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为补亏空,严嵩献计改稻为桑(求追读求收藏)

宁安公主的行事速度,果然有朱家人那种杀伐果断的风范。

仅仅过了两日,宫里便下了旨意,鞑靼犯边,战事紧急,驸马李和调任北境任职,即日启程。

听到这个消息,贾放默默的点了三炷香,插进了香炉里。

这事,真的怪自己。

若不是自己当初一时冲动强行介入了宁安公主,也不会生出这些事来。

人家两口子本来挺好的,自己这个第三者一插足,一切美好都化作了泡影,真心是罪过。

不过,事已至此,说这些已经没用了。

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宁安公主,不让她和孩子有任何的闪失。

尽管她说了,孩子不会跟自己的姓,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血。

身为父亲,还是要担些责任的。

要不然,李和的牺牲就有些不值当了。

而就在驸马李和被调往北境军中任职的时候,嘉靖帝召集内阁成员进行了一次议事。

议事的议题很简单,主要是对去年的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最终的决算。

另外,对本年度的预算开支进行核准。

通过从宫里传来的消息得知,此次会议开得并不顺利。

据说严家父子差点儿没跟徐阶,高拱等其余内阁成员干起来。

至于他们争论的焦点,就一个,银子。

严世蕃掌管着工部,但是其决算无法在高拱掌管的户部那里通过。

户部那里不能通过,司礼监这边就不能批红。

司礼监批不了红,工部就拿不到银子。

说到底,根本原因在于朝廷上一年度的各项开支严重超支了。

其实,即便是按照年初的预算严格执行的话,国库里头的银子也只能是勉强可以维持。

现如今,还要按照各部执行预算的情况来补差。

这样的情形下,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国库亏空,朝廷没钱可用。

万一再有个天灾人祸,那可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银子,啥事也干不了。

正因为如此,两路人马各持立场,争执不下。

户部说我没钱,工部说我钱花超支了,所以我要钱。

至于来年的预算,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明嘉靖年间的赋税,那都是有数的,通常在四百万两左右。

如果预算超过了这个数,那么肯定是不行的。

但现如今的局面是,大明朝南北两线都在打仗,定然是需要军费开销的。

毕竟,再苦不能苦了军队,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那是万万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朝廷的各项开支用度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如果再加上旱涝天灾,那么,花银子的地方可就更多了。

这些林林总总的加在一起,便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关键是,这些银子都不能省,都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所必需的。

正因为如此,这一年的预算一下子就超出了国库预计能收上来的税银。

这样的情形下,掌管着户部的徐阶那一派,自然是不能同意这样的预算安排。

综上所述,说到底,这前一年度的决算执行与本年度的预算编制,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要银子。

而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大明现在弄不到额外的银子来弥补这些个亏空。

于是乎,只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找不到有效的举措来开源节流,那么,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

如此背景之下,内阁首辅严嵩挺身而出,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建议。

这个建议弗一提出来,嘉靖帝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当然,如果谁能提出别的弄银子的法子,估计他也会感兴趣的。

所谓的”改稻为桑”,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将农民原本产水稻的土地改种桑树,养蚕,随后把丝绸出口到海外,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毕竟,经济作物的效益要比种植水稻来得高。

再加上可以搞出口,那就更利润可观了。

其实,严嵩父子提出的这个政策也并非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改稻为桑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大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凡是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的这个数字要加倍。

由此可以看出,大明在建立初期,就对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重视。

而内阁首辅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具体是让浙江的百姓先行施行。

对于这种能够增加国库收入的举措,嘉靖当场就拍了板儿,让内阁紧急制定方略,抓紧实施。

至于需要具体派往浙江督促施行此项国策的官员,也让内阁拟个名单,呈报批红。

于是乎,当这场嘉靖帝召集的内阁会议开完,各方势力便开始动作了起来。

由于这项国策是严家提出来的,他们自然是要举荐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作为内阁的另一派,徐阶这一派也是摩拳擦掌,准备举荐自己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改稻为桑只是严家用来填补亏空的把戏。

虽然眼下被皇上拍板儿认可了,但想要真正实行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其中牵扯到老百姓的口粮,田亩,经济来源,以及耕作习惯,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说,徐阶一派虽然表面上同意改稻为桑,但也只是迫于压力。

从内心来讲,他们是并不支持此事的。

甚至,他们的心里已经开始打起了别的算盘。

反正严嵩你是首辅,大事小事都是你们严家牵头干的,落下这么大的亏空那也是你的责任,你的死活与我何干?

因此,他们举荐的人更多的应该是去挑具体执行改稻为桑时的毛病的。

一旦这项国策推行不下去,严家无法填补亏空,到时候罪责就会都归咎于严家身上。

毕竟,亏空是把持朝局这么多年的严家造成的,改稻为桑的国策也是他们提出来的。

国策能不能推行,与他们这一派没什么关系。

总而言之,严家父子为了让国库尽快充盈起来,积极的想要推行改稻为桑,而徐阶一派则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这样的情形下,到底两派都派出什么样的人马去浙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