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两极化评价

前门大街上,人流涌动。

大栅栏附近,有一处知青合作服务社开办的大碗茶摊点,因为经营着独一份的茶水生意,渐渐在附近形成了独一档的风景线。

尤其最近,摊点还上新了一样报刊代销、现场按时付费翻阅的服务项目。

无形当中,成为了这一带人气最为爆棚的所在。

“咦,《高考1977》?这期的《人民文学》,居然有一篇专门写77年知青高考的故事,到是挺标新立异的……”

茶水摊档已经经营了有段日子。

尤其提供了报刊杂志代销、按时付费阅读项目之后。

已经迅速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体,大家都很喜欢在有新一期期刊杂志上架时,跑来茶摊,要上一碗大碗茶,然后悠闲地翻阅一下期刊杂志。

要知道,一本杂志动辄三毛五毛。

但一碗茶水也才5分,现场看一小时的杂志,也只收1分钱。

两相比较之下,囊中羞涩又酷爱文学的文学青年,岂有不在此地扎堆的道理。

最重要地一点,无疑是在茶摊能跟志同道合者们,大肆交谈议论一番文章好坏,尽显各自挥斥方遒之能事。

京城自元明清开始,累积好几百年的全国政经中心统治地位。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凡夫俗子,一代代香火相传之下,便也形成了最为独特的文化氛围。

那便是一群人凑在一起侃大山,大摆龙门阵,好品评个天下大事,野史趣闻。

随便拉个京爷出来,上下嘴皮子来回那么嘚啵嘚一通胡吹神侃之余,随随便便就能评品完天下未来。

像眼下光景,知青与高考,如此话题,无疑更是触动了京爷们最亢奋口欲点儿。

于是乎手脚麻利之人,迅速便分抢完了书架上的当期《人民文学》。

便是没能抢到书的也不肯罢休,探着脑袋凑近拿到期刊之人跟前,索性一块拜读起那篇文章。

很快,有那看得快之人已经发出了感慨,

“这故事,啧啧,写得贼啦真实带感呀!”

“嘿,真别说,简直就是我们当初知青点同志们,乍听闻恢复高考后的现场描绘。”

“妈诶,我真有点儿怀疑,这个叫【文斌】的作者,指不定就是我们同一个知青点的朋友,丫多半是咱爷们认识的人……”

“呸,杨为民你丫就别给自个儿脸上贴金了成吗?人故事里写的是大西北林场知青点的事情,你丫在大东北插的队,这能是写你们身边发生的事儿?”

“不可能,文章里面有提到西北林场的字眼儿吗?我怎么看的就是在东北农场里的故事,我不可能看错……”

被质疑了的人,一边嚷嚷反驳着,赶紧又仔细翻阅第二遍故事。

这时,又有其他人发出了感慨声,

“故事写得是很好看,可身为一个下乡插队多年的知青,我很负责任地说一句,这个作者不按好心,他把咱们知青下乡插队的事儿,写得也太花团锦簇了。

谁人不知咱们当知青时有多么苦。

可瞧瞧这文章里,好家伙,故事里的男男女女,全特么没心没肺的大傻子吧!

搞不懂他们在知道恢复高考后有啥好开心。

自己什么文化底子心里没点逼数吗?

我敢打赌,故事里这群十好几人的知青,最后真正能考上大学成功返城的,绝对不超过三人。

尤其那对只结婚不圆房的小夫妻,下场肯定更加惨淡……”

聚集在大碗茶摊点的大多数固定客源,实际上就是一群尽管已经成功返城,但工作安排各方面,仍旧没得着落之人。

说更清楚些,他们都是些,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者,负面情绪日常传播扩散者。

还有一重身份,他们几乎清一色都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差不多都是接连经历了两次、三次左右的高考落榜失利,没机会考上大学的失败者。

故而,这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专门描写1977年知青们高考的短篇小说故事,迅速无比地成为了众人议论焦点话题。

很快地,批评意见彻底压倒了赞许声音。

大家一致认为,小说作者太会‘粉饰太平’。

上山下乡,十年青春虚度,明明是一件令人感觉悲哀之事,明明主流文学圈里,当下最流行的是‘伤痕’格调的故事。

偏偏这个作者,为了迎合某些上意,故意要将曾经的苦难写成这般轻松愉悦。

“这个作者【文斌】,实属文贼,无耻之极也!”

“妈的,可不就是怎么着,真要人人去捧上面臭脚,老子分分钟也能写出十篇八篇类似文章来。”

“干他酿的,千万不要被我知道这个【文斌】是谁,否则一定当面打出丫屎桨来……”

生活中的不如意,让多数失意者群体,成为了一碰便炸的火药桶。

所以便是有非常认可文章故事之人,此刻也不去争辩了。

观察社会现实的视角不同,同样一件事情,进而所能得出的认知答案,自然也是大相径庭。

站在成功上岸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们而言。

他们看《高考1977》,自然更加契合心意地认可了故事中描绘出来的积极昂扬,得知高考恢复消息之后,众人一心齐努力,只为能信心十足走入考场那一刻到来。

也因此,燕大校园读书研讨会活动现场,几乎所有的师生都对这篇小说秉持正面夸赞态度。

而且刘文斌那独树一帜的后世爽文故事笔法。

的确也是让原本平平无奇的知青故事,给人一种,很轻松便可一口气畅快淋漓阅读下来,进而得获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

“咦,大家快看《燕京文艺》上面,有一篇专门解读《高考1977》的编辑评论文章,或许我们真的全都误解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故事内核了!”

茶水摊上,有名女知青,因为没争抢到《人民文学》的缘故,到是很快翻阅到了李轻泉埋在《燕京文艺》上面的那一道雷,看过之后当场便惊呼大叫起来。

其他人闻言来了好奇心,立马都又抢着去翻阅《燕京文艺》。

片刻过后,看完李轻泉的评论文章之人,越发愤世嫉俗起来:

“看吧看吧!我就说故事里那对只结婚不圆房小夫妻是悲剧,想不到《燕京文艺》的编辑与咱英雄所见略同,更加想不到,这故事的表层之下,居然还深埋着如此惊人控诉内核,我错怪作者【文斌】同志了……”

“所以作者干嘛不直接写出真正内核结尾呢?”

“对呀对呀,作者应该把故事一直延续到当下,写一写恢复高考三年之后,那群知青们的现状,最重要就是那对知青小夫妻,他们的婚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些最应该让读者知道的真相,为什么要做隐藏?”

“傻丫你,真要写出了三年之后的残酷无情结尾,这篇小说还能发表出来?”

“没错没错,我敢打赌,那对小夫妻一定离婚了!”

“不行,必须要让作者改了小说结尾,不然老子心里不舒服,妈的,老子这就找地儿给《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打问候电话,有谁同去的吗?”

“走,左右是不能让我们看小说憋气憋出毛病来,这通电话必须打,除了打电话,咱们还应该都写读者回信给编辑部,给作者【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