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散步李园 乔木情思

钱锺书一行人到蓝田之前,国师就安排好了房间。他们一到,行李就被搬到了李园临近大门的东边一排楼房的楼上房间里,床铺、桌椅、洗面架等家具都是新制的,散发出杉树的清香,火盆已烧好了,木炭炽炽地红着,房子里暖洋洋的。窗下摆着一张书桌。教授级别使用的大书桌宽3尺,副教授级的有2.8尺,讲师的只有2尺。钱锺书房间的隔壁就是其父亲的房间,这是学院的有意安排。

钱锺书先去看望分别了一年多的父亲,父子相见自然十分亲热。钱基博仔细询问了上海与家里的情况。

按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划,国师主要负责为江西、湖南两省培养中学教师。钱基博在为国师礼堂撰写的对联中,对湘赣两省的传统文化大力赞扬。其联曰:“河山诚大好,衡岳陵,湘水清,匡庐秀,赣流长,钟南州灵淑之谓材,陶铸群伦归我范;问学亦何常,屈原骚,濂溪易,永叔文,陆子理,合两省圣贤以景行,从容中道作人师。”上联是说,这里的山河确实美好,湖南南有南岳衡山,北有岳阳和洞庭湖,清澈的湘江水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江西有风景秀丽的庐山,有源远流长的赣江;聚集南方聪慧秀美的人才,要把他们培育成一代新人。下联是说,这里的文化为什么长久不衰呢?战国时期有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文化;北宋有湖南道县的周敦颐,人称他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还有江西吉安的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还有江西金溪县的陆九渊,是南宋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我们应融合两省圣贤的高尚德行,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的境界,做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

钱锺书在《国师季刊》创刊号上看到了父亲写的《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和吴忠匡写的《国立师范学院赁舍李园记》。钱基博这样描述国立师范学院所在地:“其山曰光明山,距蓝田西一里许;重冈复岭,因山作屋,四面松竹,间以红树,惊红骇绿,抑亦寰宇之丽!而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乎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韬涵大和,无世俗纷华之好;而抟心壹志,得天下之英才而大淑之,用作新兆姓,树之坊表;其亦庶乎其可也!”[1]

吴忠匡这样描绘国师所租赁的李园:“……方广百亩;光明山峙其右,锡矿山在其左,重山复岭,虎踞龙蟠以为之屏;松杉大万,苍翠扑人眉宇,而杂以红树丹枫,参差掩映,惊红骇绿,极幽冷艳腻之致。其中房屋二百间,重阿曲房,长廊逶迤,皆因山之高下而为陟降者;凿地为沼,植花成圃。其前广场十亩,绿草如褥,俯首以望,远山近树,云影溪流,萦青缭白,如列几席。自余入湘,所历地群山围抱,树木茂密,罔不蔚然深秀,然而茅檐土阶,未足以称;若夫擅溪山之秀,有台榭之胜,盖未见有如李园者也!”[2]

国师学生刘绍东在《李园记》一文里用简洁的语言描写李园,其建筑“上下三正两横,住房大小百多间,内涵高阜花圃、低洼池亭,墙外内精培松竹常绿乔木,全仿苏杭名园规制。登阜楼放览,兴岭头含,龙山尾接,蓝河(按:蓝溪河)北润,涟水南朝……”[3]

廖世承租赁李园时,李园的主人是李燮和的胞弟李卓然。李卓然,官名李云龙。曾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民国癸丑(1913)特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李卓然一生热心革命和教育,欣然同意将李园出借创办国立师范学院,并动员家族近百口人搬出李园。李卓然的二兄长是大名鼎鼎的李燮和,他“弱冠读船山书,慨然兴亡国之痛”。青年的他路过娄底,面对清廷统治下祖国大地一片疮痍,在旅店墙壁上题词两首,其中有“黄胄长年论异族,愿从地下借雄兵”之句,表达了他用武装推翻清廷、拯救中华的壮志。他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活动于南洋,光复上海,力主北伐,先后任上海起义的“临时总司令”、吴淞军政分府总司令、光复军总司令、援鄂联军总司令、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1916年6月,归隐家园,不再问政治。1927年农历八月病逝。

钱锺书在《围城》第六章里说“三闾大学”这“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家的花园里,面溪背山”,这“乡下一个本地财主家的花园”的原型就是李园。学院开办的头两年里,也就是钱锺书刚到时,学院的几百学生和一部分教师、学院行政机构都挤在这有二百来间房子的李园里。没有合适的房间做教室,学院便在李园内后山上新建一栋有大小九间教室的建筑(原址在今涟源市政府档案馆一带),命名为“九思堂”。这名称源于《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要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要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怒,要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要考虑是否合于仁义。这里包括了当时社会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可看出学院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求是严格的。而学院的校训就是“仁爱精勤”。“仁爱”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精勤”出自《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谓专心勤勉。

钱锺书想起在途经耒阳过虚岁30生日那天,在耒阳的旅店里,屋子里还是黑沉沉的,只听到窗外的雄鸡一声比一声长地啼叫着。出门一看,村子里一片沉寂,晨曦中不见炊烟袅袅升起。想到自己在烽火中千里迢迢去谋生,真有点像陶渊明后悔自己为谋生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那样。

当时,钱锺书心情凝重,出发前,匆匆写就《耒阳晓发是余三十初度》一诗,诗曰:

破晓鸡声欲彻天,沉沉墟里冷无烟。

哦诗直拟陶元亮,误落尘中忽卅年。[4]

没有蛋糕,没有蜡烛,更没有生日祝福,但冷寂的生日正好反思人生,憧憬未来,促使人成长、成熟。

在蓝田这小镇能立德、立功、立言吗?但想想父亲来到蓝田只有一年多,却已出版了《孙子章句训义》和《中国文学史》(上古至隋唐)两部著作;并且有人告诉他,这小小的蓝田,竟有好几家出版社,这自然会令钱锺书感到震惊,一定要上街好好“探探险”。

从此,“三十而立”的情结便深藏于钱锺书的心底。

到学院的头几天,学院没有安排钱锺书等人上课,让他们好好休息,解除旅途的辛劳。白天和晚上,学院的学生都在李园内的“九思堂”上课、自习,除了开餐和课外活动时,李园里安静极了。这时在李园散步确实是一种享受。李园内外松柏苍翠,花木扶疏,园内亭台楼阁,水榭垂杨,曲径通幽,全是仿苏杭园林规制。但规模比苏州留园、拙政园要大得多,宽敞得多,钱锺书觉得廖院长真是会选院址,也感觉到父亲与吴忠匡对李园的描写没有矫情虚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园中参天的松树和婆娑的竹林。松树在蓝田叫枞树,所以李园和附近区域又叫枞树山。枞树笔直挺拔,满身褐色的树鳞斑斑,就像古代挺立的满身披挂的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着这里的安宁。日机来临时,防空警报一响,全院师生都躲进枞树林掩蔽的防空壕里。钱锺书要到将近一个月后的1940年1月2日,才能体验到这一点。3日又有12架敌机过境蓝田。

此时,钱锺书满怀兴致地欣赏着园中的古树和翠竹,只见苍老的树根全都凸现出地面上,如人箕踞一样随意伸展,竹根在地面上爬行,四处伸展。再顺着树干仰望,只见遒劲的树枝上搭着鸟窝,不禁在心头吟诵起《庄子·逍遥游》里“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还想到刘餗《隋唐嘉话》记载的典故:唐朝宰相“李义府始召见,太宗试令咏鸟,其末句云:‘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帝曰:‘吾将全树借汝,岂唯一枝?’”唐太宗在这里把自己比喻为一棵可为人才提供栖息的大树。钱锺书想,既来之则安之,就暂时借国立师范学院这棵大树的一枝栖息吧。

钱锺书敏捷的思维马上溯源到了更远的古代。在夏朝,人们就常常用高大的树木做社树,祭土地之神。漂泊他乡的人一看到乔木就会引发思乡之情、游子之意。唐代于逖《野外行》诗里就这样写道:“寒鸦噪晚景,乔木思故乡。”刘禹锡在《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诗中也吟道:“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呢?无锡早在钱锺书留学英国时就被日寇占领了,岳母在逃难中病故,亲人们都只能寓居上海。故乡已经没有了!钱锺书心里痉挛着,痛苦着。自己漂泊到这李园里,犹如北周时期的庾信羁旅异国他乡,常怀故国之思,以《小园赋》来抒发浓厚的乡关愁思。虽然《小园赋》开头说“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但这是反话,结尾处才是痛苦的呻吟:“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百龄兮倏忽,光华兮已晚。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小园赋》句句用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翻译一下更容易懂得钱锺书想到《小园赋》的痛苦心情。庾信上面的这两段文字,有人翻译为:“在一枝树杈上,巢父就获得了安家的处所;在一只葫芦里,壶公就找到了容身的地方。”“不料山崩地裂,河流枯竭,冰消雪散,石碎瓦解,大盗侯景篡权作乱,江南故国陷于灭顶之灾。我回国的平坦大道一下子就被摧毁,变得像三危山、九折坂一样艰险难行。如同燕太子为荆轲在易水饯行,又如同李陵在匈奴为苏武送别,我与他们一样从此有去无回,只能长留在异国他乡。关中的山川风月使我满怀凄怆,陇头流水一类的歌曲更让人痛彻肝肠。这里严寒多雪,完全不同于故国江南。人的一生很快要过去了,我已开始进入晚年。虽然不想洗雪以往遭遇的不幸,但还是丢不开南归故乡这个意念。可怜我既不能像雀雉入淮海而发生变化,又不能像金丹在土釜中一连九转。我如果无法如愿回到南方,最后也只好在北朝忍辱负重地活下去了。看来昏暗的天意就是这样的,对纷乱的人生我只有叹息而已。”

钱锺书默念着《小园赋》,来到李园的小池边。小池泛着涟漪,落叶在池水中漂泊无依,感觉到自己就像是池水中随风漂转的落叶,心中不禁涌现出庾信《枯树赋》中的文句:“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原是乘兴赏园,却满怀极度的愁苦而归。钱锺书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房间,操笔将散步的感受凝结成来到蓝田后的第一首诗《山中寓园》。诗曰:

箕踞长松下,横眠老竹根。

一枝聊可借,三径已无存。

故物怀乔木,羁人赋小园。

水波风袅袅,摇落更消魂。[5]

钱锺书还以同样的题材写了一首《寓园树木》诗,借乔木来抒发离愁别绪。这首诗发表在1940年2月出版的《国师季刊》第六期上,未收入《槐聚诗存》。诗曰:

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

来看身独槁,归种地无存。

故物怀乔木,羁人赋小园。

况逢摇落节,一叶与飘魂。

钱锺书来蓝田已是12月初了,但由于蓝田地处湖南中部,属亚热带,12月初相当于北方深秋,故诗中仍用“秋树”“摇落节”等语。况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抒写离情别绪爱用秋天的意象。这诗的大意是,伫立在高高的松树下,可与它一起阅读社会这部长长的史册;秋高气爽的时候,好坐在这粗壮的树根上静静地读书。但我来到这里欣赏它时,自己却心如槁木死灰;想回故乡种地,但故乡已被日寇占领。看到这高大的树木,心情就像庾信以《小园赋》来抒发羁旅异国他乡、常怀故国之思那样忧伤。更何况是在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季节呢,自己就像一片树叶一样随风飘零啊!

注释

[1]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师季刊,1939.

[2]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师季刊,1939.

[3]贺孟生.鸣盛集.娄底:2005.

[4]钱锺书.槐聚诗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钱锺书.槐聚诗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