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写日记是思考,心灵书写是觉知
- 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 冰千里
- 1768字
- 2024-11-21 15:26:20
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开始不间断地写日记,从笔记本到电脑、QQ空间、朋友圈、订阅号,再到各类平台。我曾经给出许多理由,来说明自己为何能坚持写日记,现在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愿意思考。
每个人都会思考,你可能在脑海中思考,在谈话中思考,在看书时思考,在回忆中思考,在梦中思考,而我习惯用笔和键盘思考。这没什么区别,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对我来说,不写下来好像没思考过。
每次打开日记,我会有两种感受:第一种是让我不至于“失忆”——很多往事、走散的人好像又回来了,他们并没走远,就坐在我对面,边喝茶边聊天;第二种是像在读别人的故事——即使日记中写了很多感受性的句子,但我常常想不起那时那刻是一种什么体验,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幼稚,怎么会那么想呢?这是一种对于思考的再思考,不可避免地添加了如今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我想,日记的作用或许就是这样,像是回忆录,只剩下事件、人物,以及不成熟的想法。
心灵书写和日记最大的不同是:日记本身就是思考,而心灵书写则强调不思考。换句话说,用的工具不同,一个用大脑,一个用心。
这样的区别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你一直在用。比如讲道理,你一定给孩子讲过,就像你父母一定给你讲过一样。在你认为孩子做错事时,比如孩子吃了垃圾食品,你会严厉制止,并用讲道理的方式解释自己制止的原因,比如会生病啊,不卫生啊。伴侣回家晚、不管孩子、不洗澡、乱扔东西,你会说什么?你会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工整合,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语言有时是唠叨,有时是谩骂,有时是指责,你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结果,对方往往不会接受你的观点,甚至反抗、争执、躲开、假装听,不久就故态复萌,并不受影响。
很多讲座和书籍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无论观点多么鲜明,语言多么清晰,思维多么缜密,技巧多么实用,效果往往并不持久。好一点的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让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但没过多久,你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你并没有脱离以往的轨迹。
甚至心理咨询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给来访者许多建议,或给来访者太多解释,咨询变成了讲课,变成了讨论和讲道理,即使是围绕着来访者的困惑,也是在认知层面进行加工。这是很多新手咨询师常犯的错误,我也犯过。道理本没错,也能激发来访者思考,会让来访者进行因果联系,诸如“因为我被抛弃过,所以我害怕关系得走近”,但这种思考不会引发改变,至少不会引发人格层面的改变,就像你知道吸烟有害却依然戒不掉。
引发改变的是领悟,这是心的范畴,不是大脑的范畴。领悟需要体验,需要置身其中,需要真实的关系,需要情绪的交融。咨询双方需要真的发生某种特殊关系,在关系里进行情绪碰撞,针对对方,或悲伤或愤怒,而对方也有真实的回应,这种回应既要追随内心,又要看到内心的特殊性,如此,心理咨询才有效果。
我并没忘记本篇的主题,我只是向你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性,一通百通,书写要追随内心的真实,而不是大脑的思考。讲道理是思考,解释是思考,日记是思考;心理咨询是体验,心灵书写是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在心灵书写中,我让你不控制、不停笔、不评判,我要让你来不及思考,让你随着你的字走到心灵深处。
我在书写时往往使用白纸,白纸上没有限制的横格,然后定好时间,比如写十分钟,写半小时,或定好页数,一页、十页,写满为止,如果你刚开始写,建议写五分钟或一页。
你只管写下去,我不止一次提过不用去管标点符号、逻辑、结构、观赏性,也不要去管不会写的字、字漂不漂亮、字体大小等,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不停地写。思想停顿了手也不要停,你可以重复写“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或者“你你你你你”,或者“可笑可笑可笑可笑”,或者“点点点点”,或者“.………….;;;;;;;————\\\”,都行,直到你能写下其他的字。事实上写不下去的时候并不多,取消了所有控制,你的字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无边的草原上奔驰、撒野、横冲直撞。
你会在文字中找到你想要的所有答案,所有的字都带你去往同一个地点,请相信我,那里一定有你最恐惧的念头和最羞耻的感受,也会有你最深的情愫和最真的爱。
当你写了一张又一张,写了一本又一本,你会发现,你的字变了,即使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也变得包容了、慈悲了。我想让你知道:此时是你的心变了。而你会找到方法,不再苛责孩子,会在他犯错时抱住他,不再给伴侣讲道理,会对他多些体谅,他们也会因此更加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