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提出研究问题

俗语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真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吗?是否会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率及农业总产出呢?对农业生产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呢?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农业的生产呢?具有怎样的异质性呢?新经济地理理论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其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通常会导致外围的资源向中心转移,因此各大中心城区或区域发展会越来越好,而周边的外围区域发展变得越发困难,形成中心区域的集聚效应(Chandra & Thompson,2000);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也具有扩散效应,当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则中心区域的技术、资源等要素也能够流动到外围区域,帮助外围区域的发展,有利于“中心—外围”整个系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Demurger,2001)。前一种观点强调的是集聚效应,而后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扩散效应。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可能产生的集聚效应,本研究担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和耕地等主要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投入减少,进一步使得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但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可能产生的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增加农业技术的交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那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农业总产出及粮食安全呢?

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大部分文献都在讨论城市的问题,但对于农村而言会怎样呢?国家最关心的农业生产又会受到交通基础设施怎样的冲击呢?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加快农业劳动力等主要农业投入要素的流失吗?如果会,作用有多大呢?同时会有什么异质性的影响吗?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吗?如果有显著的影响,那么是通过什么机制产生的呢?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威胁到农业产出及粮食安全吗?如果不会,原因是什么?

本书的写作动机主要源于上述问题。在随后的章节中,本书将从这些问题出发,通过指标选取和模型构造,讨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投入、生产效率及产出的影响;同时,还将对上述问题进行丰富的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