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粮食乃是争霸命脉

“你也听到了,昨夜大都督将邺城交给我看管,我呢,想了一夜,很多事情我也并不擅长,但将粮草分门别类储存,还是可以办到的。”

“你人既年轻,又有头脑,不妨就把邺城的粮草储备都计算清楚。”

“不只是要记,你还要身体力行,亲自到邺城的各大粮仓去查看,要求粮仓把征收上来的各种粮草都按照门类,分别储藏,比如,稻、谷、黍、椒、杂豆,你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敦促各大粮仓改变储藏方式。”

“孝徵,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办好了,则一统中原大有可望,办不好,便是你的无能!”

“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如今都下的粮草已经十分充足,但管理不善,亟需改进。”

“你明白吗?”

杨愔这一次的表态是极为严肃的,而且也只是面向祖孝徵一个人,杨愔身为吏部尚书,虽然还没有做上仆射,但也是执掌了朝廷选贤任能大权的男人。

平日里,祖孝徵早就有意巴结,只是碍于杨愔根本看不起自己,也就罢了。

杨遵彦日常目中无人,但疏远祖铤也确实是有他的理由,谁让祖孝徵他自己,手脚不干净呢?

如今,杨愔对他委以重任,自然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他连连称是,虽然还没有想到,杨愔为什么要关心这样的小事。

但祖孝徵却没有心思计较这种小事,从今往后,他可就算是改邪归正了!

杨尚书这条大粗腿,算是紧紧抱住!

明珠没有蒙尘,都是杨尚书的功劳啊!

说干就干,祖铤虽然白发满头,却还是个年轻人,干劲一起,便是个急如星火的性子。

只见他大步流星的跳上了马车,一个弹指的功夫,那还在歇息的车夫,就被他催动,向着祖宅扬长而去。

马蹄踏过,烟尘腾起一片,杨愔在那迷蒙的烟尘当中,无奈的摇了摇头。

“又没有老虎追他,着什么急?”

身上的袍服明明还很干净,杨愔还是忍不住抖了几下,明明刻意回避,然而,崔季舒噩梦般的声音还是追命一般的响起。

“杨遵彦,你说的好听!”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我?”

叔正兄他还真是……

本性难改啊!

杨愔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李庶为什么经久不得调?”

“魏收又为什么频频有美授?”

“杨遵彦,在这邺宫的朝堂之上,若论排除异己,嫉贤妒能,我崔季舒充其量不过是排在第二。”

“你杨遵彦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这……

崔季舒的指责,令杨愔咋舌,这个老崔,打人不打脸,他怎么能往别人的肋骨上戳呢?

李庶、魏收,每一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在杨愔这里挂着号的。崔季舒寥寥数语,便把杨愔打造成为夸夸其谈的伪君子。

在这高家的朝廷上,杨愔在为人处世上是个什么德性,崔季舒看得清清楚楚。

一语道破。

李庶、魏收,这都可以算是杨愔排除异己的典型案例。

李庶官职并不算高,但因为刚直不阿,深受杨愔的排挤打压,庶既意不能平,又善于清谈强辩,自然不会被杨愔摧折。

于是就在主客郞的位置上耽搁多年,而魏收,便是杨愔任人唯贤的正面教材。

魏收是有才华的,而且,一直和杨愔交好,杨愔总是把他能够控制的好差事送到魏收的面前。

这让很多和魏收不协的大臣,耿耿于怀,常常指责杨愔:选官犹如菜场挑瓜。

崔季舒是办不了多少正经事的,只从今天的表现,杨愔就已经可以确定这一点。

杨愔和祖珽谈论的,乃是国之大事,粮食,乃是霸朝之命脉,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维持境内百姓的生活,皆是必不可少。

然而,长久以来,高家控制的朝廷以下,各大主要粮仓的管理却是一塌糊涂。

高家的诸位皇帝,对于粮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够吃够用的阶段,没有就要去搞。

不管是种出来的,还是抢来的,只要是保证够用就行。

所谓粮储的制度,按照历史记载,被高家注意并且关照到的时候,已经是高湛当政的河清年间。

距离现在都已经过了十几年,而且,那个时候的北齐地盘本来就已经危如累卵,就算是整治粮储制度,也无法为前线提供更多的支援。

但现在是武定七年,高家还没有称帝,一切还都有时间。毕竟,就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北周的粮储建设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以北周为起点,建立起的府兵制,就是非常适合古代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种兵农联合作战体。所谓的屯兵也就是府兵,便是建立在仓储的良好运作之上的,北齐这边,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鲜卑为首的胡人,相当的强势,他们作风粗狂,对细部的问题很少关心。

而且,这些跟随高欢起家的鲜卑人,他们几乎是从没有过过苦日子的,只知道挥霍。

这和开局苦哈哈的北周众人有鲜明的差别,正是因为穷,所以才更珍惜,做事才更认真。

从风气上来讲,北齐这边的官员虽然也不乏能人,但他们纪律性,严肃性,实在是太差了。

他们承接的,都是魏末那种奢靡、放荡、混乱的格局,也并不认为这有任何的不对。

只看高家的这些作死方式花样百出的皇帝就知道了,他们自己就很淫乱,又怎能整肃朝纲?

他们自己就嗜酒成性,又怎能节约粮食?

要知道,在古代酿酒可并没有那么容易,统治者们都知道,酿酒要耗费大量的粮食。

所以,酒水品种繁多,供应充足的朝代,往往也都是公认的强盛王朝。

反观北齐……

皇帝们从上到下都嗜酒如命,没有一天能离得开这琼浆玉液,既然他们自己都如此,那么,上行下效就别打算民间会节省粮食,用在填饱肚皮上。

越来越多宝贵的粮食被浪费在酿酒这项事业上,军粮的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更可笑的是,一切的问题的根源可能还都是因为地盘不够大,如果地盘够大,就可以有很充足的粮食供应。

管他酿酒还是做酱,向浪费多少,就浪费多少,富富有余。

可想要打下更多的地盘,那就要兵强马壮,首先要让人和马都吃饱,这就需要更多的,更丰富的粮食供应。

转过头来一看,都浪费在酿酒上了。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没得救。

只历史记载的北齐皇帝,高澄、高洋、高湛这几个人全都是杯中好友,不能有一日离得开酒。

再加上,北齐的皇帝都有个遗传性的残忍好杀,不是杀大臣,就是杀自己人。

总归这手里的刀是一刻都停不下来的。

这样残忍好杀的朝廷,如何能够让文臣武将们都一心一意的为你拼命?

更何况,你也根本就留不住人,都被你杀掉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