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与重要特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重塑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深刻把握科学内涵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需要强调的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是创新,这也是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属性。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内核及发展动力的角色和作用,马克思早有论述,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回溯人类工业化历程,自工业革命发生直至20世纪中叶的200多年中,以蒸汽机、发电机为代表的通用技术更迭都对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机械化、电气化极大地带动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但总体来看,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工业化往往采取赶超式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生产力带有鲜明的“量”的扩张的导向。近十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更加密集、多元化的新知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巩固强化,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活动与知识传播对生产力再造开始超越传统生产力的范畴,生成了以更新质态、更高质量为本质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量与质”的协调统一。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3]的论断才真正彰显出普遍意义和现实价值,逐渐被确立为生产力演进的基本逻辑。

二、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共同组成的。理解新质生产力要从其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和“质”两个维度出发。其中,新能源、新基建、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的“新”,高素质人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则构成了劳动者和生产力发展的“质”。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要素构成、发展动能、产业载体、推进机制等多个层面。

要素构成新。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反映。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规模大、非稀缺性、强流动性、非排他性等特征。数据既作为生产资料又作为劳动对象参与生产和交易过程,大大丰富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类型,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目前,我国在生产、消费等环节快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要素,是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

发展动能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本质特征。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少领域加快追赶发达国家,处于与世界领先国家同步并跑、比肩竞争的水平,相继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储能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上“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不仅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更是新质生产力自身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

产业载体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实体支撑。从要素结构和技术路线来看,这两类产业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突出特点。在国家战略规划、各级政府扶持以及各类资本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转向成熟发展阶段,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取代了以服装、家电、家具为代表的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是新质生产力超越传统生产力的力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与前沿科技创新互动紧密,更具前瞻性、先导性,数字化、绿色化的产业成长主线日趋清晰,在更大范围和力度上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构成,带动生产力发展规模和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能级跃升。

推进机制新。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征服、改造物质世界,而是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的可持续生产力。以往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消耗畸高、环境损害严重,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对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组成的生产力三要素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打破旧的发展方式,通过将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地投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从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三个维度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提供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力保障。同时,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验表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生产力空前解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动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开放,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1]彭缢.黑龙江:变硬核科技为新质生产力[N].黑龙江日报,2023-09-20.

[2]马克思.资本论[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