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压力”之下中国中小企业稳进提质若干问题研究
- 刘淑春 林汉川 金洁 杨冕 王分棉等
- 3899字
- 2024-11-28 16:50:24
第三节 对策建议
一、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能
(一)积极对企业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宣传培训,加强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解读,加快提升企业数字化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展会活动、第三方机构等在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企业及时跟进了解行业间数字化转型发展进度,提高企业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组织企业家到数字化改造较成功的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动力。
(二)加快产业大脑建设应用
产业大脑是服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智能系统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建设产业大脑,可让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物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的数字化,实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便捷享受政府要素保障、标准规范、政策支持等服务事项,实现企业发展提质、降本、增效、环保、安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打造一批标杆示范
结合产业特点,精选优势行业,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培育一批标杆。可借鉴“灯塔工厂”,建设若干“未来工厂”,树立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支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联合优秀服务企业,共同推进5G、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最新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各场景创新应用。打造批量化解决方案,探索批量化、规模化推进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数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四)探索轻量化数字化改造方式
针对中小微企业量多面广、数字化水平低的实际情况,推进解决共性问题多、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易推广的中小企业轻量化数字化改造。
二、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鼓励政策
(一)完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政策
优化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资金支持政策,设立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无偿资助、引导、贷款贴息、补助等。利用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打造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平台,针对性开发特色信贷产品,突出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各类试点示范的支持,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鼓励银行开发针对企业数字化改造的相关信贷产品,开设项目融资“绿色通道”,为优质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在财政、税收、科研奖励、服务创新等方面对数字化转型企业予以政策倾斜。
(二)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模拟仿真、知识图谱、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专业细分领域的数字化研发创新,将“工匠经验”软件化、模块化、标准化。支持企业与上下游、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性能、优化材料工艺。对研发设计环节的研发创新投入给予重点支持。
(三)强化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赋能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为引领,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为目标,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效。
三、强化市场服务供给
(一)支持培育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机构
加快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总包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数据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商,加快工业数字化工程市场的培育,促进工业数字化工程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服务公司形成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型多层次服务能力,切实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的服务。加强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服务,全面掌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优化调整数字化转型策略和措施,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和效益水平的双提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鼓励服务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量多面广、数字化水平低的实际,对共性问题多、投资小、工期短、易推广的中小企业轻量化数字化改造给予更多解决方案。
(二)加大培育支持平台服务型企业的力度
促进由消费需求端的产业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演进发展,发挥平台企业向中小企业辐射赋能的作用,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智能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应用创新,带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的有效汇聚,推动产业链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并鼓励其开发依托自身产品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向平台化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发展。
(三)构建与应用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数字化转型的评估诊断,全面掌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优化调整数字化转型策略和措施,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全流程和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和效益水平的双提升。
四、加大数字化要素支持
(一)统筹数字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面临的一场新革命,这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培养高水平数字化人才。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育面向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各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集聚一批数字化转型高层次人才,加强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指导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赋能、组织赋能和管理赋能的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并给予相应的人才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人才再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数字化的普及程度,提高现有人力资本的数字化素养。
(二)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
通过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开设专业课程等方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实用型人才,推动形成“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开放式人才培引模式。
(三)开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活动
加强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人机交互、工业大数据、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并加大采购力度,从需求侧拉动技术发展,帮助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
五、加速数字化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一)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快补齐短板。鼓励、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人机交互、工业大数据、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加大采购力度,从需求侧拉动技术发展,帮助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发挥重点平台、试验区的作用,引导重点项目、企业、技术、资金等向平台集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注重发挥数据价值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凭借其诸多独特的属性,正在推动制造业要素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再造、企业组织重构,将大幅提升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加快推进数据贯通,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全局协同,从支持单个环节延伸成为支持制造业企业整体贯通,即打通生产、供应和营销的通道,构建新型制造能力,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益。加强数据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多云”环境下对多类型数据应用及数据归总的统一管理,并给企业提供可自服务、自定义管理流程的数据管理框架,让其成为数据安全管理的坚强防线。
(三)加大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持
为推进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聚焦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鼓励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等面向整体技术改造项目的生产模式变革,也包括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面向特定环节的生产模式变革。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供应链、服务等环节的创新应用。通过鼓励支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试点项目和应用场景建设,并遴选具有典型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总结提炼分行业、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和标准细则,助力更广泛的制造业企业改造应用。
(四)加强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研发力度
引导高校、机械制造企业与优势传统产业加强对接沟通,精准掌握传统企业需求,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合力研发适合柔性生产的绿色、智能机械设备,壮大浙产首台(套)产品规模,既助力国内机械制造在传统行业实现弯道超车,又推动传统产业由“造得出”向“造得精”“造得好”转变。
六、推动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出台
(一)加快推动工业数据标准制定
完善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行业组织、企业研究制定工业数据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数据采集、存储、交易等制度,打通产业上下游数字壁垒,实现不同企业间、不同服务商间的数据融合。
(二)推进制造业工业协议统一、设备系统接口等软硬件标准制定落地
加强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业协议标准落地检测评价工作,通过全省制造业工业协议标准实施信息收集,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三)加强标准应用
针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存在行业间差异性、区域间共性的特点,深化分类指导,对行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进行细分,建立一系列可复制、可落地的改造样板,进而固化为改造标准,在全行业复制推广,让企业数字化改造有章可循。
七、加强制造业数据安全保障
(一)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数字资源的产权属性和隐私保护
围绕基本管理制度、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数据审查机制、数据安全评估机制及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制度建设。加强“多云”环境下对多类型数据应用及数据归总的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可自服务、自定义管理流程的数据管理框架,让其成为数据安全管理的坚强防线。
(二)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建设
强化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数据在使用、流通过程中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安全保护责任与义务。加强数据安全检查、监督执法,提高惩罚力度,增强威慑力;严厉打击相关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行为,如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信息等,推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自律。引导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提升数据管理意识及水平,制定完备的数据保护方案和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