。”他们在过度透支和输出自己。
当文字变成一种炫耀和展示,它们就没了灵魂,就会变成一块块石头,堆砌起来,堵住自己的声音。
和几位文友聊起来,他们也有这种感受,写一篇文章很“消耗”,在写的时候始终要考虑:我的文字有人喜欢吗?它能被编辑看中吗?这是当下的热点吗?它符合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吗?它能被转发吗?……这些念头让文字失去了灵魂,变成了迎合。迎合的意思就是:来吧,要我吧,你看,为了你我已经改变了好多。迎合带有乞求的味道,背后是强烈的、带有牺牲意味的控制:放弃自己真心爱的东西,只为了符合标准,然后控制他人,让他人感到正在被要挟。
有位朋友给我留言,让我将他的文字发表在我的公众号上,我说暂时不需要,他说:“你看,你需要什么,我就会写什么。”停顿片刻,我答道:“你写什么都行,不要管我需不需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知道,这话会给这位朋友送去包容,具有疗愈作用。而同为书写爱好者,我知道一件事:文字就像自己的心跳,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改变。
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更不要为了向别人索取爱与怜悯而写,只要写出你最想说的话就好。哪怕没人看,也不亏,因为最受益的读者就是你自己,你在款待自己。
有位朋友喜欢烹饪,她会把做菜的步骤写在日记里,并配上一小段文字,通常是几行,比如:这次的口味很好,孩子喜欢吃,配色也很好,因为今天的黄瓜是妈妈从院子里摘的。我觉得她是天下最优秀的作家,每个字都不浮夸,很温暖,每句话也不做作,充满柔情。
你不需要过于注重修辞手法,只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受,写下来,追随己心,任何的修改都有索爱的嫌疑。
当下太多的书写课在教你迎合读者、追所谓的热点,而我教你如何尊重自己、款待自己,要知道自己所要的东西就在你心里,不在别人的评价里。当然,这很难,自媒体的发展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炫耀,无论是秀美食还是秀旅行,无论是秀恩爱还是秀孩子,每张照片、每个字都在炫耀。
记住:所有的炫耀都是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