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湾区青年公益漫游指南
- 新木青年 丁韡
- 1233字
- 2024-12-25 17:59:04
四、深圳高校青年公益认知
认知是促使人们进行价值判断、是否要做出行动乃至评判的依据,树立对公益的正确认知,将有助于高校青年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去。高校青年对于公益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公益行为偏向,了解高校青年的公益认知情况有助于指导青年开展公益实践。
(一)对公益的理解
在对“公益”的理解中,高校青年对于“为某个社会问题(例如污染、贫困、教育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具有相对高的共识,占比为50.5%(见图1-13),反映了高校青年除了参与体验公益活动外,越来越关注公益相关问题的改善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地解决,重视系统性、专业化地推动公益发展。
图1-13 高校青年对公益的理解一(多选题)
对于公益主体,其广泛性得到了高校青年的认可,有43.2%的高校青年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利他的事,而不是局限在特定的机构才能做公益”。对于公益教育,“在教育中越早普及公益知识越好”(占比为40.1%)成为占比第三的选择,反映出有不少高校青年认可公益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在高校青年心中,青年的创新创造力在发展公益事业、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应选项占比为37.4%),体现了高校青年较强的公益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渴望自己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特长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成了高校青年的公益诉求之一(对应选项占比为27.6%,见图1-14)。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双赢的方式。高校青年在公益领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公益的同时将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更能体现自身独特的价值贡献,同时也能促进专业学习;对于公益活动而言,专业的志愿者能帮助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图1-14 高校青年对公益的理解二(多选题)
整体而言,从以上调研数据中发现,大多数高校青年能认识到公益实践的社会性以及公益实践方式与内容的多样性。很多公益实践就在日常的行动中,即使在无组织的情况下,人人也都能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此外,现代公益实践形式与内容正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期间引入相关课程和实践有利于帮助高校青年塑造科学的公益理念。
(二)对开设公益课程的态度
对于学校是否应该开设公益领域的教学课程(见图1-15),59.2%的高校青年认为开设公益课程是有必要的,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的课程,而有2.1%的高校青年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高校青年对于开设公益课程持正向态度并有所期待。
图1-15 对开设公益相关课程的态度
(三)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意愿
图1-16 高校青年关心公益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意愿
在涉及是否关心公益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问题上,72.4%的高校青年选择了关心且愿意参与,也有少数高校青年选择了关心但暂不考虑参与(占比为18.8%)、中立(占比为8.2%)、不关心且暂不考虑参与(占比为0.6%)(见图1-16)。在绝大部分高校青年都关心、认可公益实践的情况下,结合之前关于开展公益课程的积极反响,开展公益课程有助于向高校青年普及公益知识,提升高校青年对公益实践活动的了解和认可,将对公益的关心和认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高校青年更高的公益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