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小儿健康呵护基础常识

第一章 如何了解孩子的体质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叫作“以常衡变”,其意思就是通过客观地观察事物的规律,来发现事物比较异常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事物范围很广,比如医者可以通过面诊,观察孩子脸色的黄白,来判断近期是否有生病的可能,也可以是医者通过嗅觉闻到孩子身上的气味,来判断脾胃是否有异常的情况,而我在这里所提到的,是小朋友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该年龄易发疾病的种类都有哪些。

掌握了该年龄易发的疾病,就等于给焦虑的父母吃上了一颗定心丸,起到了“先知”的作用。我曾在诊室看到过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长期受到便秘的困扰,从五个月添加辅食起,就服用益生菌并使用开塞露。后来父母听邻居说火龙果能通便,孩子每每便秘就喂他吃火龙果,半年之后不仅火龙果不起效了,孩子还开始起口疮,中药、西药都给孩子试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这让家长十分焦急。同时,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也一直处于低水平,来诊时瘦得皮包骨头不为夸张,面色黑黄,而且毫无光泽,两只眼睛也没有神采,学习时总是开小差,幼儿园的老师总是说孩子拖拖拉拉,做什么都“慢半拍”。

这种“慢半拍”的孩子,在中医理论上,一般是偏为气虚或者是阳虚的体质,不是说孩子都是纯阳之体吗,为什么还会有气虚的情况呢?在刚才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五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错误的治疗,俗称“医源性伤害”(医过)和“药源性伤害”(药邪)。孩子在第四或者第五个月开始厌奶,主要以喂乳时,头总是转向另外一侧为主要特征,甚至有些小婴儿会在妈妈亲喂时,身体反转成一个大大的字母“C”。

一般出现上述表现,就预示着应该给孩子添加辅食了。开始添加辅食,或者混合喂养时,孩子则会出现“攒肚”(攒肚是俗语,且为生理性)的表现,那是由于1岁以内的小儿处于猛长期,脾的生理特点和功能无法满足其对营养的日益需求,“脾常虚,主运化”,换句话说这时的需求是“大车”,小婴儿的脾是“小马”。在拉不动的时候就会请其他脏腑来帮忙了,比如大肠,吃进去的食物在脾和大肠的运化中重复吸收并输送于全身,使本身可能每天都是吃完了排,排完了吃的小婴儿,看似“便秘”了,甚至有些5~7天不大便,家长开始焦虑,因此使用了错误的治疗方式,过分使用物理性手段促排便,导致肛门肌肉过于松弛,加上喂养一些寒性的水果,久而久之则会出现“虚象”。

那很多家长朋友会问,孩子这么多天不排便,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们知道这是孩子生理性的特点,那就可以从脾和大肠两个脏腑下手;知道是运化的问题,那我们就用“清补”疗法,用清补大肠和清补脾作为主要推拿穴位。当然孩子如果除了不排便,还伴随着腹胀、恶心、有口气等症状,我们还需要在原穴上加减,通常可以使用大四横纹来帮助孩子消胀散结,这些属于积滞的范畴,家长朋友们可以耐心往后阅读,进一步学习。

由此,我们知道了孩子长期便秘的原因,那在治则治法和取穴上心里便有数了,便秘的孩子不是一味地“清”就管用的,有时候也要“补”或者“清补”,继而加助气行气地推拿穴位(参考本书下篇中便秘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