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现实境遇:学术市场化现实情境引发学术身份的边界“松动”

知识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联性正不断加强。“知识取向的新经济正强势崛起,它改变了社会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以及评价知识价值的方式。”JESSOP B.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J].Shakespeare review,2008,35(1):11-39.蕴含科技创新价值的知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取代土地、物质和劳动力成为“时代宠儿”。在新管理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渗透下,“大学长久以来秉持的学术价值观——追求智慧、理解、优雅、同情、审美、诚恳等,正逐步向竞争、交易、市场、契约等转向,这既是时代趋势的显现,也是大学发展危机的根源”彭新强.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J].复旦教育论坛,2010(2):10-15.。在强调知识市场化的社会情境中,国外大学谋求学校外部资源,接受市场力量驱动,进而转向了市场化生存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7-169.。学术与资本的“联姻”重塑了大学发展的外部情境,导致从大学理念到治理模式、从科研取向的转移到教师学术职业的变革,无不渗透着学术市场化的气息。面对知识资本化情境,大学及其成员“不但需要改变行为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他们在新环境里的角色、关系和边界的变化”HENKEL M.Academic identity and autonomy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J].Higher education,2005(49):155-176.

学术职业界限的“松动”具体表现为:①知识性质的模糊。“高深知识曾被视为值得追求和尊崇的东西;现在它越来越被视为自由选购的产品。高等教育公共性荡然无存,再也无法占据公众心灵和道德的崇高位置,知识分子也削去权威光环,变成为顾客服务的庸人”SCOTT P.Post-binary access and learning[R].[S.l.]:Parry and Wake,1990:1-30.。学术市场化情境下,“知识被赋予平庸特性,变成被消费的产品,知识的实用部分被包装加工成准商品,而知识内蕴的人文性和道德性则被剥离”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知识的性质在公益性与私利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纠缠中走向模糊化。以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为己任的教师,同样面临知识观转变的现实,在捍卫知识公益性和拥抱知识私利性间艰难抉择。②师生关系的转变。学者凭借知识稀缺性和道德神圣性而成为师生关系的绝对主导者,并以师道尊严形象面对学生。而随着知识权威的消解和学生中心论的盛行,“曾经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形象不复存在,每个人都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快速获取和学习知识”史密斯,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9.,师生交互关系走向非对抗性和对话合作性,教师成为服务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人。这种契约性师生关系尽管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也有可能是对日益增强的教育消费价值观的妥协或应对。③研究旨趣的偏移。教师从事研究不再单纯由好奇心驱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逐渐成为重要研究动机。“越来越多的人对先验的范畴无动于衷,不去深究世界的奥秘,转而对当下的、瞬时的成绩和高回报的科研项目青睐有加”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6-107.。求真还是求用“动摇着大学教师传统学术职业的价值伦理和行为规范,并以制度规范重塑学术职业,创设出学术研究的新场域,以及适切该场域的绩效问责的秩序边界”黄亚婷,彭新强.新管理主义改革进程中西方学术职业的变革与坚守[J].比较教育研究,2015(2):45-52.,这敦促教师在“沉思知识”(contemplative knowledge)和“绩效知识”(performative knowledge)间作出选择。④服务界限的突破。大学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以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培育潜在人力资本和为技术转化提供智力支撑的传统模式服务社会。在学术资本化背景下,他们走出校园,以经营明星人设、实施创业评估、开展商务洽谈、转让专利版权、创办实体企业等市场模式服务社会。教师不得不在固守传统模式以维持学者身份和大胆运用市场模式以塑造创业资本家身份间做出选择并予以践行。

上述情况表明,大学教师学术身份正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在新学术身份的重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生活意义感的缺失和确定性的丧失”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学术身份明确性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锋中“解构”。“面对新环境的转变,教师感受到不断增加的、更高强度的压力,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反思和改变,并重新建构自我形象和角色定位。”李志峰,钟蓓蓓.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J].大学(研究版),2016(6):33-40.在此背景下,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进行理性审视,明晰其学术使命和职业定位,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