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梁酒宴

饭后,不需要吆喝,大家放下碗,便顶着大太阳又继续去干活了。

土已经挖了许多,便开始趁天气好打胡基,罗三他们都是熟手,拿块光滑的青石板摆好,上面放胡基的模子,先撒一些草木灰,然后填进去干黄土,先拍,再踩,然后用锤子夯实砸平。

最后脱模,一块胡基就打好了,

罗三动作熟练,三锨六脚九锤,一块胡基就做好了,毫不拖泥带水。

一连数天,

罗家湾十八户村民,每家至少出工一人来帮忙,挖土的打胡基的,很快准备工作就都完成了,

罗二去请来了两老师傅匠人,又请来四个大工,六个人一天四斗小米的工钱。

罗二罗三罗五他们其实也都算半个大工。

挑了个好日子,便正式动工。

东院三间正房的顶也都拆了,下面的墙也拆了一大半,把打好的胡基土砖,一块块的砌成墙,

老师傅经验丰富,这活干的又快又好。

比起直接夯土墙,胡基砖砌墙要快的多,主要是前期打胡基时间多费工。

墙越砌越高,就要用竹子搭架子,匠人和大工在上面砌,罗二他们在下面和好麦秸泥铲到桶里,再吊到上面架子上给师傅用。

村里的老五也是个好手,他最拿手的是能够在地下,把十几斤重的胡基砖,直接抛上很高的架子,而架子上的罗三则配合默契,每次都能精准的接住。

李逸在旁边看的有些提心吊胆,可他们俩却还能边干边聊天。

修房进度很快,

东西各三间厦屋,也是用现成的地基,

有罗二和罗三他们帮忙,李逸其实不用操心太多,他主要负责后勤。每天二十来个人开伙吃饭,主食就是小米饭。

菜主要就是蕹菜、茄子、黄瓜、苋菜、韭菜这些唐朝寻常可见的蔬菜,

他每天还会跟狗剩他们去打野,

钓青蛙、摸鱼虾泥鳅,连家里小狸花猫招财也都贡献了一份力,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逮好几只不自量力来李逸家偷粮的田鼠,

村民们把这些白腹田鼠叫长尾兔,开水烫掉毛再用稻草把皮烧的金黄,那可是不输狗肉的硬菜。

而李逸还有秘制调料,能烹饪的更加美味。

李逸舍得放油放盐,又有各种酱油鸡精等,管他青蛙蛤蟆还是泥鳅黄鳝虾米田鼠,都能华丽变身,让大家吃的赞不绝口。

只有三娘经常在他耳边唠叨,说太费油费盐了。

每逢三六九王曲赶集,李逸都要去买些板油,或是猪蹄,猪头、猪下水等回来,这些比猪肉便宜许多,只是乡人一般嫌弃肉少,二是不太会处理,味道重。

李逸有料酒白酒八角桂皮胡椒花椒等这些,就算是猪大肠也能卤成美味,虽然细论起来,李逸用的那些香料,其实在这个时代比猪肉本身贵多了,

比如胡椒,据说长安西市,是一两胡椒一两金。

长安的胡椒,是由粟特胡商,从西域,经丝绸之路运来长安的,他们说产地天竺。

万里迢迢贩运前来,堪称黑金。

不过胡椒并不是最贵的,龙脑香就三倍于胡椒,一两龙脑香卖到了三两黄金,也就是两万多钱。

李逸做菜的胡椒粉、白胡椒、黑胡椒、五香粉,甚至八角、桂皮、丁香、草蔻、孜然、茴香等很多,其实现在都是很贵的。

一斤猪肉现在虽贵,也才一百五十钱一斤,但胡椒一斤的话,能值十二万八千钱,能买八百多斤猪肉。

一粒胡椒,甚至能值好几文钱。

就算长安城里,估计就是公侯之家,或是五品以上的紫绯高官家,可也不可能跟李逸一样这么奢侈的用那么值钱的香料,来卤猪头、猪肠子、猪肺,甚至是用来腌田鸡、长尾兔这些了。

不过正常贵族官僚们也不会吃这些贱肉。

李逸现在也知道胡椒、丁香这些玩意挺值钱的,不过他暂时没想过说要把厨房里那点存货拿去卖了,一来数量本也不多,二来他也没有那合适的渠道。

二十几个人,一天要吃四斗小米。

家里的六石半米消耗的很快,

很快就到了上梁的日子,

立木交梁这是大日子,

惯例是要摆宴答谢亲友的,李逸特意早早去王曲集买菜,一个大猪头,四个大猪蹄,猪肝猪肺猪肚猪油,加起来也是买了两千钱的,

不需要什么八大碗,也不要求什么鸡鸭鱼肉这些硬菜。

但该表示还得表示,

卤猪头、猪下水,猪蹄仍是炖黄豆,

李逸也是拼出了八个冷热菜,

吉时一到,房梁立好,

李逸将罗二罗三他们提前准备好的竹竿扔进火堆里,

砰砰砰的爆竿声接连响起。

郭二郎给李逸送上一匹布做贺礼,“想不到这房子这么快就修好了,恭喜啊,下一步,该娶新妇了吧?”

“谢二叔能来。”李逸笑着收下贺礼,这礼挺厚的,看来自己在郭村正心中还是有点份量的。

王里正也赶了过来,他送了两坛子麦浮子酒做贺礼。

“恭喜恭喜,王乡长本来也要来贺喜的,不过县司差人送帖到乡里,召他到县衙办事去了。王乡长托我向你道贺,还捎了贺礼来。”

王乡长送了八碗八碟八双筷子。

“里正和乡长都太客气了,”

“乡里乡亲,以后咱们相处的时间还长呢,”王里正拍着他胳膊道。

把两人请入席,

又有客到,却是两位乡佐也派了人来送礼,御宿乡两位乡佐,一位姓冯,就是无极观塬上冯家堡的,家里在御宿川、樊川、神禾塬上有两千多亩地,是兴盛里第一大地主,但他并不是冯家堡本地人,

他原是河东人,冯家本是商贾之家,后来依附唐国公,从龙入关后,冯家几兄弟有人在朝为官,有人在军中效力,冯六郎则在神禾塬买田置地建宅子,在乡下当起了逍遥地主。

另一位乡佐,姓董,却是冯家堡本地人。这位董乡佐,年轻时还在国子监读过书,还参加过朝廷科举的秀才科考试。虽说没能考中,但依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学问人,因为人过于耿直,便无心仕途,在乡里教书多年,还懂医术,被人称为冷秀才。

这位冷秀才给穷人看病不收钱,十里八乡名声极好。

如今年老了,被万年县令请出来任乡佐,也是看重他在乡里名望。

冯乡佐派人送了一斗白面道贺,而那位冷秀才则是送了‘吉星高照’四个字,李逸还没见过这两位乡佐,也没主动邀请,对他们派人来道贺,还是很高兴的,连忙把人迎过来。

所谓上梁宴,其实连桌子板凳都没,

就是招待帮忙修房子的工匠、邻居们,感谢大家的辛苦,外面的客人也就郭村长、王里正,还有两位乡佐派来的人了。

菜摆在地上,人也都是圪蹴着,

可没有人觉得失了礼数,反而觉得李逸太客气了,自修房以来,天天两顿干的,每天都有几个菜,时不时的还会买些猪下水,或是猪头猪蹄加餐,

菜里油盐也多,甚至有人开玩笑,给无逸修房子,他们还长肉了。

这顿上梁宴,人人都吃的格外满意,李逸也特意给两位工匠师傅和四位大工每人披了一条红布答谢。

上梁过后,就是苫房顶了。

这已经不需要工匠师傅大工了,罗三他们自己就行。

把椽子铺好在梁上,再把准备好的黄背草一点点的苫上去,这活干起来也快,几天时间每间屋子的顶就都苫满了。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胡基墙再刷一遍,

把黄土、铡碎的麦秸和从稻田边挖来的白土泥混合,用来涂抹墙面,

这边抹墙泥,那边修围墙。

剩下的胡基围着东院圈起来一亩多地,这次没动的西院也围了起来,中间留了个门两院相通,

西院的屋墙也都推倒清理了,现在围起来,以后可以暂时当成个菜园子,种点蔬菜也方便。

东厢房边修了个小耳旁做茅厕。

整个院子还是很大的,占地一亩多,有个很大的庭院,就是显得有点空,也没有如大户人家一样修连廊把几个院子连起来,

水井暂时没打,门窗也还没做,屋里家具也没有。

三娘和兰香过来送水,看着这新修好的屋院,为李逸高兴,“接下来就是请木匠打门窗,打床榻等家具,”

兰草在旁边补充,“还要请毡匠给擀床羊毛毡,睡的才舒服。”

李逸也道,“我觉得还是得打口水井,这样用水方便,省的去郭庄或是罗家堡的水井挑水。”

“厨房灶台也要打,”李逸不满意现在草棚里那个火塘,三块石头垒成的灶,太简易了,既不能排烟,火力也小,浪费柴火。他打算修个省柴的无烟柴火灶,最好是那种可以放大小三口锅的那种,

不过这样一来,就还要买铁釜。

现在铁锅价格好像有点很贵,

打门窗打家具打水井打灶台,各项开支都不小,李逸手里头倒是还有些黄金,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得再想点进项了,也不能只指望那几十亩地的收成。

兰香有些羡慕的看着这大院子,虽然还只是家徒四壁,但对于现在仍只能住在稻地草棚里的她来说,这房子甚至比她家以前住的土窑洞都好太多了。

“阿兄,你这里还缺一样东西。”

“啥?”

“还缺一个嫂子,”兰香拉着三娘的手,“其实这就有个现成的呢,”

三娘红了脸,甩开兰香的手慌忙跑了。

这段时间,三娘每天除了起早贪黑帮家里做豆腐,大多数时间都在帮李逸做饭,还帮他洗衣,一有时间还帮李逸管理稻田。

(唐代传统廊院式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