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生活,不爱也行:日常哲学提案
- (法)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 1572字
- 2024-12-26 17:35:41
04 郁郁寡欢
没有欲望、不想见人、空虚、什么事儿也不想做,或者一想到要做的事儿,无论大事儿小事儿,就感到疲惫,这便是我们人生中某些逃不掉的时刻……那些常被唤作“抑郁”[1]的时刻。
抑郁有时候与季节有关(秋冬),与日子有关(休息日之将尽)或者与某些生活经历有关(分手、生产、生病或个性所致等),但更多时候,它似乎与任何事情都无关。
那这种无缘无故的、既非客观所致也非主观所愿的抑郁,到底从何而来呢?
到底为什么,无论天气好坏、消息好坏、健康与否或者顺遂与否,我们都会感到郁郁寡欢呢?
到底为什么,就算一切如常,我们也会时而感到情绪低落、浑身无力呢?
哲学角度看抑郁
一谈到“抑郁”,我们习惯先从精神学领域入手,即从心理疾病的诊疗角度去看待它。也就是说要先探入你的大脑深处,诊断出你为何所困,然后试图找到开解良方。
不过,为什么不试试把抑郁当作一种现象本身呢?比如一种斯宾诺莎式的“消极激情”[2]?要么一种波德莱尔式的“巴黎的忧郁”[3]?抑或让—保罗·萨特《恶心》[4]一书中的那种存在主义综合征?
在你经历过种种抑郁之后,你可能会觉察到,它不是什么可以治得好的疾病,相反地,它是一种不“治”之症。它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可治愈的病痛,而是难以捕捉的,让我们裹足不前的不适。
令人郁闷的抑郁
如果拿“抑郁”和上文那些闻名遐迩的“生存之殇”相比:
它不同于让—保罗·萨特笔下的“恶心”,抑郁对我们的生存现状和社会现实不具有任何启示意义。
它不同于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抑郁也没啥利用价值——飘忽不定又转瞬即逝,不要指望能靠它吟诗作赋了。
最后,它也不同于斯宾诺莎的“消极激情”。因为它也没有有意义到值得斯宾诺莎为其贡献一整部伦理学著作。
抑郁的特性在于,它可以麻痹我们身上一切可以产生舒适感的东西。甚至比麻痹更严重,正如它的字面意义[5]那般,抑郁让人“深陷沉沦”。它让幸福的“因”无法结出相应的快乐之“果”,让所有的动力源泉都土崩瓦解,在某种意义上,抑郁甚至连其自身产生的不幸感都能一并削弱。
确切来说,抑郁就是一种让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沮丧情绪,同时你也无法从这种沮丧中汲取任何力量和养分,得到任何的超越和升华。你很难跳出来,也难从中获益。走出抑郁之后,你既不会感受到自己变得更强更好,也不会有所成长。
在《论灵魂的激情》一书里,笛卡尔认为,“激情”是行动不可或缺的另一面:
尽管施动者和被动者通常不同,但行动和激情则常常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称谓而已。[6]
但也许,在抑郁这一点上,连笛卡尔都弄错了呢?如果抑郁消沉也是一种纯粹的激情呢?如果抑郁就恰如其表,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自我沉陷这种感觉本身,让人没办法也不想去克服呢?
造化弄人,如果说抑郁还有点什么贡献的话,可能就是迫使我们把这些研究激情的哲学著作又重读了一遍……
[1]此处的“抑郁”(la déprime)和严格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la dépression)并非完全一致。前者表述更加口语化,指的是人精神颓靡、心情低落、悲观消沉。——译者注
[2]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17世纪荷兰哲学家,理性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伦理学》《神学政治论》等。斯宾诺莎倡导人不应该任由自己受到情感这一非理性的激情的控制。——译者注
[3]即法国象征派诗歌鼻祖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发表于1869年,是散文诗的开先河之作。波德莱尔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为1857年出版的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译者注
[4]指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发表于1938年的哲理小说《恶心》(La Nausée),也有版本译作《呕吐》。——译者注
[5]法语中的抑郁一词“déprime”,也有“消沉,沮丧”之意,它的动词形态“déprimer”字面意义为“使下陷,使凹陷”,引申为“使沮丧,使消沉”等含义。——译者注
[6]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论灵魂的激情》(Les passions de l’âme,1649),第1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