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兵部报道

泰昌元年十一月十七,魏林楚如同往常一样来到国子监,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前往讲堂,而是直接去往了老师张志亦的书房。

他今天来不是上课,而是向张志亦告别。

明日魏林楚就将前往兵部历事,一切顺利的话大半年后会直接参加顺天府乡试,从此彻底脱离国子监生的身份。

书房内张志亦正在仔细检查着今天的教案,哪怕这种严谨认真对于例监生而言根本就没有必要,就算讲错了一两句话学渣们也听不出来。

但张志亦依旧保持着一丝不苟的作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一样。

“先生。”

魏林楚站在门口轻轻呼唤了一声。

听到魏林楚的声音,张志亦这才把目光从教案上挪开,开口道:“林楚,有什么事吗?”

“学生已经收到吏部下发的历事文书,今日就将要前往兵部报道,特来向先生道别。”

“吏部文书这么快?”

张志亦听到后有些惊讶,按照吏部衙门以往的效率,他本以为要到年后才会下发。

“嗯,可能少宗伯搭了把手。”

听到少宗伯这个称呼,张志亦倒是想起来一件事情。

“林楚,我这两日恰巧与兵部的杨给谏碰了一面,顺带告知了你即将要前往历事的消息,到时候有什么不懂他会关照一二。”

“先生,你之前不是告诫学生,不要想着依靠你名号浑水摸鱼吗?”

魏林楚调皮的反问一句,张志亦很多时候就是嘴硬心软,明面上极其严厉,背地里却还是为自己找同年打了招呼。

“这跟浑水摸鱼有何关系,为师是担心你不懂事闯祸。”

张志亦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关心,立马矢口否认。

“另外我还听到个消息,你已经拜了少宗伯为师?”

“是的,学生已经拜少宗伯为业师。”

魏林楚点头承认。

明朝在整个封建王朝里面,是师生关系最为紧密复杂的朝代,甚至于没有之一。

单单老师的分类,就能按照不同时期分为蒙师、业师、座师。

蒙师顾名思义,就是担任启蒙教育的老师,明朝在地方州府以私塾教书为主,也可以称之为塾师,算是一名读书人的第一任老师。

蒙师一般由童生或者秀才担任,对于老师自身的学识水平要求不高,往往能教导学生读书写字就行,最多就是到接触四书五经的门槛。

要是教育落后的偏远地州,蒙师甚至是没有任何功名的长者兼任。

等到蒙学完成之后,就如同后世小学升初高中一般,这时候学生们往往就会前往书院或者国子监这类高等学府,接受学识文化更高的老师来教导。

这种老师就称之为业师,取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

业师很多时候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张志亦这类专职老师,另外一种就是大佬级别碰到喜爱的良才,选择把他收为入门弟子,周道登这种就属于后者。

周道登这类业师不会长时间的教导学生,更多是在对方弄不懂的难题上面给予帮扶解惑。亦或者干脆就跟书本知识没什么关系,直接担当人生导师。

至于最后一种“座师”,那就完全跟学业没有任何关系,他是科举的主考官。

当取中某位学子的时候,双方就自动结为师生关系。

别看座师在亲密程度上好像不如蒙师跟业师,事实上放在明朝座师才是“三师”中最为重要的那一个。

因为双方已经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是在官场上面的利益共同体,座师兼具老师跟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一条船上的人关系自然就更加紧密。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什么“房师”、“经师”、“人师”、“殿试帝师”等等不同师者身份,不过相比较“三师”而言,这些就类似于学校里的任课老师。

师生两人要是兴趣相投,说不定还有一番机缘,要是没什么过多交集,就只能算人生的一个过客。

“少宗伯为人处世秉持中庸之道,你拜他为业师在官场上能学到很多经验,未来仕途会走的顺畅些。”

中庸之道换一种方式说那就是为人圆滑,官场想要立足某种意义上很需要这种品质,棱角太分明的人往往在官场上呆不长久。

魏林楚表面上看着很沉稳随和,但不知为何,张志亦总感觉这小子有着自己坚持固执的一面,只是还没有展现出来。

学的圆滑些,会少遭受一些磨难。

“先生,如果是您在官场上,会秉持中庸之道吗?”

这次魏林楚没有直接点头称是,相反向张志亦反问了一句。

面对这突然的提问,张志亦一时哑然,他没想到魏林楚这小子会如此没大没小,亦或者说会如此聪慧,瞬间就听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

沉默片刻,张志亦脸上流露出一抹自嘲笑容道:“为师要是能把中庸之道学以致用,今日就不会在这里给你讲这番大道理了。”

“先生自己都做不到,却要学生做到,那不是难为人吗?”

魏林楚同样笑着回了一句。

“那好,为师就送你另外一段赠言。”

“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未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全凭本心!”

“学生会谨遵先生教诲。”

“去吧。”

张志亦摆了摆手,然后就把目光重新放在教案上面,没有过多的矫情。

“学生告退。”

魏林楚躬身退出了书房,此时屋外不知道从何时飘起了雪花,严严寒冬就如同现在的大明国运一般,正在经历着一场刺骨严寒。

自己的本心,到底是做一个怎样的官,又是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从国子监出来,魏林楚并没有直接前往兵部,相反是回家换上了吏部下发的官袍。

国子监生历事虽然没有任何官衔,但并不意味就是一个到兵部端茶递水的打杂角色,相反历事监生还可以参与议论朝政大事,并且拥有“投票权”以及附属公文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兵部下达的任何一封公文,上面除了尚书、侍郎、诸郎官的署名外,末尾还得有魏林楚的名字,否则就有违律法。

按照明太祖制定的“未入流杂职官与八品以下同”规定,魏林楚要穿着的是九品绿色官袍,补子上面绣着一对鹌鹑。

俗话说人靠衣妆马靠鞍,虽然是品阶最低的官服,但魏林楚在镜子面前照了照还是挺满意的,至少在外人眼中算是个官了,总比被人鄙夷的例监生好听。

明朝兵部衙门在内城东侧方向,用后世故宫布局来形容,大概就是背对天安门的左手位置。

另外这块地盘不仅仅有兵部,准确来说六部五寺、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等朝廷中枢衙门,基本上都齐聚于此。

魏林楚乘坐马车来到最外围的大明门前便下车步行,毕竟他一个不入流的历事监生,还没有资格坐着马车进去。

本来魏林楚穿上一身新官袍,内心里面还挺得意的,想着自己好歹算是个“官”了。结果来到这里之后,他瞬间就明白什么叫做天子脚下高官多如狗,这里人均七八品起步,其中还不乏绯袍大员。

“那年十八,六部衙门,站着如喽啰……”

魏林楚自嘲的哼了一句改编歌词,然后就加快脚步朝着兵部走去。

此时的兵部衙门内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原因便是明末大名鼎鼎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又开始上疏骂街。指责兵部众大臣皆是尸位素餐之辈,辽东要兵没兵,要饷没饷,待酋首努尔哈赤卷土重来,就等着辽土尽失!

这里就不得不提下这位辽东经略熊廷弼,他算是明朝在万历末年萨尔浒战败之后,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稳住了辽东当时堪称崩盘的局势。

最初熊廷弼是武举出身,并且还取得了湖广武举乡试第一的头衔,按照这个流程下去他应该是走从军之路,到最后说不定能官至个总兵什么的。

结果明朝文贵武贱,哪怕熊廷弼已经是武解元,依旧被世人讥笑为一介武夫。

面对外界的讥讽这下熊廷弼不干了,你们这帮孙子看不起谁呢,老子考武举是因为喜欢,而不是没文化,更不是没那个实力!

一怒之下熊廷弼来了个偃武修文,转身再夺湖广乡试的文举解元,最终顺利通过殿试拿到进士头衔。

可能是由于当初从武的经历,导致熊廷弼的脾气性格非常火爆,完全没有文人那种温文尔雅,朝廷官员很多人背地里称他为“熊蛮子”。

外界称呼丝毫不影响熊廷弼文武双全的本事,他在仕途上一路走到了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职位,萨尔浒之战后临危受命,接替杨镐经略辽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熊廷弼到辽东面对这一地烂摊子,迫切需要朝廷给予兵马粮饷方面的支援。

可问题是明朝经历过萨尔浒这场失败,已经元气大伤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哪还有过多的兵马粮饷去驰援熊廷弼。

就算有,以明朝的行政效率以及贪腐风气,一轮轮克扣下来到熊廷弼手中有几分,那就得看漂没的官员良心还剩几分。

深知官场什么德性的熊廷弼,这下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开始了各种骂街行为,从同僚到上官乃至于皇帝都没有放过。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熊廷弼注定要栽在他那张嘴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