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此身安处乃吾乡——评《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是由约翰·克劳利执导,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主演的爱情喜剧片。于2015年9月13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于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2010年的一本畅销书,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就在当年,导演约翰·克劳利开始筹拍,一开始女主角并非西尔莎·罗南,而是另有其人。直到后来,他们突然发现昔日小女孩如今成长为妙龄女郎,而罗南本人出生于纽约成长于爱尔兰的经历,更加适合演绎剧中角色。于是这部历时五年之久的电影,辗转爱尔兰小镇、蒙特利尔和纽约拍摄。后来终于杀青,去年一经上映便引来好评如潮。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主线沿着艾莉丝·莱西(西尔莎·罗南饰)的成长轨迹展开。艾莉丝本是爱尔兰某小镇的普通女孩,读完中学后在家待业。家乡的工作机会很少,小镇乡亲普遍流行着自私、势利和八卦新闻,让她感到压抑和冷落。艾莉丝的生活简单、平静,缺少激情。她无一技之长,也没有出众的美貌与开朗的性格,只能为那个势利、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凯莉小姐工作,就连去跳舞也只能在成双成对的舞者中孤独的默默离场。在亲人期盼的目光中,以及好心的弗拉德(Flood)神父帮助下,她只身远走他乡,来到了纽约的布鲁克林,从事商店营业员的工作。一开始,她对周遭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房东的猜疑,房客的妒忌,无不加剧了她的思乡情绪,让她倍感孤独。弗拉德神父及时安慰,并资助她参加夜校学习会计课程,紧张的生活节奏的确缓解了她漂泊异乡的无助感。她工作、学习之余常去光顾神父的教堂,要么义务帮工,要么参加舞会。这种情况下,她和意大利裔男孩托尼相遇,二人互生好感,随着感情升温,他们建立了真正的恋爱关系。如果不是艾莉丝的姐姐罗斯(Rose)猝然去世,她的甜蜜生活依旧继续。家中变故,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她不得不返回故土。离开布鲁克林之前,她和托尼秘密结婚,因为托尼担心爱人一去不复返,毕竟“家就是家”(“Home is home”)。回到家乡小镇的艾莉丝光彩照人,成为乡亲们瞩目的对象,昔日高傲的男士也对她侧目,其中就有吉姆(Jim)。作为富家子弟,吉姆是看不上艾莉丝这样出身寒门的小家碧玉,这在原著中有详细描写,类似《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初次相遇。未出国之前,吉姆和艾莉丝是平行的铁轨,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是镀过金的艾莉丝今非昔比:优雅的谈吐,开阔的视野,得体的打扮都让小镇上的男青年为之倾倒。自然,在失去长女之后,母亲更不愿小女儿远离,极力撮合这门看好的亲事。更加幸运的是,艾莉丝一直钟情的会计岗位送上门来。尽管兼职时间不长,她也在工作过程中的出色表现,深受上司好评。心仪的工作和优质的男友,一时让艾莉丝心旌游弋,无可选择。大洋彼岸的托尼翘首以待,不断寄来的信笺追问归期,但是那些信也被她弃置一边,甚至不愿打开,这些外在反应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挣扎。犹如哈姆雷特那样,不断拷问:“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何去何从,这真是个问题!)幸福的突然降临,她开始迷茫,心灵的天平似乎慢慢倒向吉姆,甚至希望与这个富家子弟在家乡熟悉的环境中相伴终生。毕竟,大洋彼岸的托尼给她的只是看不清的未来,而吉姆给予的幸福生活唾手可得。小镇上总有一些人喜欢八卦,爱管闲事。尖刻的凯莉小姐出现,约她见面,当面揭了老底,提醒她,在布鲁克林她和托尼(Tony)的那些事并非无人知晓。于是,凯莉小姐的一席话犹如当头棒喝,艾莉丝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故乡,启程前,她并请求母亲的宽恕。再次离开故乡的艾莉丝不再是那个忐忑不安的女孩,她目光坚定,对未来充满信心,知道此行目的已经把布鲁克林当做终生归宿。影片结尾,她背靠布鲁克林大桥,满怀期待看着爱人从对面款款而来,很温情,也很感人。

看过电影之后,我意犹未尽,于是在网上购得原著。目前,已经读完,感到电影和原著存在明显差异,人物设置从兄妹五人删减到姐妹两个,前期的铺垫也有所缺失,让我们也看不出艾莉丝和吉姆曾经产生纠葛。另外,原著作者擅长的心理描写,行为动作细节描写也被无情忽视。电影和原著对故事的演绎各有千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看来,借助声光电的手段远没有阅读原著得来的想象更加直接,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思念故乡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但是远离家乡也是很多人的选择。有的时候,因为工作、升学、婚姻等原因,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异乡漂泊。电影中,圣诞节活动中,有位老者演唱的爱尔兰民谣唤起思乡之情,让人闪着泪光。他们在异乡漂泊久了,时刻笼罩着浓重的无根感,同时回到故乡再也无法融入故土,早已没有归属感。纵然乡音未改,但是时过境迁,故乡的一切早就改变了模样。对于长期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故乡和异乡都让他们成为陌生人。无论身归何处,人在何方,他们似乎都处于边缘状态,孤独感、无助感时时刻刻袭扰。毋庸置疑,昨日的旧船票,很难再次登上故乡的客船。

不过,选择外出漂泊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侧面看清故乡的真相,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不会忘记最初的选择。泰戈尔曾说过: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泊,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走出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拉开一定的距离,人才能重新认识和看清自己最早生活过的这块土壤。联系自身,我当初毅然决然的选择让生命漂流,不仅仅是生活的窘迫,还在于某个强势人物的刺痛。那句“八品官奢望三品待遇”的嘲讽至今令我心颤,时刻提醒我,不管道路怎么崎岖,生活多么艰苦,自己一定不能回头。生活在闭塞的小镇,很多人一辈子不舍得挪动半步,思想意识必然守旧、狭隘,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不会开阔和全面,就此沦为平庸。当然,从传统意识而言,故乡是牵着游子的一根风筝线,身处异乡遥想故乡的月亮,不由倍加思亲。对于国人而言,春运期间的“大迁徙”可以看出,不管离家千里万里,到了传统佳节的时候,不辞辛劳,纵然步行也要回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或者这个故事,是因为艾莉丝的经历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对于来自小地方的人来说,他们在外漂泊久了,回到故乡也可能会找不到故乡旧的容颜,感到无枝可依。光阴荏苒,不是我们改变了故乡,而是故乡悄然改变了我们。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不由感到近乡情更怯。面对乡亲们审视的目光,我不由感到惶恐不安。当他们询问一些具体问题,譬如月薪几何的时候,我往往口将言而嗫嚅,不知如何应对他们的追问。

我觉得小镇的生活大体相似,人们的势利、自私、狭隘、封闭和落后都差不多成为通病。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必刻意怀念故乡,因为漂泊久了,异乡也慢慢成了心灵的故乡。

因此,我们不妨告诉自己,“此心安处乃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