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昨晚确实儿子喝多了一点,那些个下人们连席都没见到......”侯孝康假装没有感觉到自家母亲的不满情绪,自顾自地说道。
“唉,君庸,你母亲也是为了你好,你年纪还小,还不是适合饮酒的年纪,就算要饮酒也应当适量,这贾琏也真是的,怎么就...”侯皓叹了口气说道,他这些年身子骨一直不好,他是知道自家夫人的不易的:“前些日子你不是刚护送林家小姐去过贾府吗,怎么昨日又去了,可是有何要紧事?”
“回父亲,倒不是什么要紧事情,只是儿子是打定主意要走科举文官之路的。若是让别有用心之人恶意宣扬揣度,难免有些不明事理之人会对我侯家不利。此次前往贾家主动说起科考原由,也算是正式对外放出一点风声,自有面辩是非之人,总好过别人随意揣度的好。”侯孝康恭敬回道。
“嗯,你心里有数便好,几年圣贤书读下来,人也成熟不少,看你这样,我就算现在将侯府交到你手上,我也能安心了。”听侯孝康如此说道,侯皓原本苍白的脸上,难得的显现出一丝红润。
“老爷,君庸过了年也要十四了,他老师也给他取好了字,也是时候考虑考虑亲事了,也正好让我府里好好热闹一番,说不准老爷一高兴,身子也能好上不少。”侯皓身后的沈氏突然说道。
见老爹也点头表示赞同,侯孝康便知道,这两人肯定是老早就商量好的。
但侯孝康哪有心思想这些,此刻家族还在悬崖边上呢!
“父亲、母亲,儿子目前还不想这些事,一切可否等我考中进士之后再来说此事如何。”侯孝康态度也非常坚决。
“进士?!”侯皓和沈氏也都吃了一惊。
儿子要去书院读书,甚至科考,那都是好事情,他们也都知道侯孝康已经取得了童生。
但就算自家儿子天赋异禀,要说考中进士,他们夫妻俩其实心里也没底,毕竟他们那是武勋家族,家里世代的关系网都在军队里,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粗。原先只想着若是能考中个举人回来,那侯家的祖坟也算是冒青烟了。
要说进士,那可就真的太难了。大周幅员辽阔,读书人何止千万,普通学子四五十岁仍然是举人秀才的例子数不胜数,大周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即为举人;乡试次一年在京都举行会试,考中方为贡生;再之后才能参加殿试,由皇帝评选优异者为进士。每科才取进士百来人,此间难度可想而知。
此前侯皓和沈氏也不过是想儿子参加科考,打磨一下性子,取一个正规出身,再任上时,运用家族力量弄一些政绩,日后袭爵时圣上能不必降爵太多。
未曾想儿子竟然还有这般雄心壮志。
“父亲母亲,儿子自七岁便随着恩师研读诗书,早些年也顺利取得了童生,明年四月的院试我是有信心的,且明年正好能开三年一次的秋闱,高地得去试上一试,至于春闱恐怕有些难,或许要考个两三次也不一定行,......”侯孝康对于这个问题还真有过认真思考。
自知道自己穿越到红楼世界后,这五年来日夜研读四书五经,县试府试都还算比较顺利,总的来说在林如海的教导下,基础知识打的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其实科考就如同现代的高考一般,有的时候不是你书读的好就一定能中的,书是读不完的,里面的门道太多了,这一点他是有些自己想法的。
或者说院试他还是有些信心的,考举人把握没那么充足,但总得去试上一试。不过进士真还不敢打包票,里面策论占比会多一点,也就是说有一点运气成分,所以总得多花上几年时间来回试错几次。
侯孝康自然不想花如此多的时间赌这种带有运气成分的事情,但因为他家本就是国公高门,他是了解过大周王朝的政治运作模式的。要想以最快速也是最安全的办法融入到最核心的政治中心去,考进士就是最便捷也是唯一的渠道。
大周以文御武,不管你在军队最后站到何等地位,最终都是被文官节制的,除非你想造反,但大周不过立国百余年,此时虽算不上国力巅峰期,国内也存有小部分反动势力,但大局是安稳的,想造反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以一地之力抗一国之力,且其内部并无大乱,华夏历史上从没有成功可参考的案例。
“两三次?君庸啊,若是真能考中进士,便是一二十年也是值得的,大周百年来便以文官为尊,早已没有我等武人的出头之日。”侯皓叹了口气“只是这进士恐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般容易,爹在这京都见过太多太多原本雄心万丈的年轻人最终沦落为皓首白发的老翁。”
“父亲儿子还年轻,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行,我虽身为修国府嫡子,可享祖辈余荫,但好男儿应当自取功名!方不堕我国公府威名!”侯孝康自然知其难度,,但是这条路他必须走下去。
“好,若是你祖父知道你有此志气,想必也会大感欣慰,既然你有此决心,我们自然要支持,开年后你就好好在书院读书,其他事情你勿要多虑。”但看到沈氏的眼神,又有些踌躇,他是非常尊敬心疼自家夫人的。
“不过君庸,我们也得定一个期限,若是你明年秋闱顺利中举,爹这边也不会过多唠叨你,你就安心读书,次年春闱你没有把握,你十八岁那年正好能考第二次,那个时候你无论如何都得给你娘一个说法了吧?”
对于古代男子来说,十四到十六就已经算成年了,这个时间段成亲的比比皆是。十八岁就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了,超二十岁尚未婚配的,除非是家里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发生,再不然就算家境实在太差了,不是不想娶而是根本就娶不起媳妇。
侯孝康向来就是一个行动在当下的人,至于说三四年到底是何光景,那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事情,也就懒得再争辩,当然他知道爹娘也都是为了自己考虑,更何况老爹身体本就不好,也忍心再惹他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