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气候与环境:人类挑战与“公地悲剧”

人类越来越有共识,如再不同心协力解决气候和环境问题,地球可能在几代人的时间内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气候灾难频发、海平面上升、大气污染威胁健康、病毒灾难持续不断,人类需要尽快行动。国际主流社会在努力通过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来改善环境,美国创业家马斯克则致力于发展火星殖民技术,寻找人类新生存空间。

根据2023年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报告,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倘若要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以内,从2020年初开始测量,世界只能多排放5000亿吨CO2,按近年全球每年排放约360亿吨CO2计,全球将在大约12年内,即2034年耗尽全部碳预算。因此,要实现控温1.5℃,所有部门都要在本个十年内全力、快速且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要在2030年前将排放量减少近一半,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现在就需要减少。

那这个有限的发展空间给谁呢?对于大气这种公共资源,作为全球性的公共物品,不可避免地会演变成“公地悲剧”:希望自己多占别人少占。如何使自己多占,则完全随情势而变。目前的办法是规则控制加谈判,赎买和战争也会成为选项。由于核大国力量的平衡,战争选项还被压在箱底,但区域局部冲突会变得严重,这将难以避免。

人们有理由悲观。无论从人类贪婪的本性还是“公地悲剧”的逻辑推演来看,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难几乎不可避免。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告诉我们,气候灾难已经在敲打窗户,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进入家门。

1992年154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总部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形成国际合作文件以来,国际间的气候问题已谈判和斗争了30年,至今实质性推进仍非常有限,发达国家承诺投给发展中国家的1000亿美元碳减排支持资金到位无几。一个意向性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决议成了COP27的重要成果,该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损失与损害资金安排首次被纳入COP会议的官方议程,呼吁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种现有来源向特别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弥补其因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但是,该决议并不涉及出资量、如何保证资金到位以及有关资金机制运行的时间线等具体运作细节问题。国际社会气候问题进展的困难可见一斑。

气候问题的关键标的是CO2,过程中就气候是否因CO2变暖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争论。其实争论到现在,最大的成果不是形成国际协同去解决气候问题、共同努力实现碳减排,而是普遍地提高了全球民众的环境觉悟。气候影响对普通民众来说有些遥远,但空气质量、雾霾可以天天感知更让人焦虑;再加上经济的发展,解决环境问题、提升生活质量已是各国政府和大众都期待的事情。民众希望政府能有更大作为。气候问题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息息相关,燃烧化石燃料,不仅排出CO2,同时排出大量污染物,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百姓的生活质量,政府和民众都想极力改善现状。

因此,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在30年后的今天已具备条件;再加上清洁能源技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人类可以将气候问题的立场、争议放到一边,来共同探寻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方法。

有些事情,时间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在争议的这些年间,革命性技术的出现、认知的改变和新问题的出现,改变了原先的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给政府带来更大压力的是,在气候问题上留给人类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