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说古代信托起源于罗马?

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现用来形容做成事情的方法不止一种,人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其实,这句谚语的本意并非如此,它原本是用来形容古罗马时期罗马经济异常繁荣的景象。

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一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而罗马城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出发,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由此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

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发达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涌进罗马城,城内人口骤增。但当时的《罗马市民法》将生活在罗马的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比如罗马市民、拉丁人、归降人(打败仗投降的人)、外国人、奴隶等;同时也规定了只有罗马市民才享有完整的市民权,比如只有罗马市民才享有继承权,非罗马市民不享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令非罗马市民头痛不已,尤其是在罗马拥有大量财产的外地商人,在他们去世之后家人不能继承遗产,这无疑是给他们抛出了巨大的难题。对此有人想到了一个破解之法——把自己在罗马的财产委托给自己信任的罗马市民朋友,由朋友对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而利益归属自己的家人,从而实现遗产的继承。

此方法后来衍变成西方古老的遗产信托制度,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信托雏形。

信托小知识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信托典故——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记载,刘备率军讨伐东吴大败,退到白帝城后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把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请到床前托付后事。刘备嘱托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回道:“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即刘备把蜀国江山托付给诸葛亮,由诸葛亮辅佐刘禅继位,并表示刘禅不才他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感激涕零地表示一定全力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中国古代信托的典故。用现代信托制度来分析,信托委托人为刘备,受托人为诸葛亮,信托财产为蜀国江山,信托目的是把蜀国发展壮大、一统天下,受益人则是刘备的儿子刘禅。此外还设立了信托监察人——尚书令李严,专门来监督诸葛亮的。

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由此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诺千金”“人无信,则无立”“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千古绝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忠实、诚信。这恰好与信托文化的价值理念一脉相通,为现代信托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早在古时候就存在信托行为。但古代信托往往是基于道义,不以营利为目的,本质上是一种信任托付,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和保障。一旦受托人不履行受托义务,受益人的权益难以得到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