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弓弩生产
- 三国:穿越孙权,我在江东砍鼠辈
- 我家有鱼塘
- 2148字
- 2024-12-20 00:10:26
次日一早。
孙权忍着头痛召见了陆骏,商讨反曲弓的制作,同时研究诸葛连弩。
“季才,如要工部量产反曲弓,需要多少时日?”
昨日,陆骏亦见识了反曲弓的效果,对其结构亦做了了解。
“回禀主公,反曲弓结构并不复杂,如铁胎弓,普通工匠需一月左右,但铁胎弓一般士卒用不了,成本亦较高!”
孙权也知道,铁胎弓一般也都是将校使用的,“那普通反曲弓呢?”
陆骏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主公,其实,此弓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什么?”孙权愣住了,有没有听错,不是自己发明的?
“臣曾经在古籍中看到过类似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竹子制成弓身,中间一段由4层竹片叠合而成,外缠胶质薄片,再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其所用为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且中部向内弯,工匠已懂得预力的应用。”
孙权嘴角抽搐,亏他还沾沾自喜,合着自己才是小丑?
“那为何众人所用并非如此?”
陆骏见孙权没有恼羞成怒,暗暗松了口气。
“春秋时期,铁器还未有现在的技术,多为青铜,因此并无铁胎弓。”
“其弓,多由干、角、筋、胶、丝、漆六材所制,需用牛角、牛筋、木材等多种材料,工艺复杂,非三年不可成。”
“如弓身所用木材,则要经过干燥、切割、弯曲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需工匠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稍有差池便会影响弓的性能,而当时熟练工匠数量有限。”
“如弓反曲角则需用牛角,加工牛角,需先将其浸泡软化,再切割、打磨成合适形状;处理牛筋要反复捶打、梳理,使其成为强韧的筋丝。”
“其材料难寻,工艺复杂,耗时良久,故难以量产,非三年不可得!”
孙权无语,三年制弓,坟头草都三尺高了,难怪现在用的就是普通弓,这种事情,肯定不止陆骏知晓,昨日还不知有多少人笑话自己呢!
孙权默默叹了口气,老大不好当啊!以后还是要多问问智囊团的意见。
“此弓好处显而易见,工部还是安排生产一些吧!三年就三年,现在辛苦一些,三年后不就用上了。”
“喏,臣回去就安排生产计划。”陆骏躬身领命,他就是搞技术的,至于有没有钱,他可不考虑。
“季才再看看此弓!可能生产?”孙权递过复合弓的图纸,此弓昨日仅太史慈试射了一番,并未展示。
陆骏起初并未在意,以为又跟反曲弓一样,是哪个淘汰的设计,不想越看越凝重,还能这样,如此蓄力,滑轮,简直见所未见。
“此弓甚是复杂,臣还需研究一番!不过据臣观察,此弓怕是比反曲弓更甚,所需时日更久!”
孙权听了之前反曲弓的制作,也有所预料,他制作的复合弓许多地方都是采用铁片,整体重量太高,成本太大。
批量生产,很多地方只能采用竹片,牛角等物代替,又需阴干,时日肯定更长了。
“无妨,你们先研究一番吧!”
“你再看看此物如何?”孙权反手又递过了一张诸葛连弩的图纸。
这次陆骏不敢大意,忙双手接过,只一眼,陆骏就心头一震,此物竟是连弩。
春秋时期亦有连弩,不过仅是二连弩,陆骏一眼就看出,此物已经突破了原有设计,设计精巧,照此设计,已经打破了数字限制。
“主公,此弩大妙啊!”
“可能量产?”孙权早有预料,这可是诸葛连弩,诸葛丞相已经量产过了。
“能,且一旦勘破了此设计,只需加大箭匣,就可增加箭矢数量!只需等比例放大,就可做成连发怒床,置于城墙,或楼船,都将是一大利器啊!”
陆骏兴奋无比,他正愁新楼船攻击力不足呢!就送来了如此利器,这结构,再优化一番,足可做到无人自发。
“此弩看其型,臣猜测利在短兵相接时快速射击,或守城时居高临下射击,其射程短,不利于远射,不利于大军团作战时抛射!”
“季才果然有见识,确实如此,如量产,需多少时日?”孙权对陆骏刮目相看,这家伙确实是个人才。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丞相发明连弩的用途有三。
其一,组建特种部队:诸葛亮鉴于其特性,成立了连弩士特种部队。《华阳国志·刘后主传》载,后主延熙中,丞相亮发涪陵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经过专业训练,他们熟练掌握发射弩机的技术和技巧,在战场上能有效对抗曹魏骑兵的冲击,保护己方的同时消灭敌人。
其二,弥补蜀军短板:蜀汉军队在与曹魏骑兵对抗时,普通弓弩射速慢、难以形成有效压制。诸葛连弩可连发十矢,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火力,对骑兵进行有效杀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蜀军在骑兵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其三,适合特定地形作战:其小巧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在西南与川陕交界的交通狭道等特殊地形作战时,更能发挥奇袭之效,狭窄地形可限制敌军骑兵的机动性,使诸葛连弩的密集火力更具杀伤力。
此三点,用在江东同样适用,江东无马,对抗曹魏骑兵肯定要吃亏,此利器也。江东多山越,其小巧轻便,入山林作战,更是利器也。
陆骏估量一番,答道:“此弩对材料要求不高,弓身和弓弦只需用普通弓箭材料即可,此亦得!”
“难点在于弩身,机匣,需熟练木工才能完成,此弩: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
“若木材供给充足,俩人一月可成!依照目前江东的条件,一月大概只能赶制一千之数!”
这个数量,在孙权的接受范围之内,但真实情况肯定达不到,工部还有其余事情,不可能都来赶制连弩。
“工部开始着手培养木匠吧!优先完成其他工作,再安排生产连弩!”
“喏!此弩,是否有名字?”陆骏看着孙权问道,猜测是否要叫吴侯连弩。
孙权思虑一番,既然是抄作业,那名字也抄了吧!
“诸葛连弩!其名为诸葛连弩,此我早年偶遇一姓诸名葛的方士所得!”
“喏!”
陆骏虽有疑惑,但还是应道,“主公是否还有其他吩咐?”
“南京修建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