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黑了,CAE实验室里安安静静的。王中军博士坐在那儿,心里对刚加入的林宇博士和李菲菲博士满是期待。他想着,这两位可都是厉害角色,一定能带着团队把那三大算法的难关给攻克了。
前几天和林宇说起把量子力学微观材料模拟算法和平行计算算法合起来的事儿,王中军这几天可没闲着,一直在查资料、琢磨办法。今天刚有点想法,就赶紧找林宇来说说。
“林宇啊,之前提的算法结合的事儿,我这几天研究得差不多了。我觉得咱得赶紧搭个测试平台,就像个厉害的炼丹炉一样,把这俩算法放进去好好炼一炼,找出最佳的组合方式。”王中军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草图,眼神里透着兴奋。
林宇眼睛一下子亮了,着急地问:“王博士,那这个平台得咋弄呢?您快给我说说,我好安排大家干活儿。”
王中军站起身,快步走到智能触控大屏前,熟练地操作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测试平台的架构图就出现在屏幕上。他指着图,一项一项地给林宇解释:“这个平台首先得能生成特别精确的微观材料数据模拟,这是基础,得保证算法验证的准确性。然后呢,要有强大的计算资源调度能力,把平行计算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算法跑得更快。还有,得有个好的算法监控和分析模块,时刻盯着算法运行,保证不出错。”
林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已经在盘算着该找哪些人来负责各个部分了。“王博士,我明白了。我这就组织人手,先从团队里挑软件开发和硬件架构厉害的同事组成专项小组来搭建平台。数据模拟这部分,我去跟相关部门沟通,要一些以前的航天实验数据来参考。对外咱就说只是做常规的算法优化测试,用公开数据验证一下,实际上咱悄悄地搞针对这俩算法深度融合的专用平台,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咱们的真实意图。”
专项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始搭建平台了,王中军和林宇也没闲着,一头扎进了两种算法数学模型融合的难题里。这一研究才发现,问题比想象的棘手多了。量子力学微观材料模拟算法和平行计算算法在描述微观材料的一些物理现象时,用的数学方法完全不一样,数据冲突不断,计算结果错得离谱。
林宇看着满黑板的公式和推导过程,心里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王博士,这数学模型不兼容的问题太难搞了。是不是得用些新的数学变换方法或者近似手段,才能让这俩算法对上号呢?”
王中军推了推眼镜,眼神坚定地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找办法,觉得多尺度分析方法可能行得通。就像把微观材料看成一个复杂的拼图,我们按不同尺度把它拆开,再用特殊的规则拼起来。对外咱就说在探索一般性的算法协调策略,实际上重点研究多尺度分析方法在这次融合中的应用,把真正的技术突破方向藏好。”
经过几天没日没夜的钻研和试验,终于在数学模型融合上有了一点进展。这时候,测试平台也搭建好了,算法融合测试正式开始。
可没想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量复杂的航天环境数据一输入算法融合系统,计算效率就急剧下降。王中军和林宇赶紧排查问题,最后发现是数据传输路径又窄又乱,导致数据拥堵。
林宇突然想起以前做算法优化时的经验,赶紧说:“王博士,要不我们借鉴网络拓扑优化的方法,重新规划算法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对外就说试试常规的数据传输优化手段,实际上我们专门针对这个融合系统研发新的数据传输方法。”
经过一番紧张的调整和优化,算法融合系统慢慢稳定下来,仿真精度也提高了不少。在一次内部模拟测试中,系统成功模拟出航天器在极端航天环境下微观材料结构的变化,计算结果和理论预测值的误差非常小。
林宇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王博士,我们成功了!这个算法融合方案太给力了。这下项目启动会肯定能让人眼前一亮,跟合作机构谈技术的时候我们也更有底气了。”
王中军却没有那么乐观,他皱着眉头说:“林宇啊,这只是第一步。我们不能松懈,还得继续深入研究,让算法更加稳定可靠,适应各种复杂的航天场景。而且,听说齐达内航空航天科技在新仿真技术研发上有了不少成果,他们是我们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得加快脚步,不能落后。”
正说着,李菲菲博士走了进来。李菲菲博士和东方艾艾是好朋友,在人工智能领域很有建树,这次受邀请加入项目,负责星渊计划相关的人工智能板块。
李菲菲笑着说:“两位博士,我听说算法融合有了进展,我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方面有些经验,或许能给这个项目加点料。比如引入智能自适应算法,就像给这个系统装个智能大脑,让它能自动适应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环境,提高仿真精度和响应速度。还可以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数据传输路径,减少延迟和冲突。”
王中军和林宇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林宇连忙说:“李博士,快详细说说你的方案,我们一起研究研究怎么加到现有的系统里。”
李菲菲走到智能触控大屏前,调出一些数据和算法模型示例,详细地讲解起来。她讲得条理清晰,王中军和林宇不住地点头。
三个人立刻展开深入讨论,共同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王中军看着干劲十足的两人,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虽然前面的路还很长,但他对这个团队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航天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