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蔬菜专业村的形成及其效应研究
- 张哲晰 穆月英
- 3字
- 2024-12-25 17:35:42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农村富,则中国富;农村美,则中国美;农村强,则中国强!
发源于农村、茁壮于农民、燎原至全国的中国共产党最早通过乡村改造与建设运动满足了贫苦农民的根本需求,得到了农民最坚决的拥护和参与,并在农民、农村、农业的贡献下,获得产品供应、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换取外汇等支持,并以之为基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但是,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呈现出空心化等趋势,影响了国家经济腾飞与社会稳定的根基。事实上,保障农产品供给、保证农民利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弘扬的主旋律,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思想中,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构想一直以不同形式得以展现。早期是为了克服小农小户自然经济生产内在缺陷而推进的集体化运动;随后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后期是将农业、农村发展提升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的高度;直至今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凝聚着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心血和期待。
早在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思想就被一批知识分子以不同角度提出并尝试,但主要集中于文化教育,加之缺乏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对乡村的振兴效果并不明显。一直以来,小而分散的农户受限于人均资本占有量少、科技文化素质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致使发展质效不高、增收后劲不足,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自1982年起,伴随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与现代科技等的“三农”投入,使我国在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要看到,中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存在一定限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形态。因此,处理好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创新激发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活力,探索农村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农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要求。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与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品种特色鲜明的农业优势产区。在优势产区中,资源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加快、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活力,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思路。纵观国际农业产业格局,农业产业集聚区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在降本增效、环境友好、提高产业竞争力及对抗市场风险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际上,早在亚当·斯密时期,分工与市场理论便奠定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及其优势所在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系统描述了产业地理集聚现象及成因。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相继提出,不断丰富了产业布局及竞争优势发挥的理论依据。由此观之,我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不仅是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更是有着扎实的理论背景。对我国农业主产地的发展现状、形成动力、经营效果进行细致梳理与评估,将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主产地发展模式只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宏观空间表现形式,其内部则呈现出层次化空间格局的特点,一批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优势产业带(区)构成了农业主产地。而在地缘与血缘关系约束下,主产县、产业带中以村庄内大量小规模农户地理性集中生产、商品性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并且以该产值构成这个村的社会产值主体的村庄——专业村,才是主产地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这与以美国、荷兰、德国为代表的走以大规模农场为农业发展路线的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是以村为单元的规模化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6.1万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8元,比201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5%,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被称为中国的强农之路。那么,对主产地专业村这种新型联合小农户对接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组织形式的成因及基于产业集聚特征带来的效应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将有利于推动各地区结合比较优势进行专业村的复制推广,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专业村作为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创新,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存在问题而走向消亡,如专业村优势特色发挥不足、产业组织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合理、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够等。对专业村形成、优势所在,以及存在问题的探索,也是引导专业村建立并适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增强生命力,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的重要举措。
蔬菜是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为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保障“菜篮子”供应,提高农民收入作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蔬菜主产地发展迅速,蔬菜专业村蓬勃兴起,同时也问题重重。综合考虑,本研究将依托蔬菜产业,在农业主产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形式及其发展模式,立足专业村分析中国农业主产地的层级结构、变迁动力及优势所在,以期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增收明显、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提高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