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本管理会计概述

第一节 成本概述

一、成本的含义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从理论上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必然产生一定的耗费,从而形成成本。成本是财会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学习成本管理会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对成本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因此很难找到一个达到普遍共识的定义。成本可分为广义成本和狭义成本。

(一)广义成本的含义

在西方会计学中,往往把广义的成本解释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做出的牺牲,一般通过为之放弃的资源来计量。在这里,成本指为实现一定目的所付出的价值牺牲。比较典型的定义是美国会计学会所属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在1951年对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这个定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即是对资源耗费的一种计量。这种资源的耗费不仅是货币的消耗,也可以是物资的消耗、劳动的消耗等。例如,制造有形商品或提供劳务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通过成本的计量,可确定耗费资源的数量。

(2)成本以货币形式进行计量。一个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必然要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这些耗费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无法确定耗费的总量。例如,耗费的钱财用价值单位计量,耗费的原材料用实物量单位计量,耗费的人力用劳动量单位计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能够衡量不同计量单位资源的耗费。成本的计量就是运用货币单位进行度量,将实物量单位、劳动量单位、价值量单位统一起来以确定耗费的总量。

(3)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的价值牺牲。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的价值牺牲,通常是指由经营目的而衍生出来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是与经营目的有关的活动所消耗的价值。这些以经营为目的的有关的活动或事件,包括制造产品、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管理活动。

美国会计学会的这一成本含义的外延非常宽泛,只要是与经营目的有关的活动所发生的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取得资产,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例如,生产产品、取得存货、取得固定资产、取得股票和债券所发生的价值牺牲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价值牺牲。

广义成本包括狭义的成本以及为管理生产和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就制造业来说,广义成本包括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其成本计算方法称为完全成本法或制造成本法。

(二)狭义成本的含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借助货币来衡量生产耗费并得到相应的补偿。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成本就是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的补偿尺度。狭义成本一般是指产品生产成本。

我国成本计算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价值理论。马克思从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入手研究成本,从劳动价值论学说出发,论证了生产成本的经济实际及其属性。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C+V的C表示商品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耗费;V是商品生产过程劳动者为养活自己所消耗的活劳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生产成本理论仍然可以用C+V表示,并可以表述为:为了生产某一产品,而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金价值C+V的个别劳动耗费,并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以保持简单再生产的继续进行。

我国一般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企业应将当期已销商品或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当期的费用。

二、支出、费用、成本的关系

(一)支出与费用

1.支出的概念与构成

支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切开支与耗费,即资产的减少产生支出。一般而言,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五大类。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的支出,即发生支出不仅与本期收入有关,也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有关,而且主要是为以后各期的收入取得而发生的。这种支出通常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如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即一项支出的发生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这种支出通常由本期的收益来弥补,如企业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材料耗费、购买办公用品发生的支出等。

所得税支出是指企业在取得经营所得与其他所得的情况下,按税法规定应缴纳的税金支出。所得税费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费用,直接冲减当期收益。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如企业支付的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非常损失等支出。

利润分配支出是指企业实现的利润在扣除所得税后形成税后利润,即净利润,在对净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支出,如支付股利等。

2.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按与产品生产关系可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它是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耗费,如生产产品而消耗的材料、支付的生产工人工资和车间组织生产产品发生的费用。

期间费用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发生的同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各项耗费。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与当期收入进行配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支出与费用的关系

并非所有支出都会形成费用,只有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税支出能转化或形成费用,资本性支出分期转化为费用(生产费用或期间费用),例如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过折旧转化为费用(生产费用或期间费用)。收益性支出直接转化为费用,例如购买办公用品发生的支出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即直接形成期间费用。所得税支出形成所得税费用。利润分配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不会形成费用。

(二)费用与成本

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生产费用按产品加以归集和分配,就形成产品成本。因此,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的基础,产品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费用。发生了费用,有明确的受益对象或承担对象的,将费用计入该对象的成本;发生了费用,无明确的受益对象或承担对象的,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支出的范围最大,只有三类支出可转化为费用,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只有生产费用才能转化为成本,即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

三、成本的作用

成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于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这样,才能维持资金周转按原有规模进行。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进行。可见,成本起着衡量生产耗费尺度的作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例如,产品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原材料消耗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是否衔接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成本水平,可以进一步促使企业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潜力,杜绝浪费,降低各种耗费,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企业在制定商品的价格时,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企业计算产品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掌握商品的价值,可以利用成本资料,在考虑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基础上,制定产品的价格。

(四)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成本是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在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因此,企业在决定生产何种产品以及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时往往会受产品成本高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