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与禅宗美学思想
- 刘继平
- 2063字
- 2024-12-27 18:25:56
第二节 “知行合一”思想与禅学
一、“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是针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而言的,朱熹认为知行二者通常情况下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与足一样,二者缺一不可。只是在先后方面而言,知在行之前,只有先明白了,才会去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行比知更有说服力。到了明代,出现了知行关系的分离,一方面侧重“行”,但这种“行”是没有经过“三思”的,是一种鲁莽之“行”;另一方面,侧重“知”,这种“知”是脱离实际行动的,并且主体也不愿意去行动,只是坐在家中冥思苦想,全然不顾此想法是否符合实际。对于这两种情况,王阳明是极力反对的,极力主张“知行合一”。他把“知行合一”作为解决知行脱节的灵丹妙药,主张知行不可分开,提出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观点。
具体而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知行本体合一并进
关于王阳明的“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历来就有争议,可以说肯定、否定者皆有之,虽各执一词,然皆有其理。比如:张世英先生指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来讲,不像康德纯粹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论主体之知,知与行是相互分离的。王阳明的知行由于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故其知与行几乎能够完全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偏于实践方面的特征,与西方哲学偏于形而上学不一样。可见,王阳明对中国哲学的知与行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拓展(40)。而陈来先生对此持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去恶”可以从“一念”开始,而“为善”则不能停留在“一念”之上。在“去恶”方面,如果心存恶念,去除恶念即是行了,因为穷凶极恶之徒作恶时总是先有“做恶之念”,然后才会付诸行动,故只要事先能克制这种“为恶”之念想,就可以达到去恶之目的;而“为善”则不一样,如果仅仅停留于“为善”的念想方面,而不赋予实际行动,则行善不能算是完成。
张世英先生从王阳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其对社会道德至善的追求出发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予了肯定;而陈来先生从为善去恶的社会实际着手,指出王阳明的“意念之善”只是行善的一个开始,必须付诸实际行动才算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二者言之凿凿,均具其理。然王阳明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的“知行二分”与“知轻行重”思想,要求行善从“一念发动”开始,对于恶念更是必须从开始就加以制止。他认为现在有些学者心中产生恶念时不去制止,虽然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为恶,但如果任其发展,迟早会危害社会,因此,只有在心中产生恶念时立刻制止,不让这种不善的念头留于心中,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可知,王阳明所谓“一念之动便是行”,不仅仅指身体的实际行动,还包括行的意愿。在王阳明那里,知行本体是合一并进的,“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针对徐爱的“知与行是两件”的问题,明确指出知行不可能分开,比如“知饥”“知寒”“知痛”等必定是自己确实饥了、寒了、痛了,才会有“饥、寒、痛”的感觉。可见知与行无法截然分开,二者本为一体。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在于他把学、问、思、辩、行视为一体,认为它们皆可为行。在王阳明这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只要脑海中有学、问、思、辩的想法,就已经与行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故知与行合一并进,不能把它们分为两件事。
(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事实上,王阳明是把“知”看作“行”、把“行”看作“知”的最后阶段。王阳明指出,知行原为一体,二者相互融合与渗透,之所以有知与行的区别在于现实社会中有这样一些只知道懵懵懂懂去做,而不思考的人,也有一些只是整日里空想而不赋予实际行动之人。
在知行关系方面,尽管王阳明与朱熹一样都要求将“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但朱熹的转化是通过格物致知向外求索;而王阳明则是将先验的“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实践。因此,在王阳明这里,知行虽然看似有先后之分,实则二者是统一的。可以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从王阳明与友人的对话中阐述得很明白:
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41)
可以看出,王阳明的“知”与“行”还是互为条件的。人的行动之初都是以知作为基础,只有先有了做某一件事的想法,自己才会去做那件事;知是依靠行来证明,行的结果必然会产生新的认知,并在行中得到完善与发展。因此,在王阳明那里,有一个知就有一个对应的行在,同样,有一个行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知。知如果离开了行,就不具备现实意义,就等于空谈,而行如果离开了知的指导,也就会产生妄行妄为。
所以说,王阳明的知行本体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二者互为条件,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整体。