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上的哭泣,是天亮的清醒剂

1

30楼的咖啡馆里唯一的男员工是大黑。他皮肤黑、头发黑,最开始脸也黑着,生人勿进的距离感差点让他被开除。奈何人家的咖啡做得好,属于技术型员工,店长只能放松对他表情管理的要求了。那时候,我悄悄地观察过大黑,发现他的“黑脸”只不过是他的保护色,他需要刻意和我们保持距离,需要时间了解我们。直到他确定周遭安全时,他才不会继续黑着脸,甚至透出一种憨憨的可爱。

我和春枝约的时间是下午2点,大黑掐着时间给春枝做了一杯温度适宜的咖啡,我端着咖啡走向春枝,她笑着问候:“芳妮,下午好啊。”

“春枝,下午好,这是我们的咖啡师特意为你做的低咖啡因咖啡,既不会影响你的睡眠,也能让你感受下久违的咖啡香。”

尽管在此之前,我们素未谋面,但我们并不感到陌生,这次约见反而像老友间的一场下午茶之约。

春枝说:“我差点因为咖啡因放弃了咖啡,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选择低咖啡因的咖啡。我总是这样,不会变通。好像在我的世界观里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我不选黑,就只能选白。就像那天我问你,我的婚姻要继续还是要结束?也许,在继续和结束之间还有第三甚至第四种可能,就像世界远不止黑和白两种颜色。”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像春枝一样,在面对某个事件时,认知局限于非黑即白。心理学认为,非黑即白认知是认知偏差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事物单一地划分为黑或白、好或坏、对或错的一种二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或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具有非黑即白认知的人往往比较刻板、固执,对事物发展的包容性较弱,很难接受变化。这类人一旦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就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立刻远离,要么选择逃避,假装看不见变化。

所以,具有非黑即白认知的春枝将婚姻推向了离或不离的两个端头。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她难以接受丈夫的变化。她可能逃避、挣扎过,但痛苦感会更加明显。我想她那颗完整的心脏就好像被一切为二、左右分离,她该如何选择?无论选哪一块都意味着她将变得残缺、不再完整。

“咖啡如何?”今天大黑少有地离开他的咖啡机,走到了春枝的桌边,生涩地问道。

“还是那股熟悉的苦香参半的味道。”春枝笑着说。但她此时的笑,是明亮而温暖的。

“大黑,你这是为了完成客户满意度考核吗?哪有黑着脸问客户的?这样人家也不敢说不好喝呀。”我打趣地问,大黑的脸霎时间由黑变红。

“很感谢你做的低因咖啡,要不要一起聊聊?”春枝发出邀请,大黑没有拒绝。

“咖啡真的很好喝,你做咖啡师多久了?”春枝问。

“八年前,我遇到了一个爱喝咖啡的女生,开始学做咖啡,两年后成了一名咖啡师。”大黑说。

“那个女生现在还喝你做的咖啡吗?”春枝继续问。

“喝,她从爱喝咖啡的女生,变成了咖啡师的妻子。”大黑说。

“那她真是太幸福了。”

“她……可能吧。”大黑起身,没有继续往下说,“你们慢慢聊,我也该干活了,已经收到了今天的客户满意度意见,你们记得五星好评哦。”

“芳妮,你看别人都这么幸福,而我的婚姻为什么会这样?”春枝拿起咖啡杯,低下头,目光定格在咖啡杯里那颗白色牛奶桃心上。

“从现在起,我们先把婚姻问题放一边,我们的任务是找回你,找回春枝。”

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是弄丢了自己,迷失自我?

请想象一个人独自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荒野之中,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迷雾,迷雾遮蔽了所有的方向。他原本坚定的脚步现在变得迟疑,每一步都走得并不踏实。

他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迷茫,自己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他试图回忆过去的点滴,那些记忆却像沙子一样从指间滑落,无法被抓住。他试图想象未来的可能,但未来像一团乱糟糟的毛线,他不知从何处下手,无法厘清。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他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身处异境,无法找到归属感,就像种子离开了土壤。他开始质疑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试图寻找出路,但心跳加速,他惶恐不安,不敢挪步,生怕走错方向。他感到无助和孤独,一个人在这片迷雾中徘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人们会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的冲突,但这些机制一旦使用过度,人们会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从而感到迷茫。

另外,由于自我概念的模糊,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能力、目标和信念等没有清晰的认知,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无法找到一致性时,他可能会感到迷茫。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家庭、工作和社交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这些角色之间存在冲突,他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身份是不明确的。

不过,当你迷失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寻找。

寻找自我的第一步:回答“我是谁”。

我递给春枝一张卡片——“自我找寻卡”,上面写了22个问题,具体如下。

(1)你的年龄是多少?

(2)你的身高是多少?

(3)你的体重是多少?

(4)你喜欢什么颜色?

(5)你讨厌什么颜色?

(6)你喜欢哪种口味的食物?

(7)你讨厌哪种口味的食物?

(8)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分?

(9)你最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分?

(10)你最喜欢自己性格中的哪个部分?

(11)你最不喜欢自己性格中的哪个部分?

(12)你有什么好习惯?

(13)你有什么不良习惯?

(14)生活中,你喜欢做什么事情?

(15)生活中,你讨厌做什么事情?

(16)你擅长做什么事情?

(17)你不擅长做什么事情?

(18)你身边有没有你喜欢、愿意交流的人?

(19)你身边有没有你讨厌、不想看见的人?

(20)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

(21)你喜欢做什么类型的运动?

(22)你喜欢哪个城市?为什么?

关于“我是谁”,你可以继续补充并回答自己能想到的问题。

以上是卡片的内容,春枝看后说:“你居然让我回答身高和体重!”

“是啊,不光是身高和体重,卡片上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建议你用笔把答案写出来,所以这张卡片作为我今天的见面礼,请笑纳。”

我观察到,春枝快速将视线从卡片上移开,我断定,她没有看完卡片的内容。这很正常,一个自我迷失太久的人,虽然内心寻找自我的渴望很强烈,但依旧会习惯性地回避,毕竟找回自我的过程有可预见的痛苦。而遇到痛苦就想逃,是人们通常的选择。

“我今天需要去接孩子了,咱们先聊到这儿吧,谢谢你。”如我所料,春枝选择了离开。或许,她真的要去接孩子;或许,她还需要时间思考找回自我的必要性。

春枝把卡片塞进包里后,脸上挤出一个微笑:“再见。”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最回避自己的人也是自己。“看不见”这三个字好像一剂良药,能缓解我们心里的疼痛和害怕。

我女儿有一次做手工时被小刀划破了手指头,血流了出来。她对着我说:“妈妈,好痛好痛。”我立刻找来创可贴,贴在她清理之后的伤口上,心疼地问:“闺女,好点了吗?”然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继续做手工了,随口应道:“贴上创可贴,看不见,就不痛了。”

是啊,看不见的伤口或许就不算伤口。不算伤口的伤口,怎么会痛呢?

这就是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自动化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法,是自我保护的机能。自我防御机制可以降低或免除精神压力,让人们恢复心理平衡,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境。

它就像一件雨衣,穿上它就能让我们免遭风雨。而生活中我们最喜欢穿的一种雨衣(最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叫“逃避”。

小时候,我奶奶非常爱我,常常对我说:“在外面遇到危险和坏人时就跑,赶紧跑回家,家里最安全。”

也许很多人也听过这样的话。慢慢地,我们长大了,也确实遇到了“危险”的事。毕竟在我们心里,只要会给我们带来损失、伤害、疼痛、愤怒或自责的事,都是“危险”的事。我们也会遇到“坏人”,他们让我们不知所措、难过和痛哭流涕。所以我们要赶紧跑,只要跑回家,“危险”好像就不在了。每个人都有“家”,它不只包括那间按平方米算的砖瓦房,还包括我们有血有肉的心房。

所以春枝跑了。因为在她真的要找回自我的那一刻,她的心会痛,这不就是一件“危险”的事吗?所以,让春枝回家吧,让她先回到她的心房,把心门紧紧关上。再给她一些时间,她还没有做好面对“危险”的准备。

2

“如果爱一个人,要押上你的全部,你愿意吗?”

有一天,三三翻着她手里的杂志,随口问出这个问题。那年,我们二十出头。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有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后来,三三用行动给了我答案。她确实押上了全部,为了一个男人。至于结果,毫无意外,她被伤得体无完肤。

我还记得那个下午,我冲进她家里,脑袋里预演了很多遍“手撕渣男”的戏码,怒发冲冠原来真的存在。我大脑中有股气流,推着我要把三三和那个人都大骂一遍。我生气她谈个恋爱遮遮掩掩的,如果她早点告诉我,就不会出现摊牌时就是分手的局面。

三三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我一进门,感觉空气被抽走了一半,窒息感扑面而来。屋外,大雨如注,屋内,她在低声抽泣。我以为我一肚子的话要像连环炮一样蹦出来,然而,人在心痛不已时,是说不出来话的。看着她的样子,除了跟她一起流泪,我只说了一句:“三三,都过去了。”

窗外,黑色不再纯粹,霓虹灯亮了起来。这些灯光零零星星的,有的忽明忽暗,好像在调侃:“哭有什么用?”

三三好像也听到了,她的哭声弱了,眼泪也干了。她抬头说:“我渴了。”连喝三杯凉白开后,她把我赶出了家门。

第二天早上9点48分,我收到了她的短信:“我醒了,都过去了,谢了。”

第四天是周六,我走进了一家蛋糕店。一个月前,我和三三逛街时正好经过这家店,我们被玻璃橱窗里的冰激凌蛋糕惊艳到。三三说:“等你过生日时,我给你买,寓意甜蜜余生。”等不到生日了,我想让三三从今天开始,就甜蜜余生。

三三说过,如果按了三次门铃,她都没有来开门,我可以用备用钥匙直接进屋。打开门时,我鼻头发酸,心跳加快。

有时候,人的预感挺准的,她不在家,只留下一张纸条:无法面对,只能逃避,不用担心,不用找我,给我时间。

正如前文所言,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披上“逃避”的雨衣来帮助自己逐渐适应危机。所以,在拨打三三电话的那一刻,我关掉了手机,她的话没错,我要给她时间。

同样,我也要给春枝时间。

忽然,三三猛地一下坐到我旁边的沙发椅上,用手指戳着我的胳膊说:“发呆很有趣吧?”

三三有时候真的很像一只猫,身姿矫捷,走路无声,吓人一跳。

“明知有趣,为何打扰?”

“独乐乐,众乐乐,孰乐?”

“独乐。”

“行,芳妮,你就憋着乐吧。今晚一起吃饭啊,轮到大黑请客。”

“我刚才在想,当年你拉着行李箱仓皇出逃、流泪成河的样子。”

“好汉不提当年勇,你继续独乐吧。”

三三矫健地跃出沙发,奔向她的舞台——咖啡吧台。

那一年,感情失败的三三选择出国,这一逃便是五年。而春枝,她会逃避多久呢?

3

回国后,三三的工作如日中天,她晋升为销售总监,每天有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有一天她说:“我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你这个朋友,我会不会被工作压倒?挣钱多了,时间少了,人不开心了。自己在公司谨言慎行,生怕被人抓住小辫子;在生活中因为太忙,顾不上社交,离朋友越来越远。”她说她常常在做完销售方案的凌晨,觉得很孤独,心里空荡荡的。

三三说:“有时候,很想找个人聊聊。但打开手机、点开通讯录时,我又对自己说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然后我关上手机,准备和孤独一起入睡。睡着睡着,天没亮就醒了。”

有一天晚上,我正准备哄孩子睡觉时,接到了三三的信息:“有时间吗?出来聊一聊,我在你家楼下。”

小区昏黄的路灯好像在三三的倦容上加了一层叫心酸的滤镜。

“我没什么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三三挤出一个笑容,眼里含着泪。

“好巧,我也想找个人聊聊。”

我们坐在长椅上,头靠椅背,三三说:“其实我也说不上来是哪里不对劲,就是觉得很久没有开心过了,没有真正地笑过了。”

“如果笑不出来,那就哭出来,眼泪不应该被禁锢在眼眶里。”我双眼盯着那片无尽的星空,并没有说其他话。

心理学认为,动情的眼泪是有释放压力的作用的。当人们流泪时,副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的一部分,它主导着身体的休息和恢复功能。当副交感神经活跃时,它可以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从而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减轻压力。并且泪水可能促使脑内释放一些具有抗压和舒缓作用的化学物质,如内啡肽等,这些物质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改善心情。

眼泪虽然是咸的,但是流过泪的心,会涌出一丝甜。

我用余光看到她用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成年人的陪伴可以让人安静、无声地感受当下,感受无奈、痛苦和委屈。

成年人为了生存,早就习惯了心中藏万千、嘴上无一言,把万千种思绪藏得越来越深,最好让它们深入任何人都难以发现之处。于是在内心深处,这些思绪开始发酵、腐烂。你会偶尔感到隐隐阵痛,这种痛看似不影响生活,但会让你变得沉闷、心慌、痛苦,甚至空洞。

如果我们不小心让身体有了伤口,医生会第一时间帮你清理创面。那股从心间涌出的眼泪就是消毒剂,这说明,你开始自行用泪水清理心中的伤口了。只有清理干净,伤口才能愈合。

给三三一些时间,让她试着一点点清理心头的伤口。

“我没事,我知道哭也没有用,就是忍不住。”三三在哭腔中呢喃。

“哭吧,哭吧,咸泪珠子的作用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让你重新拥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那一晚,三三没有回家,在我家沙发上,把笑面虎的领导、自以为是的客户统统抱怨一遍后,很快就睡着了。她睡着的样子像一个婴儿,呼吸平稳又均匀。晚安,愿你好梦!

第二天早上,三三吃着她最爱的豆浆油条,喜滋滋地说:“你家沙发是带催眠功能的吧!”

“那当然,昨晚是免费体验。下次再来,你就得充会员,付费入睡了。”

“那你家的沙发,以后三姐承包了。”

从那以后,我家沙发有了它的专属客户。在手工课上,女儿做了一张卡通贴纸,把它牢牢地贴在沙发背面,上面写着:三姨专属。

一个月后,三三说:“我们开一家咖啡馆吧,再做一个社交账号,来到咖啡馆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社交账号安全、自在地倾诉。你负责管理这个账号,成为倾诉者的云树洞。现在的人太累了,尤其是我们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忙着糊口,忙着带娃,忙着打扫家里的一地鸡毛,忙到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忙到只能掩藏自己的脆弱和无奈。不过我们都很清醒,不指望有人出谋划策,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只想找个人聊聊,聊完之后,我们会继续乖乖地该做什么做什么。”

心理学上有句话:表达即治愈。我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工作室的墙上,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位来访者。

3个月后,我见到了大黑,他是三三的老朋友,从设计师转行为咖啡师。在4个小时里,他制作了5杯咖啡。我的胃在燃烧,超量的咖啡因让我头晕,但他做咖啡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他的一句话,让我变得清醒和坚定。

他说:“男人,泪不能轻弹,苦不能轻言。其实,我们也需要找个人聊聊,不找老婆诉苦是男人的自尊心在作怪,生怕在她面前丢了面子。结果就是容易憋坏自己,也会不小心伤害家人。”

5个月后,30楼的咖啡馆正式开业。大家在这里喝喝咖啡,与云树洞账号聊聊经历。所谓表达即治愈,有些话说出来了,心里就顺当了。

4

晚饭时间到了,餐桌上依旧是原班人马:三三、大黑和我。我们三个既是股东,也是员工,每个月都要打着“股东大会”的旗号,明目张胆地闲聊天。我们会聊聊鸡毛蒜皮的日子,聊聊不咸不淡的感情,聊聊每天让人抓狂又治愈的孩子,聊聊如何给自己“打鸡血”,聊聊心里憋着的那股“凭什么”。我们会聊过去,也会聊明天。总之,一切皆可聊。

我们也很默契,相互间的安慰是多倾听,少劝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国派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同时出一道题目,哪个金人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珠宝匠来检查,称重量,看做工,发现三个金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可是使者说答案不对,它们的价值不一样。

这时,有一位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大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从另一侧耳朵中掉出来了,插入第二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而插入第三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老大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笑了,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曾经说过:“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倾听是获得智慧的第一步,这句话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而生活中,那些能认真听我们说话的人,是应该被珍视的人。

5

三天来,春枝都没有给云树洞发过消息。

春枝确实如愿以偿地给他生了一个儿子。30岁生日那天,春枝抱着2个月的儿子许愿:愿我最爱的家人幸福健康,永不分离。

春枝更忙碌了,两个孩子围着她转。灶台边,她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翻炒着女儿最爱的糖醋虾球。她用背带背着儿子,手里牵着女儿,在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女儿哭闹着说:“妈妈我不去,我要在家,我要在家。”

女儿挣脱春枝的手,一溜烟儿往家跑。春枝追上后,想拍打她的屁股,可她举起的手却狠狠地甩在自己的腿上。她没有哭,也不能哭。因为她知道,这一哭会变成三个人在路口的泣不成声。

自从他们结婚后,他的事业一直稳定上升,加上跟人做了点投资,收入确实可观。尽管为了买房,春枝向家人和亲戚朋友借了钱,但根据他的现有收入,这些债务压力不大。春枝算了算家里的存款,跟他商量:“咱们请个阿姨吧,现在有两个孩子,我真的是扛不住了。”

他当时正抱着儿子,有了儿子后,他通常一个月会有一天在家陪孩子。他抱着儿子举高高,儿子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几个回合后,他把儿子放进婴儿桌椅,递去一根磨牙饼干,欣赏着沉浸式啃饼干的儿子。

他说:“带孩子很难吗?我每次在家,都觉得带孩子是一种享受。你觉得累是因为你心态不对、能力不足,没事多学习学习如何科学育儿吧。”

春枝摇头否定,走到他跟前说:“如果是我每个月带一天,我也和你一样不觉得累。可是每天的哄睡、做饭、喂饭、洗衣、洗澡、早晚接送、出门遛弯、绘本陪读、玩具陪玩和周末送兴趣班,哪一件事能落下?”

他起身,回避春枝的靠近,还是那句话:“你不上班,带孩子就是你的工作,在公司上班的人,谁还没有一件又一件干不完的事?”

春枝继续走近他:“你能不能多关心关心我?”

他问:“我一个人挣钱养家、还债,我不辛苦吗?但我没要求你关心我,你怎么这么矫情呢?”

不等春枝开口,他直接说道:“我也很累,好不容易休假一天,我不想吵架。”他转身走进书房,关上了门。

春枝侧身靠近书房的门,轻声说:“咱不吵架,咱好好聊聊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之间变成沟通即争吵,聊天即沉默。而书房内没有任何声响,里面的人也没有任何回应。此刻,家里安静得只剩下儿子啃吃磨牙饼干的声音。

转眼过去一周,又是周六,早上10点,云树洞收到了春枝的信息。

她说:“今天老时间,老地点,还能见一见吗?”

我说:“好,老时间,老地点,不见不散。”

见到春枝,她那红肿的双眼像两朵被风雨冲刷过的娇嫩的花朵,充满迷茫和无助的残败,却依旧倔强地挂在枝头。

她在吧台边和大黑打招呼:“又见面了,今天我的咖啡不需要低因版,但是需要你给我推荐你认为口感最好的一款。”

接着她回头看向我:“芳妮,我来了。”

是的,她来了,她真的来了,她的人和心都来了。

春枝把“自我找寻卡”递到我面前,密密麻麻的字像一个个音符,如果有人把它们演奏出来,那一定是直击人心的心灵之歌。

我正要开口问好,春枝就抢先说道:“我懂了,这张卡片的意义不在于答案,而是我有没有花时间关注、正视和了解自己。我曾经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以为那里很安全,然而,真正的安全不是躲藏和回避,而是可以随时走出房间,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好好生活。”

“芳妮,我说的对吧?”

“对!”

“芳妮,我醒过来了,不晚吧?”

“生命的舞台上没有迟到的演员,只有未到的精彩。无论何时登台,你都能成为主角。”

这时,屈把咖啡杯放在桌上后,从围裙口袋里掏出几颗大白兔奶糖,放在杯子旁:“送你的,生活就是一边享受咖啡的苦,一边享受大白兔奶糖的甜。

“谢谢,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给我安排了安神茶,我记得你。”

屈乐呵呵地说:“我也记得你,那我不打扰你们聊天了,有需要叫我。”

春枝抿了一口咖啡:“就是这个味道——咖啡该有的味道。我感觉好温暖,坐在这里心很踏实,真好。还有,谢谢你。”

“嘘……这一刻,好好享受咖啡吧。”

我把春枝的“自我找寻卡”放进特意为她准备的信封里。

那天,我们聊了一个小时。临走时,春枝把大白兔奶糖装进包里,自语:“带回去给孩子们吃吧,他们喜欢。”

春枝告诉我,在我们见面的前一晚,她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她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好在小区的人及时发现,才没有造成生命危险。

原本坐在春枝身边、正陪孩子玩小火车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对春枝说:“你给我订票吧,我要回家。孩子你自己带吧,你爸要是没了,这个家就散了。当初我们不让你远嫁,不让你嫁给他,你听过吗?你看看,这些年你过的是什么日子?”

一言不发的春枝给母亲定了第二天最早的车票。

也许是被姥姥的责骂声吓到了,儿子也哭了起来,姥姥心疼地一边抱起外孙,一边哄着:“宝宝不哭啊,不怕啊,姥爷会健健康康的。这都怪你妈妈,是她太不争气了。姥姥带你一起回去看姥爷,姥爷也很想你,你跟姥姥走。”

母亲抱着儿子回到卧室后,再也没出来过。只有女儿走到她身边,问她:“妈妈,姥爷会死吗?”

“不会,姥爷是最厉害的姥爷。”

春枝立刻抬头看向屋顶,她怕再耽误一秒眼泪就要流出来了,她不想再让女儿看到她哭的样子了。这些年,女儿见她哭过很多次,她不能再这样了。

安抚好女儿,哄她睡着后,春枝走进浴室,锁上门,整个人瘫坐在马桶上。狭小的浴室对她来说才是安全的避风港。

春枝拿出手机,发了一条信息:“爸爸生病了,我们一起回去看看他吧,你能请几天假吗?”

“最近项目到了尾声,我不能请假,你自己带着孩子回去吧。”

春枝看着这些文字,心,已无波澜。因为,她早有预料。

这时,手机屏幕开始闪烁,上面显示父亲的手机号码。

“爸,你怎么样?我不敢给你打电话,怕影响你休息。”

“闺女,爸没事。你让你妈不用赶回来,在那里安心带孩子。”

“爸,都是我的错,当初我应该听你的话,不远嫁,不嫁给他。爸,爸,我错了。”春枝原本不想哭,不想让父亲担心,但从哽咽到泣不成声就在一瞬间。

“孩子,是爸对不住你,没保护好你,不怕,有爸妈在,家就在。累了,你就回家。”

“孩子,不哭啊,不哭,爸真没事,休息几天就好了。”

春枝尽力克制情绪,这些年她都是这么做的,今天最不应该失控。她对自己说了一万次,要坚强,要独立,不要让父母操心。

她只能匆匆挂断电话,这样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让那满肚子的委屈化作泪水涌出。她一只手压着胸口,一只手捂着抽动的嘴角。她想,就算哭泣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不能吵到家人。

那一刻,春枝的耳朵里不断传出父亲的声音:“你出生在春天,那时候枝条变绿,特别有生命力,所以爸爸给你取名春枝。”

“春枝,你选择的男孩野心很大,而你太软弱,爸爸担心你撑不起他的野心。”

“春枝呀,你要快快长大。”

“春枝呀,如果有一天爸妈不在了,你要好好爱自己,爱你的孩子,过好每一天的日子。”

她不知道在马桶上坐了多久。天蒙蒙亮的时候,她仿佛听到几声鸡鸣。小时候,她常常在睡梦间听到这样的声音,就算没有睁眼,也能知道父母起身为他们的小摊做准备。

这次,她睁眼了,身边没有爸妈,只有坐在马桶上哭到瘫软的自己。她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脸上粗糙不平的。她站起来,拧开水龙头,双手捧起冰冷的水流,把这张被泪水浸泡过的脸冲洗得干干净净。当她再抬头看向镜中的自己时,眉宇舒展,眼神坚定。

马桶上的哭泣,是天亮的清醒剂。春枝拿出我留给她的卡片,写完后,对自己说了一句:“春枝,欢迎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