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国有企业
- 大明:征粮纳役,我竟黄袍加身了
- 昨夜的天堂
- 2283字
- 2024-11-25 11:59:51
“大人?”
朱英看着沉默不语的宋翊,知道以他的书生义气肯定是说不出口。
“不知道现在大人还觉得商人低贱么?”
宋翊脸色难看,虽然有心反驳,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随意说话,很容易就会被扣上辱骂当今朝廷的帽子。
隔墙有耳,说不得什么时候锦衣卫就会找上门来。
“大人,不用多虑,我所说的生意,并不是让大人去做个商人。”
朱英知道,点到即止,让县令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再那么反感商业就行。
“比如青楼,当初开业之时,人员钱财都是由礼部支出。”
“现如今,青楼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帮助朝廷赚不少银子,缓解国库压力。”
“大人,是也不是?”
青楼的赚钱能力自不必多说,谁不知道,那是有名的销金窟。
那些商贾富户,腰缠万贯,兴致上头,更是一掷千金。
王公贵族的后代,也是多去其中,流连忘返。
如今的秦淮河边,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秦淮河岸,名声响彻整个大明。
特别是江浙的富户,更是往来不绝。
即使宋翊再看不上青楼,但是也不好意思如此睁着眼睛说瞎话。
只好点头承认。
“大人,不必如此!草民又怎么会用这黄白之物来污染大人的声誉?”
宋翊抬起了头,直视着朱英。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大人在这上元县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夸大人的好。”
“就是!”
胡樱看到朱英的眼色,连忙跟上。
“就连周边的邻居都在经常说,上元县来了个青天大老爷。”
“隔壁村的老婆婆七十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都听说过大人的名声。”
朱英摆了摆手,胡樱连忙闭上了嘴巴,悄悄的吐了吐舌头。
闻听此言,宋翊坐直了身体,面容肃穆,目视远方。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养老鼠。”
“大人说的是。”
朱英站起了身子,拱手行礼。
“草民也是想让大人的功绩本上,再添上一笔。”
宋翊端起茶杯,掀开杯盖,用杯盖抹了抹碎茶叶,轻轻呡了一口。
“贤侄,有话直说!”
“若是不违律法,本官都可酌情处理。”
朱英暗自翻了个白眼。
该说不说,还是马屁好使。
人总有软肋,清官要的一般都是名声。
简单,但是却不容易。
“大人如今到任五年,上元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宋翊自得,这是他最大的政绩。
“但是,百姓的生活仍然没有改变。”
朱英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宋翊的神情。
若真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宋翊决然不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
这些天,特别是对县令大人的事迹有过了解之后。
朱英经过仔细考虑,才想出了一个双赢的事情。
“如今乡间,鳏寡孤独依然不少,有些老人,仍然是无所供养。”
“农闲时,庄稼汉们除去劳役之外,别无他事。”
“所以今日才会发生多起治安事件。”
朱英绕了半天,终于进入了主题。
“草民有个想法,由官府出资,将乡间无所依靠的老人,全部聚集一起,由官府负责赡养,那些鳏寡之人,也可以在其中找到事做,得到相应的报酬。”
宋翊闻言一愣,这是什么生意?
不就是让官府出钱么,这个主意谁想不到。
如果官府有钱,他不介意这么干。
但是官府连劳役的报酬都要这些富户去充担,哪里又有多余的钱。
政绩谁都会做,而且是如此搏名声的事情。
但是缺少资金。宋翊撇了朱英一眼,还是年轻,做事太想当然,思虑不周。
“你知道按你所想,需要花费多少银两么?”
“你又知不知道,如果一旦如此做,那就要每年都有如此大的支出。”
“即使你朱家是当地的富户,又能撑得起几年?”
“贤侄,不是本官说你,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宋翊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个提议,他直接就给拒绝了。
有些事不是别人没想过,只是做不到。
“那如果有源源不断的钱财支持呢?”
朱英直接看着县令大人,反问道。
“如果有人愿意一直支持,那本官可以答应你的这个要求。”
而且这是一项政绩,如果真的做到了,想必朝廷知道了,肯定会嘉赏。
“不用别人支持,当地县衙就可以做到。”
朱英呵呵一笑,坐了下来。
既然鱼已上钩,接下来的事情,都将是水到渠成。
宋翊看着朱英自信的样子,还真有点怀疑,难道县衙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隐秘。
来到上元县五年,对于县衙,他比谁都熟悉。
不说别的,就是屁股下坐的凳子,都已经多年未换。
一只凳子缺了一只脚,还是他前段时间让田七帮忙补上的。
偌大的县衙,就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今日我倒要听听你说,县衙如何做到。”
宋翊的好奇心被勾起,毕竟所说的银子不是一两,是要很大一笔,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每年都需要。
“大人,草民这里有个文书,烦请大人仔细看上一看!”
终于进入正题,朱英将早已准备好的文书,从怀中掏了出来。
大明注重律法,一切的交易都会有文书做说明。
双方按上手印,代表双方都是认可。
如果有人违反,文书就可作为凭证。
即使是皇上也不得不承认文书的内容。
宋翊皱着眉头,满头雾水的接过文书,仔细看了起来。
越看越是震惊。
不时的望向朱英两眼。
这个后生,当真是胆大包天!
换做是其他人,绝不会敢做此想。
文书上的内容很是简单,就是由朱英出资,在上元县城中寻找一个门面,开门做生意。
由县衙每日出人,对店铺的治安负责。
但是,实际上相当于是朱英是大掌柜,上元县衙是二掌柜。
店铺的盈利,县衙进行分红。
至于分红的钱,不用多说,自然是全部都由县令大人负责分配。
至于如何分配,那就是县令大人的事情了。
但是其中标注有一条,店铺的盈利,必须再减除赡养费等所需要的支出之外,才能进行分润。
模式其实就是类似于当今青楼的经营模式。
虽然县衙占了小头,但几乎是不用出资,什么都不用干,白捡一样。
宋翊拿着文书,仔细思考了一遍,这个计划确实可以。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什么生意会比青楼还要赚钱?
不然的话,一般的生意,肯定是支撑不起,赡养老人一年的花费。
上元县说大不大,也有几十万人口,老人占比绝对不少。
“想法不错,但是无法实施。”
“本县想遍所有商路,均不知有何生意,在不违法的基础上还如此赚钱!”
宋翊失望的将文书放到了一旁,终究是空中楼阁,全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